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2049,相信中国
14935300000028

第28章 中国机会

? 古埃及帝国的启示

尽管中国历史上一直与外界交流不断,但真正开始有能力和机会和外界交流应该是在明清帝国时期。因为明代之前,蒙古人已经打通了亚欧大陆,明王朝实际上已经对外部世界有所了解。这有两个原因:一是蒙古人的征服战争遍及整个亚欧大陆,从东方海岸到大西洋沿岸,是促进东方、中亚和西欧交流的绝好机会。像马可波罗、卜弥格等人都是西方对东方文明的探索者。相反,中国这一时期却没有出现和他们一样的人。二是明王朝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也证明了那是一个已经具备了远洋航行能力的时代,但是中国从未产生过殖民掠夺的想法。

在中国一直存在一个现象,即乱世的时候第一命题是统一;统一之后是第二命题,即改革;然后是第三命题,即谋求稳定太平,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中国统治思想之中一直认为财富只能自己创造,掠夺不是根本之计,因而自给自足成为中国正统的财富积累之路,连商人的投机牟利都一直被视为是一种卑鄙之举。相反,在西方文明中,无论是掠夺来的财宝,还是生意中赢得的利润,或者是来自土地的产品,都是财富,金钱永不变质,财富也永远流动。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明知道海外存在巨大的财富,却从来没有利用国家舰队进行过掠夺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中国人更深一步思想中对掠夺的憎恶之源。

18世纪末,拿破仑远征埃及的时候,在尼罗河旁的一个名叫罗塞塔的地方,发现了一块黑石碑,呈长方形,长约1米,宽约0.7米。看样子是一块饱经沧桑的石头了。这就是考古学上著名的“罗塞塔石碑”,后来法国考古学家证实这是托勒密王朝时一位统治者的即位公告。它被称为“通往古埃及的钥匙”,这是因为这块石碑上的文字是古埃及文字,通过解读它就可以解读整个古埃及史。

研究古埃及史的人都知道,仅古埃及史就有3000年,也就是说古埃及帝国是一个历时3000年的大帝国,它的繁荣和强盛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如今在开罗有一条繁华大道就叫做拉美西斯大道,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历史上著名的国王,他统治下的帝国是古埃及帝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他在公元前1269年与敌国签订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的第一个和平条约,他一生战功显赫,同时又善于将战争变为和平,因而被誉为“古代战争与和平的英雄”。他在位67年,超过了中国的康熙皇帝。

埃及南部的一座山中集中了数十名法老的墓穴,这就是国王谷。图腾卡蒙是埃及历史上又一位著名的法老,对现代人来说,他更著名的是他脸上的金制面具,对现代人来说,那既象征无穷的财富,又是古埃及神秘信仰的无言之声。在他的上千平方米的展室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件面具,按图腾卡蒙生前的原型塑造的这件黄金之脸造型简洁、线条清晰。面具显然是想利用黄金的永不失色来预示法老的永恒,他的死不过是生命的暂时离开,他的统治和生命终究会延续。

现代埃及早已不是古埃及帝国的继承者,无论从人种上还是信仰上都是外来文明的世界。古埃及历时3000年,最终却仍然难逃消亡的命运。难道世界上就没有一个文明能够长存吗?或者这就是法老的咒语之一?

如同汤因比所言:“我们有一个停滞现象的出色例子,这就是埃及社会。虽然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便已经明显露出了崩溃迹象,但它却奋力拒斥灭亡,实际上又成功地幸存了2500年之久。这个时间长度几乎是它从出生、成长到第一次衰落的时间总和的三倍。然而,埃及的幸存是用某种代价换来的,因为在多活的这段时期,埃及社会的生命处于一种半死不活的状态,实际上它之所以幸存于世就是因为它的麻木不仁。”

古埃及社会和中国历史类似的地方是:古埃及也是几次盛衰相伴,几次中断又几次繁荣,但最终仍然逃脱不了文明失落的命运,所以说不要以为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就总有机会,机会什么时候都是难得的。永远不要丢弃我们中国人的忧患意识,然后才有出路。

? 盎格鲁新教徒与世界的协议

人类历史的规律之一就是只要和平存在,发展就是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世界矛盾激化,最终用战争一揽子解决的时代,它的矛盾主要是一条线索的两个方面:一条线索就是盎格鲁·萨克逊人自英伦三岛不断向世界各地扩展的线索。它促成了两个方面的矛盾,一是和崛起的德意志民族的矛盾,另一个是和崛起的日本的矛盾,一个是西方的老对手,另一个是东方的新秀。

