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63

第63章 唐寅文徵明祝允明——才情纵横的吴中风流才子

唐寅是明代有名的才子,但是,人们只知道唐寅有才,殊不知与他同时同地还有几个才情俱佳的读书人,人称吴中才子。在这里我们把他们一一作一番介绍。

首先要介绍的当然是唐寅,因为,他的影响比其他的几位更大。唐寅,字伯虎。因为“寅”属虎。唐寅的名、字是严格地按照中国古人取名、字的规律而取的,那规律是名和字的意思必须相近。他另字子畏,这个字可能是按照名和字的衍生意而起的,因为虎令人生畏嘛。这是闲话,不一定正确,但有些道理。因为他有这样的字,所以,世人多称他为唐伯虎。唐伯虎后来皈依佛教,又为自己取了一个“六如居士”的雅号。又因为他在家乡桃花坞筑室,所以又自号为“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后因为他曾得意自己高中解元,所以又自称“南京解元”。科举时,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可见得之不易。正因为这个名分得之不易,他又自称“龙虎榜中名第一,烟花队里醉千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他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公元1470年3月5日),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公元1523年1月7日),在世53年。唐寅是吴中才子,“吴中”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他出生于一个商贾人家。但是他的父亲却羡慕功名,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唐寅身上。而唐寅也不负父望,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小小年纪就以文章闻名乡里。

但唐寅此人,满身才子气,秉性疏旷,风流倜傥,放荡不羁,恃才傲物。这一点,想来读者已从他的名字与称号上觉出一二了。清人查继佐的《罪惟录》中说他“幼读书,跌宕自喜,视高,不或友一人”。这把他的颖利、高傲都说得很生动了。他因此也不事生计。《明史》说他“不事诸生业”,正是这个意思。才子气的一大特点是狂放不羁。唐寅的这一特点很突出。他纵酒,不理生计,又不肯刻苦读书。这个毛病在他父亲去世后变得更加突出。特别是遭到儿子早夭和发妻病故的打击后,他简直将自己放纵到毫无顾忌的地步。他曾和同里的著名狂生张灵,在学宫的泮池(古代学宫有水池,在学宫的东西南方向,形如半壁,故称泮水或泮池)中裸立,互相击水嬉戏。这样的玩世态度,使他的好友祝允明写信规劝他。唐寅看了他的信后说,只要自己认真读书,拿一个解元还不是易如反掌?于是就发奋苦读,果然一年之后,在弘治十一年的乡试中,得了个第一,成了“解元”,获得了“唐解元”的称号。

不过,这个名誉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利益,相反,给他惹来了一生的麻烦。这次乡试的主考官梁储非常赞赏他的文章,以为是“奇文”。回到朝廷之后就把他的文章拿给程敏政看,程敏政也很惊赞唐寅的文章,两人都叹息道,“一个解首不足重唐生也!”于是想提拔他。为了这一点,程敏政把唐寅收在门下,两人结下了师生之谊。第二年的会试中,唐寅与另一举子江阴人徐经同舟,进京后又住在同一所旅店里。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位徐经贿赂程敏政的书童,得到了试题。事情败露后,程敏政入狱,唐寅也因为和程敏政的关系而被牵连入狱。在狱中,他“身贯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涕泗横集”。所谓“身贯三木”就是颈、手、脚上都加了刑具。可见他吃了多大的苦头。待得出狱之后,虽是查无实据,但因他与程敏政的关系,唐寅的前程还是受到了影响,他被取消了科考的资格,谪到浙江为吏。“吏”,在汉朝以后,是地位不高的官员的称谓。这乃是莫须有的罪名所致,是对他的侮辱,他高呼“士可杀而不可辱”,断然拒绝这种谪官。因此他回到家中,再也无心功名,从此皈依佛门,自号“六一居士”,从此更加放浪。他的第二任妻子见他功名无望,荣华富贵不可再得,便以恶言相加,闹得不可收拾,终于夫妻分手。

