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75

第75章 金圣叹龚自珍——清代著名的文评家和思想家

清代顺治年间,中国出现了一个文学评论家,他对中国的所谓六大名著进行了品评。他所品评的这六大名著,也包括有名的《水浒传》。他将它的一百二十回故事,拦腰砍去了将近一半,剩下了七十回,这件事情在中国文学史上叫做“腰斩《水浒》”。他的这一行为,在上世纪的文化大革命中,还遭到了严厉的批判,说是他砍掉了小说的招安情节,就是掩盖宋江投降的面目。这位几百年后又受到后人批判的倒霉的评论家,就是金圣叹。

金圣叹是吴郡(江苏长洲)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Ⅰ卷》说他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卒于清世祖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

金圣叹其实不姓金,也不叫圣叹,他实际姓张,名采。为什么放着祖宗的姓氏不用而改为“金”呢?这和他的一次科举考试有关。

清代是我国思想文化发生大变化的时期。到金圣叹所生活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受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影响,民主的观念有了一些萌芽。金圣叹可以说得风气之先,是这种观念的一个拥护者。他少年有才,性情放诞,写的文章也很异样,属于那个时代的“另类”。但是清代到底还是个封建专制的时代,他的这种思想是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同的。因此,当他参加当时科举考试的时候,写出思想怪诞的文章,就被废黜了,于是他名落孙山。到第二年考试的时候,他想,如果再署张采的名字,恐怕就难以被录取了,于是,他改了一个名字——金人瑞,用这个名字参加童子试,结果这次考试,他被一位“文宗”——就是很有名望的文学前辈——看中了,把他的文章提到了第一位,结果高中了,他获得了儒生的名声。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姓张又改为姓金的原因。

不过,另一种说法是,“金人瑞”是明亡后他改的名字。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喟”,感叹的意思。他字“圣叹”,很神圣的感叹。从这个名和字的意思中,隐约可以看出,他对人世的一种态度。我们似乎可以从这里感受到他的一颗忧愤的心。

他对人生的态度是如此,对文学的态度也是如此。他说,世上(这里指的就是中国)有六部才子书,那就是《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西厢记》和《水浒传》。他准备对这六部著作一一加以品评。可惜,在他刚评完《西厢记》和《水浒传》的时候,他就被清王朝杀害了,致使他终身的愿望没能全部实现。这六部才子书中,既有正统的忠君爱国之作、哲学思想著作,又有农民起义之作,还有男女情爱之作。可见金圣叹评文的眼光是很开阔的,思想也是包容的。另外,他也爱品评稗官词曲等文学作品。他所品评的书,当时的读书人,几乎家家都有。他的评论,视角独到,透彻精辟,很受大众欢迎。这些评论,被世人称之为“金批”。

金圣叹的文学成就很高,著作等身。在他罹难之后,他的族人金昌叙将它们辑录成“唱经堂外书”、“唱经堂内书”和“唱经堂杂篇”。这每一类书又包括很多著作,光“外书”就包括《第五才子书》、《第六才子书》、《唐才子书》、《必读才子书》、《杜诗解》、《左传解》、《古传解》(二十首)、《释小雅》(七首)、《孟子解》、《欧阳永叔词》(十三首)等……这些著作,部分收入现今的《唱经堂才子书汇编》中。

金圣叹的主要文学成就还在于评论。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把文评和世评结合了起来。比如评《水浒》,他认为,在一个高俅之下,还有一百个高俅,千般直阁及其狐明狗党,他们结成了祸国殃民的势力。梁山的一百单八个好汉,是不得已上了梁山,梁山英雄的造反,是“乱自上作”。他又认为,天下无道,庶人才敢议,“庶人之议皆史也(一般老百姓的议论都是历史)”。在文学评论中,他也能够大胆地揭露礼教对人的摧残,如在《西厢记》的评论中,他虽然也宣扬一些儒家的道德规范,但又对崔莺莺和张生的叛逆行为予以赞美。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金圣叹的文评中还存在一些矛盾的观点,如他一方面肯定梁山英雄行为是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他又斥责他们的犯上作乱。

金圣叹还为后人文评开辟了一条道路。一方面,他在文学批评中探索文学的创作规律,把人物的塑造放到创作的首要位置,主张写出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又保持人物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这完全可以从他对《水浒传》中一些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中看出。另一方面,他肯定人物塑造中的语言个性化的重要性,主张“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当然,他也很注重故事情节。他认为,情节要出人意料,又要合乎情理……这些见解,即使今天,也是很有教益的。