自日耳曼各民族在普鲁士统一后,他们就一直继承普鲁士军事民族的传统,不断向周围的帝国挑战,驱赶压迫,索取利益。先向北方的瑞典,再向南方的法国和意大利发出挑战,直至成为一个能与法国平起平坐的欧洲大国,“从此欧洲走了一位女管家来了一位男主人”。法国那种奢侈之风培养出来的略带温柔的管理方式已经显然不是普鲁士人那种强悍的军事民族作风的对手了,德国人喜欢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气教训欧洲,优雅的法语让步了,她毫无办法,普法战争已经告诉她,她失败了,该让出位置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实就是德国向盎格鲁·萨克逊人的第一次冲击,尽管它最终失败,但英国也变得满目疮痍;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德国的第二次冲击,这次它又失败了,主要是由于英国的后继者——美国的干预。盎格鲁·萨克逊人太庞大了,它毕竟是一个“日不落”帝国,美国又是这个家族中一个得天独厚的继承者——美国是一个不完全意义上的新大英帝国。

从移民国家的角度来看,美国在历史、人种、文化和思想上尽管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源,但它还是一个传统的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国家,盎格鲁·萨克逊人是这个国家的主体,他们主导着美国的宪法、军队、经济和外交,美国的独立战争实际上是一次儿子与父亲的争吵,毕竟,儿子已经大了,有能力独立了,并且北美广阔肥沃的土地也告诉了这个儿子,它不但可以独立,而且已经有能力成为家族的新掌门人了。

大英帝国拥有众多的殖民地,拥有众多的儿子和亲戚,印度、南非、埃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新加坡,它的势力太庞大。而德国毕竟年轻,它几乎没什么殖民地,而且它为了独立,又不得不打击法国,法国又因这种来自身边的威胁而只好选择向英国求助,这样,无论是西方的德国还是东方的日本,他们的联盟与挑战,并不是传统大英帝国的对手,只是更有利于新掌门的接位而已。

盎格鲁·萨克逊人还从来没有真正失败过。在美国的移民史上,并不是向世界各地的各种族以平等的机会开放,而是从一开始就是有选择地向它所需要的人开放,盎格鲁·萨克逊人仍是这个国家实际的统治者,因为这是他们殖民的土地,它们拥有庞大的资本,他们和英国有着天然的联系。

在二战后,美国则是一边继承大英帝国的传统,一边接受多元文化的指导。而战后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国际政治,人类第一次因一种武器的出现达成政治妥协。这种可将双方完全摧毁的武器证实了人性,其实,这种恐惧毁灭的心理支配了战后的政治格局,战争成为最后裁判的时代成了历史。美苏之间的冷和平持续了数十年,最终以前苏联的体力不支而结束。这是世界第二次没有通过战争而确定的胜负表演,尽管这是种处在达摩克利斯之剑下的和平,但和平毕竟还是来临了,核大棒丝毫不影响整个世界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切在美国的注视和威慑下迅速地发展着,以至像德国、日本这样的国家也通过失败的战争达到了胜利的目的,它们都成了世界经济强国。德国和日本发动二战的功绩就是打碎了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现在形成了这样一个世界:一方面是核武器下的冷和平继续维持着,而且还要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至少在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真正达到实战要求以前是如此;另一方面是美国达到了国家制胜论的顶峰,它终于击败了前苏联,达到了唯我独尊的地步,单就美国的实力而言它已经超越任何单一国家,如将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这类传统盎格鲁·萨克逊国家作为一个系统计算,其力量则更加无与伦比,实在太庞大了。

现在,世界的面貌变成这样:核武器的存在让世界得到了一个保证,即有核国家不希望爆发完全的生死存亡之战;而美国又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目标,遏制任何未来挑战者的出现,维持美国的霸主地位;所以看起来似乎世界和美国达成了这样一个“协议”,即世界应该是和平的,并且每一个国家都拥有赚钱的机会,但不得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世界应该是和平的,每一个国家都拥有发展的权利,无论大国还是小国,都基本认同这个观点。当然这种和平是美国人批准的。

? 复兴:机会与压力同在

如前所述,目前的世界历史阶段是:和平与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的周边状况和世界环境是:相对安全,适于发展。

