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74

第74章 纪昀——《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清代的志怪小说中,人们都知道有一部《聊斋志异》,但是还有一部《阅微草堂笔记》,人们大概就不太知道了。其实,这《阅微草堂笔记》的名声也不算小,据说它在创作意图上,还有些和《聊斋志异》分庭抗礼的意思哩。因此,它也应当算做清代一部有名的作品。这部作品的作者,就是今天尽人皆知、鼎鼎大名的“纪大烟袋”纪昀。

经过电视剧的一番渲染,大家对纪昀的故事似乎都知道得很多了。其实那只不过是戏说罢了,离真实的情况,应当说还存在着一些距离。纪昀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都留给后人一些什么故事?这里就略表一二吧。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自号石云,又署名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生于1724年,卒于1805年,在世81年。他历经了清朝雍、乾、嘉三个朝代,生活在清朝的上升时期。

关于纪昀其人,民间有很多传说。有一种说法是,纪昀来历不凡。说他的故乡河间,地势低洼,雨天常常积水,而水中常有光亮。纪昀出生的那天夜里,祖父梦见一团火光进入他家的楼中,然后,火光就不见了,这时,传来了纪昀降生的消息。这个故事在另外的版本里说得更加邪乎,说纪昀是由一个赤身的女性火精转生。说这位火精在后五代就有了,她常常在火光中现身,现身时身体赤裸。这天出现时,人们都去追赶。只见她进入了纪家大院,然后直奔内院。这时纪昀就降生了。更奇的是,说纪昀落生时耳上就有穿耳痕,有如戴过耳环的。而且说,纪昀的脚也特别白皙,犹如缠裹过的。

少年纪昀,有独特之处。传说他四五岁时,夜中能够见物,七八岁时渐渐昏暗,十来岁时就渐渐看不见了,有时半夜还能看见一点,不过,一会儿就没有了。这说明,纪晓岚少年时代也许还有一些特异功能。

纪昀从小调皮机灵,思维敏捷,口齿伶俐,善于偶对。其中有些故事很有意思,说有一次,他和同伴们在街上玩球,这时,来了一顶太守的轿子,球滚到太守的轿下,跟班们见到后,大声呵斥,小孩们吓得四散乱跑,只有纪晓岚一人没动,他不仅没跑,还拦住轿子向太守要球。太守见这孩子胆大,大方,对他很有兴趣,就说:“我出个对子你对,对出来了就把球还你。”纪晓岚说:“那就试试吧。”太守就说出个上句来:“童子六七人唯汝娇”,纪晓岚马上就说:“太守两千万独公……”说到这里他不说了。太守说,说不上来了吧,纪晓岚说:“那就看您还不还给我球了。”太守说:“此话怎讲?”纪昀说:“如果您把球还我呢,我就说独公‘廉’,如果您不还给我呢,我就说独公‘贪’。”说得太守哈哈大笑了起来,就把球还给他了。

相比于中国古代很多文学家,纪昀可算是命运最好的一个。他一辈子官运亨通,事事如意,有的时候竟然有如天护神佑。他是乾隆皇帝最喜爱的大臣之一,常常能得到皇帝的庇护。他23岁的时候,就中了当年第一名举人。这次考试,原准备另一名考生朱圭得卷首的。可是,当副主考官左都御史刘统勋看到纪昀的试卷后,认为他“佳语冠场”,于是把他定为第一,并把试卷呈给乾隆皇帝看。乾隆看过之后,也赞扬他是“公少英特……褒然榜元(一榜之首)”。于是,把他定为第一,而把朱圭定为第六了。纪昀31岁的时候,考取了进士。这以后,他就在官宦仕途上一路通行,直到82岁去世。他除了短时期的外放之外,其余几乎全部都在京城任职。

23岁的中举,为他的仕途铺筑了一条通天的大道。关于他的官职,《清史·列传》是这样记载的:他“乾隆十二年第一名举人。十九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二十二年,散馆,授编修。荐擢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充日讲起居注官。昀官编修,于二十六年京察一等,以道府记名。”这里面,包括了很多官职。为了了解纪昀这个人,有必要对这些官职进行一些解释。

“举人”是乡试录取者的称谓。乡试是科举时代每三年举行一次的考试,它是将士子(秀才)集中在省城,由朝廷派正副主考官,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内容,中式者称举人。