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唐寅开始外出漫游。他先后到过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后来回到浙江。在这些漫游中,他游历了八百里浩淼的洞庭湖,攀登过南天一柱的祝融峰和青翠秀丽的武夷山,也膜拜了香烟缭绕的灵隐寺。这些名山大湖和佛教胜地,给他受伤的心灵以慰藉,让他在这样的灵山秀水中获得了生活的意志和艺术的感召,他满怀信心回到了故乡,开始了新的生活。首先,他在苏州金阊门外的桃花坞购置了土地,建造了桃花庵,自称“桃花庵主”,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据说他曾梦见有人送他墨一囊,龙剂千金,从此他的诗文大有长进。他把自己的才情和积郁倾注在自己的绘画之中,并以此来展示自己的英气和才华。他高深的文学修养和绘画功底,使他的绘画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和很多绘画艺术家一样,他找到了自己的最佳位置,也为自己的生命开垦了一方最佳的田园。

这时,生活也出现了转机。他重新找到了一个生活的伴侣——第三任妻子沈氏夫人,又得了一位千金,可说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不久,宁王朱宸濠慕名请他到南昌宁王府充当宾客。唐寅的功名之想又有实现的可能了。可是,此时的唐寅,已经积累了很多社会生活的经验。他看到宁王府中的人,猥琐庸俗,不学无术又阿谀逢迎。他又感觉宁王心术不正,另有鬼胎,于是想早日抽身离开。可是,从宁王府出来,谈何容易!于是,他设下巧计一段——装疯卖傻,甚至把自己搞得污秽不堪,使宁王不能忍受。在这样的情况下,宁王只得把他发还回家了。果然不久,宁王造反了,唐寅凭自己的感觉,为自己避免了一场灾祸。

在唐寅的故事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段落,后来被人们演绎成了唐伯虎三笑结姻缘。这个故事,在《明史》的唐寅传中没有提及,在《中国通史》的传记卷中也没有提及,而清人查继佐的《罪惟录》中提到了,我们也不妨加以引用。

那故事说,唐寅从宁王府放还回家的路途中,在苏州的金阊门,看见一位画舫女郎对他回头一笑,风流倜傥的才子唐寅便怦然心动,于是他四处打听画舫女的下落,后来打听到她是一位绅士家的丫鬟,于是,他改姓换名,破衣烂衫地到那家去应聘书僮。他才情好,文笔妙,一个书僮的事务哪能难得倒他?于是深得主人的喜爱,经常为主人代笔。他也驾轻就熟,干得十分得手。久而久之,主人离不开他了,于是,准备帮他成婚,那新妇就凭他在家婢中挑选。这就正中了唐寅的下怀,他就在那些丫鬟中挑选了那个曾经对他回眸一笑的姑娘。在新婚之夜,新娘仔细地看了唐寅说,你就是金阊门前我曾给一笑的人吗?唐寅说是。新娘说,何苦为我这样受苦?唐寅说,“吾死卿一笑耳。”就是说,我愿为你的一笑而死。新娘说,那天,我看见很多年轻人像城墙一样地围拥着你,你正挥笔书写,你的“高视巍趾”叫我非常怜悯,因此有点动色,并不是有什么私情。原来落花无意,而是流水有情。风流才子唐伯虎受不了秋香丫鬟的回眸一笑,而生出了这段姻缘。

不管怎么说,秋香还是获得了佳婿。唐寅叮嘱秋香说,千万不要把这段经过让主人知道了。但是,纸还是没有包住火。有一天,来了一位客人,主人得意地向他展示一些书画。客人说,这是六如的手迹啊,便拿过来仔细审视,果然是唐伯虎的。于是他告诉主人,这画者就是当代名流唐伯虎,主人才知道真相,知道这位书僮原来就是当今的一大才子。主人大喜过望,没想到这样一位名人,竟当了他家丫鬟的女婿,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于是,给丫鬟以厚重的嫁妆,把她隆重地嫁给了唐伯虎。这个故事演绎了几百年,是真是假也没必要考证了,它算是中国多数文人悲剧中的一个喜剧,而且,性格也没有背离原型,倒是使中国历史上一个才子的形象更加丰满,也不算没有意义。

唐寅的浪漫狂放不仅在此,更有甚者是他经常和吴中的其他才子如张灵、祝允明等披着乞丐的衣服,在雨雪中沿门鼓(敲击)节(一种乐器)乞讨。讨来的钱,就买酒在破庙野寺中畅饮,还说“这样的快乐恨不得叫李白知道”。

其实,唐寅的这种放达,也是对不合理现实的一种反抗。他怀才不遇,受黑暗现实的掣肘,有志不得伸展,心中苦闷,只能以这种放浪的方式面对现实。不过,唐寅的反抗终究也是消极的。无论怎样放浪形骸,对于不良的现状都无济于事。而唐伯虎自己则在这种消极的反抗中,默默地死去了。临终前他写下绝命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在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可见他对现实和生死的看法。晚年的唐寅,的确是更加颓放了,好在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和绘画,显示了他不朽的价值。