也就是说,我们有复兴的机会,但机会与压力同在。

纵观中国的历史,内忧外患总是如影随形,即使是在大一统时期,内忧相对而言不大的时候,外患也总是存在。自然,以往主要是来自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族的威胁,如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季节性地南侵,大约每隔10年就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掠夺活动。中国在历史上忍无可忍的驱逐行动就有许多次,如西汉时的霍去病、卫青等进行的军事打击活动,李广等将领指挥的防御活动等。西部和北部的入侵活动有时也会构成严重的危害,如唐朝的安史之乱等。

在清朝后期,主要面对的则是来自西方的列强——在北部和西部边境相对较安全的时候,东南沿海又成了外患不断的地方,并由此逐渐让庞大的清帝国走上了覆灭的道路。在中国历史上,严重的外患经常会引发内部的纷争,这和中国特有的内向文明传统密切相关,中国内部的政治派系存在,就像是地壳的几大板块,一有外压的情况下,就经常会出现几大板块拼压的现象,造成火山喷发、地震等。

在今天,在核武器的威慑之下,中国周边基本上不存在非常严重的入侵,尽管美国出于长远战略需要采取遏制中国的战略,但前苏联的失败已经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在核武器威慑下的冷战方式,即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中国只要不再次陷入美国设计的军备陷阱中,而是一直按照中国原有的步骤进行就有可能实现我们的目的。

对中国而言,保障中国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有两个:一是保持国内的政治稳定,二是没有重大的外压存在。如果国内出现动乱就很有可能断送中国的改革前程;而严重的外压,如周边战争等,则有可能吞噬近20多年的改革成果,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对改革非常不利。

目前,若分析一下中国的周边情况就会发现,中国的周边环境可以说是大国中最恶劣的。但从中国的历史上来看,这却是中国历史中较少有的周边安定时期。

在北方,俄罗斯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心腹大患。它在沙俄时期对中国构成的威胁实际上比列强中任何一个都要大,单从领土上它就占领了中国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且和外蒙的独立密切相关;俄罗斯和日本的远东战争大多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在冷战时期,当中苏关系紧张的时候,前苏联在中国东北边境陈兵百万,给中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中国不得不一度将重要的工业、科技等工厂南迁,以至有些工业设施的配置很不合理。但当冷战最终结束后,俄罗斯却像一只受伤的北极熊,自顾不暇。由此可以预见,俄罗斯在未来的20年里会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国内的改革和经济发展上。尽管它还有庞大的核武器库,但它至少从思想上和经济上更接近普通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不会像前苏联那样富有威胁性。

在中国东部,日本是一个大国,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军事上看都是如此。日本目前的军备程度,除核武器外,它已经是一个标准的军事大国,它的军备开支早已突破国民总产值1%的界线,现在是仅次于美国的常规军备大国,装备都很先进;并且由于日本也是一个科技大国,它的武器装备的国产化比例非常高,这就有可能在战争情况下不在武器装备供应上依赖它国,相对受制约的因素就少;而在核武器方面,日本则早就具备了生产核武器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并且,日本是一个核电大国,它的核原料储备也很丰富。这样看来,日本好像又是一个武装起来的日本武士了,其实也不尽然,日本想成为完全为所欲为的国家还不大可能。它在战后一直受着美国的制约,美国一直在军事上将日本纳入它的战略轨道——美国深知日本的帝国野心,因而它在实际上一直不放松对日本的控制。目前美驻东亚的海外驻军实则就负有双重使命,一则是保持对中国、朝鲜、俄罗斯的军事存在;二就是用以监控日本,不使其脱离美国的战略轨道。这也就是说只要美国的战略思想不发生大的转变,日本就不太可能轻易地独自采取军事行动。

在东南部,中国台湾是中国未来的最大变数,但战与和的主导权一直是在大陆方面,并且大陆和台湾经济日益密切的趋势有可能最终达到以经济量变促成政治质变的可能。台湾问题是处于中美大政治较量的舞台之上,它的未来走向具有不确定性,但并不在中美运筹帷幄之外。

