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73

第73章 曹雪芹——中国封建社会最伟大的批判者

曹雪芹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但令人遗憾的是,有关他的史料却很少。

曹雪芹名霑,这是父辈给取的谱名,有沾恩带露、感戴皇恩或祖德的意思。他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几个号都带有“芹”字,说明曹雪芹对“芹”字有特别的喜爱。这可能是芹有异香的缘故。以此为号,说明他有高洁的品性和追求。曹雪芹字“梦阮”,这可能与他对阮籍的推崇有关。据说他也具有阮籍那样以青白二眼看人的狂傲。

关于曹雪芹的生卒年,说法很多,在此不作考证,只沿用一些权威观点的说法: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卒于“壬午”年除夕(公元1763年)。

字芹溪、芹溪居士、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字和号都带“芹”字,说明曹雪芹对“芹”字有特别的喜好。这可能是芹有异香的缘故。取这样的字号,说明他的追求和品性的高洁。曹雪芹的另一个号是“梦阮”。据说他具有晋代文人阮籍那样以青白二眼看人的狂傲,取这样的号,说明他对阮籍这种傲骨的推崇。

关于曹雪芹的生年,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他生于康熙五十年,即辛卯年(公元1711年);一种说法是他出生在雍正二年,即甲辰年(公元1724年);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出生在康熙五十四年,即乙未年(公元1715年)。他的卒年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乾隆二十八年,也就是癸未年除夕(1764年2月1日);一是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年(公元1764年);还有一种说法是壬午年即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关于曹雪芹的籍贯也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河北丰润,一种说法是辽东辽阳。但前者缺少有力的证据,而后者有《辽东曹氏宗谱》为证。该宗谱上有曹雪芹一家从远祖曹锡远到曹天佑61代人的记录。所以,多数人认为曹雪芹的祖籍是辽东辽阳。但是曹雪芹的生活又和南京、北京有密切的关系,这和他的家庭以后的经历有关。

关于曹雪芹的族籍有这样的说法:他家本是汉族,只是在明末的汉满征战中,他家的先人成了满人的俘虏。当时的定制是,成为俘虏的汉人就沦为满人的奴隶。这种奴隶,满语就叫做包衣,是满族贵族的家奴,可以视为满人,所以曹家先人也就成了满族,在清代也就是贵族。曹家归入旗籍,可能还和他家的特殊地位有关。他家的高祖曹振彦是满洲正白旗包衣佐领。佐领是满蒙的一种官职,京师满蒙诸旗都置佐领,壮丁每150人编一佐领,“掌稽所治人户、田宅、兵籍”等事宜。不过,曹家的发达,大概还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曹雪芹的曾祖母——曹玺的妻子孙太夫人。这位老太君在生养了儿子曹寅之后,被选入宫当了康熙的乳母,也就是未来皇帝的奶妈。她成了皇帝的奶妈,她的丈夫自然就是皇帝的奶公,她的儿子自然也就是皇帝的奶兄弟,这关系自然也就非同一般了。所以,曹家在康熙时期,地位显赫,也享尽了荣华富贵。

康熙二年,康熙又派给了曹玺一份美差——到江南担任江宁织造郎中。这是个正五品的官职。官位不算高,但是由于众人都知道他与皇帝的特殊关系,对他就另眼相看,因此地位也就不低了。更何况后来康熙又赐给他正一品的官衔,地位就更不一般了。

曹玺死后,康熙又把江宁织造的职务授给了曹寅,曹寅当上了第二代江宁织造郎中。他是康熙的奶兄弟,从小与康熙耳鬓厮磨,稍长之后他成了康熙的伴读。他本人才情很高,能诗能文,善作戏曲,著有《拣亭记》、《续琵琶记》等著作,还喜欢刻印书籍。他刻印的书籍有《拣亭藏书十二种》、《拣亭五种》。他和当时很多的著名文士都有交往,结交的也都是一些皇亲贵戚。他的女儿是平郡王纳尔苏的正妻,他的妻子是苏州织造李煦的堂妹。他在曹家第二代江宁织造的任上,给曹家带来了一时的煊赫鼎盛。在此任上,他还兼任两淮巡盐御史,也是美差,并且加了个正三品的通政使衔。他和康熙的情谊是非同寻常的,康熙的六次南巡,竟有四次是由他接驾。这真像《红楼梦》中所说的“烈火烹油”般的鼎盛。但是,也正是在他的手中,埋下了曹家败落的祸根,因为,的确像王熙凤所说的那样: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曹寅一死,曹家就走向败落了。

败落的原因除了排场大,浪费多,拉下的亏空大以外,继承人的不争气是更重要的原因。曹寅是单传,只有一个儿子曹颙。曹寅死后,康熙把江宁织造的美差又给了曹颙,曹颙成了曹家第三代江宁织造。曹颙为人很好,办事“谨慎”,深得康熙信任。康熙对他评价不低,说他“拿起笔来也能写作,是个文武全才的人”。康熙认为,在他所使用的包衣子嗣中“尚无一人如他者”。可惜他寿限太短,很早就死了。这样,曹家就成了一个一门两代孤孀的人家。康熙同情这种一门两寡的境况,就命曹颙的堂兄弟曹过继给曹寅,并且继续担任江宁织造的职务。这就是曹家第四任江宁织造。所以说曹家是三代四人任这职务。