明代的所谓吴中四才子,除唐寅外,还有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徐祯卿去世较早,此不多谈。在这里只重点谈谈文、祝两位。

文徵明的名气似乎不及唐寅和祝允明,但是,他却是一位可为人范的人物,他身上的一些品德,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文徵明初名璧,徵明是他的字,以这个字通行当世,后来他又改字徵仲,但后世仍称他徵明。他别号衡山,与唐寅同庚同里,都是吴中人。唐寅籍贯吴县,属于苏州,而文徵明籍贯长洲,就是今天的苏州。他们都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文徵明寿数较高,在世90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他当过一个时期的朝廷命官,担任过翰林院待诏,参与过《武宗实录》的修撰,侍过经筵(古代帝王为研读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在仕宦方面,他比唐寅要强一些,但为时也很短。

文徵明可以为人范的理由,首先是他自立自强。文徵明出生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文林曾任温州知府。他是一位清官,而且雅好诗文书画。不过文徵明和几乎所有古代文学家不同的是,他不是少年聪敏,一目十行的颖异儿童,而是一个八、九岁时仍然“语犹不甚了了”的迟钝少年。但是,可贵的是,他并不自暴自弃,而是比一般儿童更加刻苦。父亲请来当时的名家大师如书法家李应祯、画家沈周、文人吴宽教文徵明学习书法、绘画和诗文。这些师长对他的要求极为严格。有一次文徵明正模仿苏东坡的行书练笔,因为他楷书的基础还很差就练行书,李应祯狠狠地批评他,大声地训斥道:“破却工夫,何用随人脚踵?”就是说,浪费时间,为什么跟着人家的脚后跟走?并且说,自己学书40年,今天才有所得。教导文徵明要有踏踏实实的学风,不要还不会走就跑。严厉的教导,严格的要求,加上文徵明知错必改的精神,使他进步很快。

文徵明择友有方,他所结交的都是一些才子学人。当时的吴中才子如唐寅、徐桢卿等都是他的好朋友。他们在一起切磋学问,讨论问题,不仅能够一人成材,而且能够共同提高。

文徵明笨鸟先飞,后来居上,成了一方名士,不仅因他孜孜求学的精神,还因为他品格的高尚。在当时的温州地方,有一个“却金亭”的建筑就有他的故事。文徵明的父亲在温州做官,为人清廉,百姓传有口碑。可是弘治十二年,他得了重病,文徵明得到消息后,立即带着医生前往探视。但是,等他赶到温州的时候,父亲已经死去三天了。当地民众官绅有感于这位知府的廉洁,就凑金数千,作为赙银(帮助办理丧事的银钱),资助文徵明办理丧事。文徵明知道后,婉言谢绝了。他说,我父亲历来以廉洁著称,我怎么忍心玷污他的名声呢?地方的官绅民士感于文徵明的廉洁高风,用收集的银钱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却金亭”。

父亲去世不久,他家境渐渐清贫了。有一次,一个名叫俞谏嘉的巡抚仰慕他的才学,又见他家境不济,就想送他一些金钱,但不好开口,就指着他的衣服说,怎么破成这个样子?文徵明知道他的用意,故意装作不知道的样子说,这是暂时遭到雨水淋了的缘故,使得俞谏嘉想救济他的话也不好说出口了。

文徵明的才品高超,但是,却不符合封建的取仕标准,因此他总是科场困顿,屡困场屋(科举的考场),仅仅只中了个秀才,而他的一些好朋友都纷纷高中了。他曾感慨道:“吾岂不能时文哉?得不得固有命耳。然使吾匍匐求合时好,吾不能也。”他不愿为迎合时好而使自己匍匐以求。

但是,一个读书人,终究还会为不能进入仕途而苦恼。为了排遣烦恼,他就以书画为寄托。久而久之,他竟醉心于此而欲罢不能了。年深日久,他的画竟名满海内,求画的人往往挤满门庭。