中国南海则是另一个仅次于台湾问题的存在危机的地方。但中国自50年代就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原则,在今天同样可以保持南中国海域的平静,并可继续维持很多年。同时,中国与东盟间的经济、政治联系日益密切,也很有可能缓解这一地区的压力,并且有可能将单纯的中国南海资源问题以多种利益共享的方式解决,尽管不太可能完全解决,但至少会部分化解。中国与东盟的对话实际上是在中国的东南亚大战略的框架内的。东南亚地区和中国的历史渊源流长,彼此的思想文化较为熟悉。东盟是一个松散的地区联盟,它们的经济利益远大于它们的共同政治利益,因而与东南亚各国的对话相对来说还是较容易的——以经济联系、政治对话的方式来应对东南亚地区,在大战略上基本不会出现不利于中国意图的动向。

与印度构建和平关系是中国的另一个课题。中、印两国是两个可比性较多的大国,又有领土矛盾存在,所以在领土问题没得到解决之前完全消除对方的疑虑是不大可能的;而印度与巴基斯坦间的矛盾又是不可调和的,所以,中、印、巴三角关系中,印度是孤立的一角,中国则是处在相对有利的一面,况且,印度最近也已经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国内的改革和建设上,所以它再次鲁莽地发动第二次中印战争的可能性也不大。

在“9.11”事件后,阿富汗一下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其实整个伊斯兰世界一直就是热点不断,从耶路撒冷到坎大哈到处都有热点新闻。中亚地区自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势力大幅向后撤,因而这里实际上是处于一种暂时的真空状态,俄罗斯、美国、中国在这里进行着剪子、石头、布的游戏。俄罗斯力图恢复其在中亚的传统影响力;中国因西部边疆问题对此也颇为重视,不断促进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关系;而美国自冷战结束后,相比之下因国力高出中国、俄罗斯甚多,其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也一直努力在中亚地区排挤中国和俄罗斯势力。“9.11”事件又使美国大举向中亚渗透有了良好的借口,目前,美国已经在这片前苏联势力范围地区拥有了几个军事基地。即使这样,中国也不必对中亚地区担心过多,一方面中国的力量也在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中国和俄罗斯及中亚地区共同开展一些合作,并形成上海合作组织这样的地区国家组织,这就有利于协调彼此的态度,消除矛盾。这种地区组织是基于互信、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如中国和中亚五国及俄罗斯就曾在边界地区相互减少驻军一事上达成一致,这样在中亚地区爆发和中国有关的战争的可能性就非常少了。同时,尽管中亚地区资源丰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活动频繁,但只要中国量力而行,不作过分干涉,相信美国在这一地区渗透带来的威胁会减少到最低,不致卷入到美国设置的中亚漩涡中。

这样,环顾四邻,能和中国直接发生冲突的地区尽管确实存在,但只要中国处理得当,中国总有机会赢得和平。其实,无论是在周边的何处,都有一个线索,那就是美国的影子,也就是说,从东方的日本,到南中国海,再到印度、中亚地区都有美国的势力存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冷暖与中美关系的阴晴有着直接的关系。

也就是说调整好中美关系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中国和周边邻国以及世界其它主要国家的关系。中美关系一直存在着一个底线和一个上线的区间,底线是中美都尽量避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冲突,更力图避免由此引发的战争,上线是中美关系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都不可能成为美英那样的关系,中美关系就是在这个区间内时而跌入谷底,时而跃上高峰,如1996年台湾危机的时候就是中美关系跌入谷底的时刻;过去中苏关系紧张的时候,也曾使中美成为事实上的战略盟友。

在毛泽东思想中,有一条与对手较量的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有礼、有利、有节。其实,这句话非常符合人性竞争的应有状态,物极必反,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到绝对,这和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也不谋而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也确实是保持在矛盾斗争中掌握主动权最好的原则;同样,在处理中美关系或和印度、日本这样的国家关系时也同样具有指导性。中国在传统中并不缺乏谋略,也从来就是一个谋略大国,对处理政治关系有着丰富的经验,年轻的美国在这方面其实还有许多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而我们目前缺的就是时间——和平的时间。

其实人生也是时时刻刻处在这样的状态中:机会与压力同在,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安全和幸福,只有相对的和平。如前所述,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在未来的20~30年中也许会拥有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从国际战略角度来看也是如此:

一、核武器在未来仍是最重要的制衡工具;

二、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计划要真正进入实用状态还需20年以上的时间;

三、美国尽管会在未来30~50年里继续保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但众多强国共存的事实将促使国际基本格局向多极化演变;

四、不排除局部战争爆发的可能,但像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难以控制的战争没有多少可能性,所以,纵观整个国际局势,中国应该会拥有一段相对安全发展的时期。

