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62

第62章 “三杨”——明代“台阁体”文学的倡导人

纵看中国历史,开国之君往往都具有雄才大略,他们期求开一番天地,创一番伟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往往都比较开明,能够广开言路,任用能臣。明朝也是如此,它的开国之君朱元璋就是这样,任用了像宋濂、刘基、方孝孺一类的有识之士。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也是这样,他冒天下之大不韪夺嫡之后,也是雄心勃勃,要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干出一番伟业,因此,他也是礼贤下士,广开言路,从谏如流,任用德才兼备的名臣。从他开始的三代明皇,继承他的作风和品格,为有明一代历史书写了辉煌的一页。而这种成绩的取得,是和当时的几位贤臣名相分不开的。这几位贤臣名相中就有我这里要说的三位姓杨的人物。

他们是政治家,但同时也是文学家,而且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们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因为三人都姓杨,所以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三杨”。

我说他们是著名的文学家,是说他们是一种文学流派的创造者和代表人物。这种文学流派史称“台阁体”。所谓台阁体,一指它的撰写者都是台阁重臣,二指这些作品都具有规范典雅的宫廷御用文体风格。这种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声誉不太好。据说明朝在这三位人物的辅佐下出现了一个盛世。当时,他们几位也非常得意,于是私下里搞起了一个率真会,相约每十日在阁中搞一个小聚会。聚会上,菜肴不需特别丰盛,酒水随人所便,器皿简单,不为吃喝,只为开心。他们因为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之中,就创造出一种盛世华贵风格的文学流派——台阁体。台阁是尚书的别称,他们供职的地方也称台阁。这台阁体就是指这三位身居阁位的当朝重臣所创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就是雍容典雅,平缓纡徐,内容是歌咏升平。

这三位人物中学行最长、在当时作用最大、品德最高、影响也最深远的应该首推杨士奇。杨士奇,江西太和人,因居地所处,人称他为“西杨”。他名寓,后名寄,号东里,士奇是他的字,他以字行,名反倒不太为人所知了。他生于元惠宗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卒于明英宗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在世80年,历经了明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六个皇帝,是典型的“六朝元老”。他是江西派代表人物陈谟的外甥,从小受江西派的影响。江西派文风平稳纡徐,宜于歌功颂德、奉旨应制之作的写作。这种特点也成就了台阁体文学的形成。

杨士奇的童年非常不幸,周岁上死了父亲,母亲难以为生,只得带着他改嫁给罗性。杨士奇年纪稍长之后,发现人家不让他进入罗氏祠堂,便向母亲询问原因,母亲只好把实情告诉了他。少年杨士奇听后,极为悲痛,自己造了一间土室,在里面私下祭奉自己的祖先。继父罗性见后,惊异于他如此强烈的家族观念,就让他恢复了杨姓。从此他发奋读书,以自己的努力获取了大量的知识,积累了终身用之不尽的财富。15岁时,他因家中贫寒,出外谋生,在里中社学谋得了一名师职。

他不仅刻苦读书,认真教学,还注重实际知识的积累。二十岁的时候,他游历了章贡,因才学的实力,他有幸被章贡太守看中。这位太守任命他管理琴江的教育事宜。后来琴江的县令因事获罪,他便又管理琴江县令的事。不久因事逃到武昌,幸好不久遇赦,他回到了故乡。由于他才学俱佳,被王叔英看中,以史才举荐了他,于是他得以以布衣之身进入翰林院,充任了一名编纂官。

在翰林院他参与了高皇帝实录的修撰,获得了接近皇帝的机会。当时制度,对儒生要进行由吏部主持的考试。在这场考试中,杨士奇的成绩非常突出,获得了第一。当时负责考试的尚书张看了杨士奇的对策后说“此非经生言也”(这不是一般人能说出的话啊),因此“奏为第一”。于是杨士奇被授予吴府审理副手,命为执笔翰林。

成祖朱棣即位后,改任他为编修,不久入内阁,与解缙等重臣一同当直(值班),管理机务。几个月后他又进入侍讲官的行列,很受朱棣的器重,朱棣命他担任咨询顾问的职务。后来任左春坊大学士,担任皇太子的教导事宜,与太子,即未来的皇帝明仁宗朱高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也为他日后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史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杨士奇是一个以朝政为己任的人。为了朝政,他教导太子,匡正皇帝,宽于待人,严于律己。