文徵明对现实具有清醒的头脑。当时的宁王朱宸濠以重金网罗吴中名士。好友唐寅也应征前往了。文徵明也在宁王的召纳之中。但是,文徵明认为朱宸濠这样不遗余力地广纳人才,必定有什么原因,恐怕他心怀叵测,于是就坚决地回绝了。结果证实了文徵明的预见,宁王朱宸濠后来果然叛乱。文徵明靠着他的远见和正直为自己避开了一场灾害。

由于他与日俱增的影响,54岁的时候,他被破格调到吏部,授为翰林院待诏。所谓破格,是说以他贡生的资格被授予了这一职务,而这种职务原本要有进士出身的资格才能担当的,而他只是一个贡生,是秀才中资格优异者升入太学的肄业者,就是说他的学位不够。担任了这个职务之后,他一方面参加《武宗实录》的编修,一方面和一些居留京师的饱学之士来往,学问更有长进。他因此而更得人们的敬重。但第二年,他的好友杨慎犯事,他受到牵连。一些年轻的进士讥讽他不是进士出身,把他看作“画匠”,等到《武宗实录》一修完,他就上了辞呈。虽然有人利用这个机会帮他,他看到这些人是想拉拢他,但他不愿结交权贵,也都谢绝了。这样,他在京城当官,也就是两三年的时间。

回到家乡后,他开始了卖画的生涯。他筑室长洲,题名“玉带山房”。院内种了梧桐数株,开辟画室一间,过起了恣肆啸咏、放情丹青的生活。他的画高、字好、文佳,影响四海,每日里求书索画者络绎不绝。但是,文徵明有一个三不卖原则,一不卖藩王,二不卖权贵,三不卖外国使者。他认为,这几种人,不懂诗文书画的高雅情趣,为他们作画,有失文人的身份。

在高洁、宁静的生活中,文徵明在人世间享受了90年的生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高寿者。他死后,学者们私下里赠给他“贞献先生”的谥号。这大众的口碑,真是最好的纪念碑。由于他寿命很高,又辛勤创作,直到临终,仍作画不停,所以他给后人留下的艺术作品达五千件之多。古诗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可是,一个八九岁说话还不利落、科举考试十试十落的文徵明,却独领风骚几十年,这是很令人深思而且值得学习的。

祝允明是唐寅的诤友,是他在唐寅自暴自弃的时候规劝其认真读书,致使唐寅发奋一年之后考中解元。祝允明也是吴中才子。吴中才子和数百年前的唐才子略有不同。唐才子虽然不是人人出仕,但多数是出仕的,他们多以诗文取胜。而吴中才子则多是科考不第或中位不高、诗文虽好但书画更佳的人物。他们或许也并不倚靠俸禄生活,他们活得更加洒脱、更加优游。简而言之,他们更加突出的才干是书法和绘画。祝允明就是其中的一位。

祝允明字希哲,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公元1460年(明英宗天顺四年),卒于公元1526年(明世宗嘉靖五年)。他生而六指,时称枝指。这是个被人耻笑的缺陷。但是祝允明不以为憾,他将“陷”就“陷”地给自己取了个“枝山”的号,叫祝枝山。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性格的放达。他出身仕宦,家传很好,5岁就能写径尺大的字,9岁能作诗歌。而且年少好学,过目成诵,被书法家李应祯选为东床佳婿。他有多种才能,除了诗文书法外,他还妙解音律,有时竟能粉墨登场,致使有些职业伶人都自愧弗如。但他个人时运欠佳,33岁才中举人,但以后的考试,则又是垂翅(落榜)而归。中举之后,他也出仕过几天,任过知县、通判一类的官职,但他受不了官场的虚伪,后来干脆就告病回家了。回家之后,他就一心专攻书法。无论楷书行草,他都兼学名家,师古创新,自成一家。随着他多方的学习,他的技法也臻于成熟,求画者携钱带物,充盈门庭。但是祝枝山并不在乎这些,有时他甚至拒绝卖给他们,弄得一些买主只好去求助于妓女,请求她们代为求购。因为晚年的祝枝山,生活很不检点,常常寻花问柳,结交了一些烟花女子。他疏狂任性,挥霍无度,卖字画的钱不是被他花光,就是拿来送人,以至于债台高筑,因此,他出门时,身后总跟着一大堆债主。对于债主的追踪,他不烦恼,反而很开心。

祝允明就这样过完了一生。到66岁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为人们留下了很多书法墨宝,也留下了一些诗文著作,如《枝山文集》、《野记》、《罪之录》等,还有一部地方志《兴宁志》,对后世的贡献也算是不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