“进士”在明清时期,是举人会试的中式者。所谓“会试”,是中举之后,第二年在京师举行的考试。这种考试的中式者,成为进士。

“庶吉士”是由进士中擅长文学及书法的人,经殿试朝考后的名列前茅者充任,隶属于翰林院。得选庶吉士之后,还要修业三年,期满,再经过考试,然后,按等第分别授予职务,这个过程叫做“散馆”。

所谓“殿试”,是在皇帝的金銮殿上举行的考试。殿试分出甲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其中的二甲进士授予编修,三甲的授予检讨,不入选的另外授予,或朝廷留用,或外放知县等。

“詹事府”掌管皇后和太子家事,总管东宫内外各项庶务。清代不设太子,詹事府成了翰林官迁转的阶梯。“左春坊”、“左庶子”都是培养和训诫皇子的官员。

“起居注官”相当于古代的左右史官,清代是康熙时期设立的,名为日讲起居注官,是从文臣中选择才品优长的人兼任。

纪昀不仅官运亨通,而且,为官清正,据说是“京察一等”。古代对京官要经常进行考核审查。纪昀不仅身为京中要员,而且,考核的结果,他属于“一等”。所以,从中可以看出,纪昀所以能够获得这么重要的官职,那完全是他的才学所及,也是他的人品所为,当然也还有皇帝对他的特别器重。

纪昀成了庶吉士之后,被授予了翰林院编修。在这个职位上,他创造了生命中的辉煌,那就是《四库全书》的编修。

这件事情开始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二月。当时皇帝命儒臣校核明代的《永乐大典》,下诏搜寻散落在民间的遗书,开设《四库全书》馆,选翰林院的官员专门纂辑。这时,大学士刘统勋因为纪昀的名声而举荐他充当纂修官,于是纪昀就干起了这件名垂千古的事业。

不久,皇帝又接到奏折说,“全书浩博,应斟酌综核,以免挂漏参差”,因而又举荐纪昀“为总办,搜辑《大典》中逸篇坠简,及海内秘笈万余部,厘其应刊、应钞、应存者,依经史子集部分类聚,撮其大凡,列成总目,为《提要》二百卷”。这就是说,纪昀不仅要编纂《四库全书》,还要给这些书写出内容提要。这些提要总汇一起就有二百卷之多。

到乾隆三十九年七月,皇帝又因为“《总目提要》卷帙浩繁,”因此,又命纪昀辑出《简明书目》一编。就是说,又从那么浩繁的书海中,衡量、筛选出更为重要的辑成一编。这时,皇帝又向天下征求遗书(遗落在民间的书籍),要求凡是中外所献的图书,选择其中的珍本,制作成诗放在卷首。而在这一项目中,纪昀就进书上百本。这就是说,在这件浩大的文献整理工程中,纪昀不仅校核了明代的《永乐大典》,而且写出《提要》,又将所辑的书籍,写出《简明书目》,最后搜集天下遗书,制诗置于卷首。

任务完成后,得到了乾隆的嘉奖:“《四库全书》处将《大典》内检出各书,陆续进呈,朕详加批阅,间予提评。见其考订分排,具有条理,而撰述提要,粲然可观……昀学问本优,校书亦极勤勉,其属可嘉,著加恩授为翰林院侍读,以示奖励。”

这项巨大的工程,对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发扬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价值。

这个巨大的工程完成之后,纪昀受到了极大的嘉奖,他的仕途因此而更加畅通辉煌。乾隆四十一年他被擢升为侍读学士,九月充任日讲起居注官;乾隆四十三年擢升詹事府詹事,四月,擢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四十七年擢兵部侍郎;之后历任都院大都御史、礼部尚书、兵部尚书、高宗纯皇帝实录馆副总裁、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及管国子监事宜等职。翰林院的工作,主要就是编修国史,写起居注,向皇帝进讲经书,起草册立、封诰、祭文、碑文等文章。看来都是些文字工作,但所写的东西重要,而且接近皇帝,才能容易被发现,容易升迁,所以纪昀的地位显赫,有人人企羡的荣耀头衔。翰林官可以进入内阁充任尚书,尚书是六部的长官,相当于今天的部长。所以说,纪昀一生,真是荣耀的一生。