杨士奇最大的特点是敢于直言。永乐二年,他选入宫僚。这是太子官属,在东宫供职。在这个职位上,他恪尽职守,不阿谀逢迎,不投人所好。有一年,皇帝北巡,任命他与另外两位官员辅佐太子。太子喜爱文辞,那两位官员就迎合太子的胃口,给他提供一些诗文。杨士奇认为诗文于太子将来的治国关系不大,就说:“太子应当留意《六经》,有空则看一些两汉的诏令。诗是小技,不值得花太多的时间去读它。”在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有一些大臣为讨好皇帝,就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说什么当时是太平盛世。皇帝听了非常高兴,准备接受这种说法。但杨士奇一个人持不同看法,他说“陛下虽然恩泽天下,但流徙尚未归,创痍尚未复,民尚艰食”,还说不得太平盛世,等“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在一个封建帝王面前,敢于如此地说真话,还是很不容易的。这也幸亏那位皇帝还比较开明,不仅没有治他的罪,还嘉奖了他。仁宗对他的臣僚们说:“我用至诚对待你们,为的是希望得到你们的匡弼,可是你们尽跟我说好听的。只有士奇,曾五次上表奏请,而你们却一言不发,难道说我们的朝廷果真没有过失,天下果真太平了吗?”明仁宗对他,不仅有言词褒奖,而且还专治印玺一颗,题名“杨贞一印”,赐给杨士奇。

杨士奇待人宽厚,常常帮人遮掩过错。有一次,广东布政使徐奇入朝,带了大量岭南特产,朝廷官员人人有份,惟独没有杨士奇的。这事惊动了皇帝,就问杨士奇原因。”杨士奇说:“那是因为徐奇去广东时,人人都作诗文赠行,而我因病没有参加,因此他就没有送给我礼物。”“三杨”之一的杨荣,有受贿的行为,宣宗朱瞻基知道后,征求杨士奇的意见。杨士奇认为,在边防事务上,杨荣功劳很大,不要因为小事而怪罪于他。皇帝听了笑着说:“你为他开脱,他还说过你的坏话呢。”杨士奇说:“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意思是请求皇上以容我的态度宽容杨荣。这种胸怀,完全是把个人恩怨放在国家利益之下。他不仅为同僚掩过,还为太子开脱,而这种时候,又往往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成祖朱棣的时候,汉王和赵王觊觎皇位,他们在成祖面前说太子朱高炽的坏话,竭力诋毁太子,成祖差一点听信了他们的谗言,就召杨士奇了解太子在监国(皇帝不在京城,由太子代行皇权)时的情况。杨士奇极力推崇太子的品德,说他天资高,有过必知,知过必改,而且心存仁爱,决不会辜负皇帝的重托。于是成祖对太子放心了。一次成祖北征回京,太子接驾稍迟,两位王爷又借机撺掇成祖惩罚太子。杨士奇把责任全拉到自己身上,说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迟(滞留、耽误),皆臣等罪”。作为太子的老师,使太子迎驾迟慢是要遭到惩罚的,于是他被下了锦衣卫。杨士奇就这样以牺牲自己来保护别人。

杨士奇的宽厚,有时又是和对皇帝的匡弼结合在一起的,他竭力想辅佐仁宗成为一个开明君主。他首先开导皇帝要广开言路。有一次,仁宗朱高炽想起他在即位前,一次监国时,御史舒仲成曾得罪过他,因此,就想治舒仲成的罪。杨士奇对皇帝说:“你即位时曾下诏原宥以前得罪过你的人。假若你治舒仲成的罪,等于告诉人家你的诏令不可信,那么害怕你的人就会多起来,这将不利于你治国。不如像汉景帝对待卫绾那样,不可以吗?”皇帝听了他的劝告。有人告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皇帝准备降他的职,杨士奇为他辩白,使虞谦得到皇帝的谅解。大理寺少卿弋谦进言得罪了皇帝,皇帝欲惩罚他,杨士奇说:“弋谦是应诏陈言,你加他的罪,群臣就不敢说话了。”皇帝立即改正了自己的过失,而且还“下敕引过”。