曹为人忠厚老实,也有学问,能够继承曹家的事业,奉行先人的德化和教言,所以人称“好古嗜学,绍闻衣德”。但是这位曹,老实有余而机变不足,办事的能力大概也不太强,在织造任上出了几次差错。又加上曹寅手中拉下的亏空,在这个老实人手中没有得到弥补。又可能一朝天子一朝臣,康熙驾崩之后,雍正即位,雍正清理钱粮,发现了他家的亏空,就扣了他一个“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骚扰驿站”的帽子,抄了他的家,罢了他的官,他下了狱,并且“枷号”一年多。“枷号”是一种刑法,就是把一个木枷套在犯人的脖子上,上面写着他的罪状示众。这样的示众搞了一年多。曹家当年的显赫就被搞得灰飞烟灭了。从此,三代四人六十年江宁织造的曹家,就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一蹶不振了。

曹雪芹就生活在曹家由盛而衰的这个过程中。他是曹的儿子,曹寅的孙子。在烈火烹油的曹家他生活了13年。这13年,他锦衣玉食,尽享荣华富贵。但是,他又亲眼看到了这个家族的败落,尝到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富有才情而又敏感的他,自然有更多的感受。在曹家变故之后,曹雪芹曾随家由南京迁到北京。据说他的身体微胖,头广,面黑,善于谈吐,也善诗,能文,会画。他性格傲岸放达,愤世嫉俗,推崇阮籍的青白眼。他喜欢喝酒,才情纵横。大凡像曹雪芹那种家庭出身的人,都不太善于营生,坐吃山空。再大的家业,也经不起只出不进的消耗,因此,他晚年困顿,生活常常难以为继,过着“举家食粥”的日子。后来他移居北京西郊。20世纪80年代,有人在北京西郊植物园旁发现一座民居的墙上有曹雪芹诗抄的手迹,据说这是他的故居。又听说,他还在东郊居住过。在那“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之中,他坚韧地进行着《红楼梦》的写作。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经过“十年”不寻常的辛苦,写完了《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后四十回也有一些初稿,可惜散失了)。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的秋天,他心爱的小儿子不幸夭折,曹雪芹伤心过度,便一病不起。这年的除夕(公元1763年2月12日),他便驾鹤西去了。曹雪芹死后,人们把他埋葬在东郊的张家湾,后人在张家湾发现了曹雪芹的墓碑。所幸的是,曹雪芹留下了他巨大的精神遗产——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

不过,曹雪芹的《红楼梦》也不是一部完整的小说。曹雪芹的计划是写成一百二十回,但因为早逝,只完成前八十回,严格地说它还只是一部未完稿。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却是一部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这就牵扯到另外两位人物——程伟元和高鹗了。他们俩是一对忘年之交,程伟元比高鹗小十多岁,字小泉,籍贯苏州,诗书人家出身,能写善画,曾旅居北京,加入过盛京将军晋昌幕府,后移居辽东。

高鹗生于1763年,卒于1815年,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辽东铁岭人。他早年授徒,后中举人、进士,在内阁中书供职。他仕途较好,当过汉军中书,任过顺天乡试同考官,还任过江南道监察御史,升为刑科给事中。他也有很多著作。陈伟元、高鹗两人使《红楼梦》成为一百二十回本而面世。不过那后四十回并不是他们的创作。他们的功劳不是补写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而是搜集、整理社会上一些《红楼梦》续书的原稿,加以编辑整理,最后出版印行。程伟元在《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的序中说,《红楼梦》“原目一百二十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爰(于是)为竭力收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二十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笋,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版,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始至是告成矣”。从这段记叙中可以看出这项工作之艰辛,所以他们的功劳是不容低估的,尽管那后四十回比起曹雪芹的原作来还有差距,但在还没有比它更好的续书出来之时,完成这部伟大悲剧的价值就不应忽视。他们俩在搜集到后四十回的续稿之后,于1791年和1792年两次整理《红楼梦》,并印行了两种活字本,这两种活字本就是后人所称的程甲本和程乙本。《红楼梦》的续作者到底是谁,现在还是一个谜。

《红楼梦》初名《石头记》,那是因为《红楼梦》第一回所说,此书所讲的乃是记刻在女娲补天之时,弃留在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上的故事。作为一部本想将真事隐去的小说,这完全可以理解。这部小说后来又更名为《红楼梦》。无论《石头记》还是《红楼梦》,这书名都透着一股古雅和书香气。可是就是这本古雅的《红楼梦》,曾经被题名为《金玉缘》,这个情况,有些读者可能就不太知道了。的确,在它以《红楼梦》书名流传多时之后,到清光绪年间,突然出现了一个全新的书名——《金玉缘》。这个书名充满了曹雪芹所一贯反对的熟滥俗套。一部格调高雅的小说,怎么会用上这么恶俗的书名呢?这就牵涉到一个社会政治的原因了,也就是说,牵涉到当时的统治者对这部著作的评价问题。满清入主中原后,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就竭力推崇儒家思想,凡有碍于夷夏之防的,就大兴文字狱。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正因为这样,《红楼梦》便以“淫书”而遭到了禁毁。为了抵制这种禁毁,书商们就想出了一个改换书名的方法,以期得以出版和发行,于是就将书名改成了《金玉缘》。这就是《红楼梦》改名为《金玉缘》的原因。这是《红楼梦》流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现象。说明真正伟大的艺术品,无论怎样地被歪曲污蔑都是无损于它的,《红楼梦》不就是以它难以逾越的高度,矗立在世界优秀文化之巅峰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