金圣叹其实也是中国的一大才子。可惜他生不逢时,而且死得悲惨。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吴地发生了一桩知县“非刑预征课税”的事件。清代的刑具都有一定的尺寸式样,并须经官烙印,任意私设者,皆为“非刑”。另外,残酷的用刑也叫“非刑”。课税,就是收税,课又指“杂徭”。这位吴地的知县要“非刑”预征杂徭,这显然是无视公众利益的专制行为,老百姓当然就不能答应,他们要起事。一些读书人有感于百姓的愤怒,同情并支持他们,就到官府鸣钟击鼓,到文庙哭庙。文庙是供奉孔子的地方,读书人有什么伤心事,就到文庙向至圣先师孔子去哭诉,这也是表达自己意见的一种不得已的方式。

那天,这些读书人就到文庙哭庙去了,他们的正义行为引来一些同情者加入,这样就积聚了一百多人。面对这样的事,官府已经准备镇压了。不巧,这时期又传来了顺治皇帝驾崩的消息,于是地方官员就在幕府设堂祭奠,巡抚老爷率领百官到幕府哭灵。书生们见官员们都到了幕府,认为是申诉冤屈的大好机会,于是就到幕府进帖,上告原委。这样,又引来了上千的围观群众。一时间,群声雷动,要求驱逐县令。巡抚老爷大为惊骇,于是下令抓人。这样,包括金圣叹在内的18个人都被抓了。

官府抓了人,民众更愤怒了。有一位教书先生为此事参了一本,指出知县的六大罪状,认为金圣叹他们不应该遭到诽谤,言语之间还暗指了巡抚大人。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帮了倒忙。于是,官方产生必杀之而后快的决心。他们就以“恃符抗纳”和当时最大的事情作为帽子,说他们在顺治皇帝的哀诏到达的时候,积聚千人闹事,对上惊动了先帝的灵魂,对下不敬于地方的父母官。说他们在哭灵之日,扬言扛打,目无法纪,蛊惑人心。这样的奏折呈递上去之后,朝廷派了钦差大臣,到吴地办案,对他们18个人作了“斩决”和妻子、财产入官的判决。这18个人中,就有金圣叹。这一判决,在这一年的秋季执行,叫做“秋决”。56岁的金圣叹即将引颈受戮。在行刑之前,他给妻子写了一封遗书,书中说,“杀头,是极痛的事;没籍,是极惨的事,而我,在无意之中都得到了,这不是怪事吗?”的确,在封建皇权当道的时候,一介书生到哪里说理去?皇权的专制,造下了多少人间冤案,残杀了多少民族的精英。金圣叹就这样成了专制统治的刀下之鬼!

龚自珍谑翰林

龚自珍是清代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散文《病梅馆记》、诗作《己亥杂诗》等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享有盛名。他名自珍,更名巩祚、易简,字尔玉、伯定,又字璱人,号定庵,又号羽琌山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生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因他主要生活在1840年之前,所以本书将他列入古代作家之中。他所处的正是清朝由盛到衰的时期。

龚自珍出生在一个仕宦兼学者的家庭。他的祖父当过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父亲任过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等职务,外祖父是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龚自珍的这些最亲近的家人都有著作问世或行世。祖父有《吟臞山房诗》,父亲有《国语注补》等多种,母亲有《绿华吟榭诗草》,外祖父段玉裁的就更多了。

龚自珍的启蒙老师应当说是他的母亲。他从小受母亲的良好教育,好读书,而且兴趣广泛,志向远大。他8岁读《登科录》就有志于研究科名掌故的学问,12岁跟随外祖父段玉裁学《说文》,就有志于以经说字、以字说经的学问。14岁时,他考察古今官制,又有志于研究当时官制损益的学问,16岁读《四库提要》,又准备研究目录的学问。17岁,他看见石鼓,又有志于研究金石之学。从这些立志来看,龚自珍所希望从事的都是一些实际的、具体的、于社会人生有益的学问。这和他成年之后所提倡的经世之文同出一辄,也可以说他从小就有经世济世之志。事实也正是如此。龚自珍一生著作丰赡,他的著作都和社会人生有着各种联系。龚自珍的文章,被后人命为“经世之文”,和那些脱离现实的书斋之谈有天壤之别。

可能也正因为如此,龚自珍的科举并不成功。因为当时的科举考试,完全是脱离现实的,龚自珍不屑于作此空谈,所以,他的科考成绩不理想。19岁时他开始参加科举考试。首先参加乡试,即每三年在省城举行的一种考试,主要内容是考“四书”、“五经”、八股文和策问。这些考试的内容中,只有“策问”还联系一点实际,其余都是从书本到书本的空谈。这种考试的中式者是举人。可是,他没有中举。到1818年,他应浙江乡试,才中了个举人。但是第二年的京城会试,他又落榜了。直到28岁才开始进入仕途。