杨士奇主张的宽容政策,不仅维护了个人利益,而且对国家的安定起了极大的作用。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叔父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宣宗亲自挂帅将他平定了。这时宣宗的另一叔父赵王朱高燧也有叛乱迹象,有人建议将朱高燧也平定了。杨士奇反对说,太宗皇帝(即成祖)两个兄弟,也就是当今皇上的两个叔父,有罪的,不可赦,无罪的尚宜宽厚待之。如果对他怀疑,可以严加防范,何必急于发兵,让皇室自相残杀呢?宣宗听取了他的意见,宽待了赵王,使得政局得以稳定,于国于家都有好处。

杨士奇品行端正,为人正直,行为举止严守儒家礼仪。他奉职严谨,“私居不言公事”,虽然是至亲厚友也休想从他那里得到有关国家的机密大事。他对皇帝举止恭慎,“善应对,言事辄中”。在为官奉公上,他谨以公务为重,不考虑个人的得失安危。他崇尚礼法,行为不逾规矩。成祖朱棣死后,定制朝廷官员服丧27天。到期时,有人说可以脱去孝服了,可是杨士奇认为不可以。到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满朝官员都换上了鲜亮的衣服,只有新皇帝、杨士奇和另外的一个人仍然穿着孝服。罢朝后,新皇帝说,先帝的棺木还没有下葬,脱掉孝服难道是臣子所心忍的吗?杨士奇做的是对的。于是把他的官位提升为少保,后来又提升为少傅,兼兵部尚书,不久又提升为内阁首辅,填补了朱元璋废除了的丞相空缺。

由于杨士奇品德高尚,敢于持正,所以深得皇帝的赏识,皇帝和他的私交很好。仁宗特地治了三颗银章给他心爱的大臣,其中有一颗就给了杨士奇,上面刻着“绳愆纠缪”四个字,就是可以帮助君臣改正谬误,同时也可以检举朝臣的“愆”、“缪”,还可以密奏皇族贵戚的为非案件。皇帝也很卫护他,有一件事情可以说明这一点。当时的尚书李庆建议把军中多余的马匹发给地方官,每年从他们的手里课收一定的利税。杨士奇认为这样做太有伤国家官员的形象了,他说,朝廷选贤授官,现在叫他们去牧马,这是“贵畜而贱士”,以后怎么给天下后世做榜样?这话说得有理,仁宗也很同意,但是他当时就没有表态,那就是为了保护杨士奇。因为杨士奇平素经常提些不同意见,皇帝都采纳了,皇帝怕自己对杨士奇的特殊信任,会引起大臣们对杨士奇的反感,所以就没有当场表态,而是利用另一个机会,签署了支持杨士奇的意见。

此外在边务、内政、人事的任用上,杨士奇都出过一些很好的主意。如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况钟就是杨士奇举荐的。杨士奇的这些品格、学识和政绩,在明朝获得了四代帝王的赏识,他的官位也因此而累有升迁,著作和编纂硕果累累,完成了《太祖实录》、《太宗实录》、《仁宗实录》、《宣宗实录》的修撰。他个人也有著作《东里全集》97卷,别集4卷,《三朝圣谕录》、《奏议录》等行世。

杨士奇的晚年正逢明代由盛入衰的转折时期,小皇帝英宗任用宦官王振,国运开始下滑。杨士奇和王振曾有过节,加上老臣逐渐死去,杨士奇也年老力单,无力挽澜。这时又因他的儿子杨稷杀了人,言官们联名上告,刑以国法,杨士奇从而一病不起,在英宗正统九年三月病逝,享年80岁。

与杨士奇齐名的杨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殴)人,因家居位置,时人称之为“东杨”。他生于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卒于英宗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在世70年。他初名子荣,“荣”是后来改的。由“子荣”改为“荣”,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那是明成祖朱棣夺嫡成功,初入南京的时候,杨子荣迎谒在朱棣的马前。当时他实为有心,但装着无意的样子问新皇帝朱棣说:“陛下是先谒陵呢,还是先即位呢?”这话实际就是提醒新帝先谒陵。谒陵就是拜陵,祭祀祖先,上告先帝,这是孝的表现,是封建的道德之首。这个提醒,对朱棣无疑是立了一个大功,使原本打算先即位的朱棣免去一个不孝的罪名。这个提醒对于新夺嫡而得位的朱棣有如一剂醐醍,使他被胜利冲昏的头脑清醒了过来,认识到收买人心的重要。在拜谒了陵寝之后,朱棣怀着一份感激,赐给杨子荣一个“荣”的名字。被皇帝赐名,这在封建社会,算是莫大的荣耀。明成祖朱棣给了他这么大一个荣耀,也算是没有辜负他。