纪昀一生所以这么通达,和皇帝对他的特殊恩宠分不开。其实,纪昀一生也办过几件错事,因而也受到过几次处分,有过外放的经历。但是由于他才学出众,引起皇帝特殊的宽宥,做错事后,都从宽处理了。比方说,乾隆三十三年,纪昀被外放到贵州都匀任知府,乾隆认为他的学问优长,“外任不能尽所长”,因此,“命加四品衔,留庶子任”,把他调回了京城。这年四月,还擢升他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读学士是专门陪同皇帝读书写字的官员,那是皇帝的贴身近侍,人人都羡慕的位置。

不过纪昀也犯过大错误,泄露过朝廷查办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的机密。卢见曾是纪昀的亲家。事情败露后,纪昀获罪革职,流放乌鲁木齐。这种流放,有时候是终身的,但是,在纪昀那里,两年左右就被“释还”了。释还以后,乾隆三十六年,他陪同皇帝视察热河,皇帝心里高兴,出了个《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诗》命随从大臣们作,纪昀立地写成了三十六韵的五言诗一首,得到皇帝的嘉奖,恢复了他编修的职务。

但是不久,发生了他儿子犯错而牵连他的事,当时的舆论是要给他降级调处,但是皇帝下诏改判了个降三级留用。乾隆四十年,吏部请求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的名单,可是,纪昀不在其列,皇帝因为纪昀编纂《四库全书》的功劳,特命“一体列名”,所以,第二年正月,纪昀就擢升侍读学士,充任文渊阁直阁。

乾隆四十二年,因馆臣校书有错,追究纪昀的责任,又因为皇帝的特旨而免除了。乾隆五十年,有一个官员打死了老婆而谎称老婆自缢而死,事情败露后,命纪昀“鞠(审讯犯人)其狱”,因“复检不实”,大臣们又要“镌(削)”他的“职”,皇帝又下诏保护了他,改他“革职留任”。

乾隆五十二年,纪昀63岁,皇帝悯他年老,特赐他“紫禁城骑马”。乾隆六十年,他72岁,参与了“千叟宴”。这一年,乾隆去世。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可是,嘉庆即位之后,对纪昀也是恩宠有加。嘉庆七年,纪昀80岁生日时,皇帝“命署上驷院卿赏赍珍币至昀家赐之”。这年六月,因上孝淑皇后奉安事宜,陈奏有失词,大臣议“镌职”,皇上下诏改判革职,等等。要说明的是,凡属被皇帝改判革的职,到后来都恢复了。到纪昀生病时,皇帝命章京率医官前往探视,又把他的官职升为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这就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和古代“三公”的地位了。

纪昀虽然是一位学者型的官员,长期以编修撰著为主要公务,但是,他并不总把自己关在书斋里,而是经常关心生民的疾苦。乾隆五十七年,京畿欠收,饥民多就食于京城。这时纪昀正在左都御史任上。他看到饥民的痛苦景况后,上书皇帝,说饥民扶老携幼,背井离乡,因为他们被迫离乡,反不能享受政府的救济,“不能同沐皇恩,似为可怜”,因此,提请皇帝,在原设的粥厂中,每天增加官米十石,使外来流户,可以“同沾”皇恩,使灾民可以在京城就食,这样可使他们“得以在京存留”,不致远去,便于来春还乡耕作。这个奏折上呈之后,引起皇帝的重视,照他的奏章办理。

另外,纪昀还有一项为被强暴妇女请旌表的奏章,很令人感动。古有妇女在遇强暴时以死捍卫自己贞洁而立牌坊的事,但没有被强暴受污后,不屈见戕而立牌坊的。他代妇女请求对这种情况,“量予旌表”(酌情给予表彰)。立牌坊,当然是封建卫道行为,但是纪昀的提请,是为这类妇女申张正义。这体现着纪昀对待妇女,对待弱者,具有一种平等、公正和同情的态度。这个提请,也得到了皇帝的认同。