道光十二年,中国发生大旱,皇帝下诏征求直言。大学士富俊走访龚自珍,向他征求意见,龚自珍向他提出了八条有关急务的重要建议,这些建议表明了他的见地,这样,他得以进入内阁,当了一名内阁中书。“中书”是内阁中较为低等的官职,在清代的官级中定为“从七品”,跟县官的级别差不多,也是七品芝麻官。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办理奏章的翻译,为皇帝草拟命令等。在此任上,龚自珍曾上书给大学士,请求准许到阁中看书,充当一名史馆校对。“阁”是体仁阁、文渊阁、东阁,是朝廷的藏书处。到了史馆,他又上书给总裁,论述西北塞外部源流、山川形势,订正《一统志》的疏漏。

由于科举的失败和职务的不遂心意,这时,他逐渐认识到社会政治的腐败,产生了改革政治的要求。他重新学习了历史,特别向当时的著名学者刘逢禄学习《公羊传》,写了一些具有新思想的论文。他还写了一部名为《伫泣亭文》的文集。当时的“关中尊宿”王芑孙看了后说:“诗中伤时之语、骂坐之言,涉目皆是。”可见,龚自珍对时事,已经是非常痛恶了。这年,他开始戒诗。中国文学以诗为正宗,一个文学家,为什么要戒诗?其实不难理解,具有经世济世抱负的龚自珍,认为写一些经世致用之文在当时更有价值。他不仅戒了诗,还焚了文,将自己耗尽华年心力的二千来篇八股文付之一炬,以表示对八股文的痛恨。

此后,他又参加了五次会试,都落榜了,直到他38岁时,才终于成为进士。不过,他的职务仍然是内阁中书。直到43岁,他才调迁宗人府,担任主事的职务。宗人府是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机构,负责处理宗室的谱牒、爵禄、教戒、赏罚、祭祀等。龚自珍在这里主要管理典籍,级别为正六品。也是在这里,他得以充任《玉牒》馆纂修官。后来他调迁礼部主事祠祭司行走。到了礼部之后,他又上书论述四司政体。两年后,又补主客司主事。“主事”一类官职,地位低下,完全不是胸怀大志的龚自珍所向往的,于是48岁时,他就毅然辞去了职务,回归了故里。不幸的是,两年之后,他猝死于丹阳的云阳书院。

龚自珍的学术成就很高。《清史·列传》中说当时以奇才名天下者,一是魏源,一是自珍。《清代轶闻》中也说“晚清文人,龚定庵最负重望”。他“生平治学颇博杂”,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他的著作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除了写文学著作之外,他还精于西北舆地之学,写过《西域置行省议》、《东南罢番舶议》等与地理、贸易和行政有关的著作。他还撰写了《蒙古图志》的十分之五六。这一切,都是从当时或后世的需要出发的。他的史学、哲学、政治论著如《古史钩沉论》、《乙丙之际箸议》、《平均篇》、《农宗篇》等,都具有这种性质。龚自珍的文学成就更是世人瞩目,蜚声史册,如《病梅馆记》、《己亥杂诗》、《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捕蜮》等。

龚自珍还好冶游,善作满语。但这个爱好和才能,给他带来过一些麻烦。

关于龚自珍的猝死,清代也有些传说,这些传说也和他的好冶游有关。传说龚自珍当宗人府主事的时候,有一位主管宗人府的贝勒的侧福晋与他发生暧昧关系,问题暴露后,龚自珍即称病南返,暴死于途中。关于他的暴死,有人认为是那位贝勒暗中派人下毒所致,真假如何,是个历史的疑案。

龚自珍学问博洽,讲究经世致用,平生不善空谈之文,因此,终身不得入翰林。他为人性格不羁,蔑视权势,对达官贵人“辄加白眼”,颇似晋代的阮籍。龚自珍对于那些只会写不会做的翰林尤其轻蔑。他不但作“干禄新书”讥刺当权者,而且还命全家女、媳、妾、婢等女眷熟读馆阁之书,如果有客人谈到某位翰林时,龚自珍就说,今天的翰林,有什么了不起,我家的妇人,没有一个不可入翰林的。

在龚自珍作主事的时候,他的叔父当尚书。有一天,龚自珍去拜望叔父,刚刚落座,就听仆人报告说有一个刚刚当上翰林的门生求见,于是,龚自珍就在耳房中暂避。只听尚书问那位新翰林新近都做些什么事,那翰林回答说,做一些“白摺”,尚书说,很好。不过,尚书告诫他说,凡是“考差”,字迹应当端秀,墨迹应当浓厚,笔画应当平正,这样的话,考试没有不“入彀(进入射程之内)”的。对于这一席话,这位新翰林竟唯唯听命。这时,龚自珍忽然从耳房中走出来,鼓着掌说翰林的学问原来就是如此啊。他的叔父因此大怒,从此和他断绝了关系。其实,龚自珍的这些行为,都有一些反传统、反权威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