杨荣也是明初的台阁重臣,他和杨士奇、杨溥都当过首辅大学士,都是台阁体文学的代表。与他们不同的是,杨荣不仅“疏闿果毅,遇事敢为”,精通文字,文能为相,而且还是一位有韬略的边务重臣,对于明代的边防保卫和建设都起过独特的作用。他有魄力,有武略,多次扈从皇帝出征,妥善地解决过很多边境问题。他的才干,真正应了戏台上“出将”、“入相”的那句话。

杨荣在文渊阁任职38年,历仕四朝。不过,由于他魄力大,有时气也比较粗,难容别人的过失。他曾经得罪过杨士奇,在背后说过杨士奇的坏话,还有一次因讨伐赵王的问题当面顶撞过杨士奇。但是杨士奇没有怪罪他,反而在皇帝面前宽容了他,这使得杨荣非常感激,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杨荣治理边务有方,魄力很大,但他“颇通馈遗”——喜欢接受贿赂。这事被皇帝知道了,要治他的罪。杨士奇从国家的大局出发,认为杨荣“晓畅边务”,建议皇帝不要以“小生介意”,而且请求皇帝宽容杨荣。杨荣知道这事后,非常感激,他们俩曾有的芥蒂也因此而解除了。和好之后,他们合力同心辅弼明皇,共创了明代早期的繁荣局面。后来杨荣辞世在前,杨士奇年老,逐渐力有不支,加上宦官王振弄权,英宗昏庸,明代也就逐步走向衰落了。

杨荣曾为明朝立下过汗马功劳。比如,他提出屯垦戍边的主张,解决了戍边士兵的粮食问题。特别是在朱棣刚迁都北京时,新皇宫三大殿失火,他指挥着卫士抢救出重要的典籍制诰,立下了很大功劳。在朱棣死于北征回驾途中,为了国家的安定,他当机立断决定暂不发丧,而熔锡为棺,装在车中,每日“朝夕进膳如常仪”,严保了皇帝驾崩的秘密,保障了国家的安定。凡此种种,杨荣深得明代前期几位皇帝的信任。仁宗时,他官至谨身殿大学士、太子少傅、工部尚书。英宗时,他进为少师,死后赠太师。他还担任过重修《太祖实录》、《太宗实录》、《仁宗实录》、《宣宗实录》总裁的职务。自己的著述亦很丰富,有《杨文敏集》25卷行世。

杨溥是“三杨”中年龄最小的,命运最差的一个。他字宏济,石首(今湖北省)人。以居地分,他为“南杨”。生于公元1372年,卒于公元1446年,在世74年。他和前面所说的两杨都是明朝前期的台阁大臣。他比杨荣小一岁,同年进士,同授编修。成祖时他命运不佳,仁宗时有所转机,但真正发达是在宣宗时期。这一时期,他才与前面所说的两杨并驾齐驱,成为“三杨”之一。

成祖时他的命运如何不佳呢?这牵扯到朝廷的斗争问题。当时太子——后来的仁宗——因谗而不受成祖信任,而杨溥当时正任太子洗马(一种东宫的官职,太子的下属)。一次成祖回銮,太子接驾迟延,杨溥因是东宫官职,也受到处分,蹲了十年皇帝私人卫队的大狱。在监狱中,家中的送饭有时不及,他几乎送命。但是他不以为意,仍然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刻苦读书。成祖死后,太子朱高炽在得到成祖遗诏的第四天,就把杨溥从监狱中接了出来,因为,不管怎么说,杨溥是为他而坐牢的。十天之后,朱高炽登基,登基后的第三天,杨溥就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朱高炽给杨溥特地建立了一个机构——弘文阁,令其掌管阁事。但这个差使没有什么实权。杨溥能够参政议政那是朱高炽死了之后,宣宗即位时的事。

杨溥虽然比那二杨年岁稍轻一点,但他却是“三杨”中性格最谨慎、为人最老成持重的。他有一个特点就是走路溜边,他上朝总是低头循墙而走,所以他被人称为“三杨”中最能律己的一个。他的儿子从老家来看望他,谈到途中的经过时,说只有江陵县令接待他比较简慢,杨溥不以为怪,反认他为贤,把他提拔为德安知府。杨溥的政绩不如那两杨,但他留下了一些好品德,也留下了一些好作品,如《杨文定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