纪昀为人机敏幽默,因此,留下了一些故事。清朝当时的两淮盐运使卢见曾是纪昀的儿女亲家。据说这位盐运使爱士,一些士子到他家就像到了自己家里一样。这位盐运使常有钱财馈赠,久而久之,府库就有了亏空。这种情况传到朝廷,朝廷就准备给他“籍没”的处分。所谓“籍没”就是没收财物入官。当时纪昀正在当侍读学士,常在内廷当值,无意中听到这个消息,就想帮亲家一把,但又怕被人抓住把柄,于是,想出了一个绝好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用一个空信封,里面放上一点茶叶,外面用面糊加盐,把信封封住,里里外外不着一个字,悄悄派家人送给卢见曾。卢见曾收到这个信封以后,拆开一看,惊诧地说,这是“盐案亏空查抄”六个字啊,于是就将自家的财产分藏在其他地方,等到朝廷来查抄的时候,所得到的资财寥寥无几。后来和珅派人侦察到了这个情况,向皇帝告了密。皇帝召见了纪昀,责备他泄露了机密。纪昀说,我没有写一个字,怎么说我泄露了机密。皇帝说,人证确凿,何必再掩饰?我只是想知道你是用什么办法泄密的。纪昀只得一一讲出了他所使用的方法,并且免冠请罪说:“皇上严于执法,合乎天理之大公。臣倦倦私情,犹蹈人伦之陋习。”皇帝嘉奖他词语得体,为之一笑,从轻判处了他,谪戍到乌鲁木齐,而且,两年左右就将他放回来了。

纪昀与和珅同朝为官。和珅为人贪婪而愚蠢,纪昀时常嘲谑他。有一天,和珅请纪昀给他花园中的亭子书一个亭额,纪昀想了一想,给他题了“竹苞”两个字。和珅见了,觉得很雅,高兴之至,请人制成匾额,张挂在亭子上。一天,高宗乾隆到和珅家,发现了这匾额的含义,笑着对和珅说,这是纪昀给你题的吧?和珅说,是呀。他一点也没有觉出这里面的含义,还很自得。不料皇帝却说,这是纪昀骂你呢。和珅不懂,请皇帝作出解释。皇帝说,纪昀骂你家是“个个草包”。和珅想了很久,才明白了,心里很不高兴,总想办法和纪昀对着干,前面讲的那个故事,就是对纪昀的一个报复。

关于纪昀,还有一些故事流传,在这里用上几则,作为读者诸君饭后的谈资。不过,这仅是谈资而已,请诸君切勿将它当真。这些故事之一是关于纪昀的家世的。据说纪家的始祖名纪椒坡,他生活在明朝的朱元璋时代。那时明朝的都城还设在南京,纪椒坡家就在南京(当时叫做应天府)的上元县。明代的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建到北京,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为了实现自己迁都的愿望,明成祖就动员一些大户人家迁移北京郊区,来充实京郊的人口和势力。纪椒坡家就是这样迁移到了北京附近的直隶献县的。

就在他家迁移的途中,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人困马乏,纪椒坡夫妇都在树荫下小睡。这一小睡不要紧,他们竟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梦到一位算命先生向他们走来,他们都向这位先生打听什么时候才能走到目的地。那位先生说,等看到车上了树,牛上了房就算是到目的地了。醒来他们把梦中的情景一对,觉得十分诧异。但心里想,这也就是个梦,没十分放在心上。走了几天,他们来到一个叫景城的村子,忽然看见一头小牛在房顶上吃草,又看见远处的一棵树上挂着一辆纺车,他们夫妇一下子便明白过来了:这不就是车上了树,牛上了房吗?于是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像这样的传说在中国家族的迁居故事中,并不少见,少见的是下面的这个故事。纪家要在景城定居,就要有个居所,所以他们在景城的北面买了一所旧院落。这院子相传是当年刘武周的库房,常年无人居住,相传经常闹鬼。这一家外来人也不了解这一情况,就住了进去。睡到天快亮的时候,忽然听到两个人说话的声音。一个说:“轻点,主人回家了。”另一个说:“咱们这么多年,总算没有白等,既然主人回来了,那咱们就把钥匙给人家吧。”这时,只见两道白光飞向屋子的两个角落。纪椒坡夫妇连忙起身下床,果然看见这两个角落里各有一把小铁铲。他们就用这铁铲在这两个角落里挖起地来,不久,就挖出了两坛银子。有了这两坛银子做基础,纪家就慢慢地发达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