但是同样,这种安全环境不是上帝的无偿赠送,它是需要小心驾驭才能得到的。“树欲静而风不止”——来自大洋彼岸的季风不会停止在中国海岸边,大洋彼岸是一个刚刚赢得冷战、正在登上权力顶峰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前苏联共同拥有了超级大国的地位,而冷战结束后,美国则达到了唯我独尊的顶峰,接下来它要做的和每一个登上权力顶峰的人一样,就是要努力遏制每一个它认为可能出现的挑战者,以维护这种世界主人的地位。

美国自冷战结束后,就立刻调整其全球政策以适应新局势,一方面它要迅速填补前苏联解体后在世界各地留下的真空地带,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另一方面就是寻找新的目标,防止出现第二个前苏联。在第一个方面,美国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活动、经济手段和战争方式,一直在努力巩固它获得的每一个滩头阵地,并逐渐向纵深发展,如通过科索沃战争控制欧洲的中心地带——巴尔干地区;通过阿富汗战争进占中亚地区;通过北约东扩不断向俄罗斯施压以获取更多的战略空间。在第二方面,美国在冷战结束之后不久就不断推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历史的终结》等书,意图很明显,就是为新冷战制造理论基础,继续运用其传统的遏制思想。这种遏制战略早在二战还没结束就已经被丘吉尔、罗斯福等政治家认识到。当斯大林在欧洲地图上画下一条红线之后,这种思想也就开始了。遏制理论的基础就是以庞大的经济基础为后盾,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保障,综合地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国防、宣传等各个方面同对手展开竞争,逼迫对手不得不在各个方面都面临压力,从而达到让对手的资源配置日趋走向不合理,从而引发其内部的矛盾激化。美国凭借雄厚的国力和领先的劳动生产力,迫使前苏联为了赛跑不得不超负荷地运转,这样总会有体力透支、实力见底的一天,杜勒斯的这种遏制理论确实十分有效,作为一个大政治战略,它运用得也十分成功。

中国很明显被美国认定为下一个目标之一。其一因为中国是没有在冷战中倒下去的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并且显然它还是其中的中流砥柱,这实际是在告诫美国,美国并没有完全赢得冷战;其二在冷战后的时代里,中国从文明和思想上就表现得一直和美国离心离德,与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大相径庭,虽然中国可能不是目前挑战者中最强的一个,但它是目前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一个,并且总是和美国有不同的声音,这就令美国有了最直接的感觉——中国是潜在的挑战者,那么,美国的遏制战略该应用到谁的头上就显而易见了。

现在问题的关键就出来了,那就是美国会对中国施以什么样的遏制战略?

是同对付前苏联一样的模式吗?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月有阴晴圆缺,事实上月亮从来没什么变化,它总是圆的,只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线而已。美国的遏制战略总体和本质上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变化的只是形式。以导弹防御计划为例,遏制战略是一种核武器威慑下的阴影战略,这一点美国方面也十分清楚,那么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计划实际上就是一个一石二鸟的计划:首先它可以从现实的角度大大抵消来自中国的核导弹威胁,这样就形成了美国既有矛又有盾,而中国却只有矛没有盾的状况,结果可想而知,中国核导弹的战略威慑效果会大大降低,这样美军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周边地区的活动会更加肆无忌惮;其次,美国实施导弹防御计划会形成一个军备陷阱,别忘了,前苏联就是在这种军备陷阱中失败的,也就是说美国制造了自己的盾后,对手出于战略平衡的需要不得已也要制造一个盾牌,但要知道,这个盾牌可是价值不菲。事实上,目前就是美国对其庞大的预算需要,也是要三思而后行,这笔庞大的军备支出,在美国国内也同样存有非议,而中国、俄罗斯甚至欧洲要想保持已有的核平衡也就只有建造自己的盾牌,但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资金上都很困难,这就置中国、俄罗斯于左右为难的地步,美国对此可谓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当然,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计划也同样有有利的一面,它有利于美国的军工企业发展,刺激科研投入,并从而引发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促使科技突破,并带动民间科技的发展等,如今天遍布世界的互联网就是源于美国五角大楼为保持核战状态下信息通畅的一项计划;今天的GPS卫星定位系统也同样出于军事目的,但这些对世界有利的方面,首先是对美国有利,美国不仅可以借此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还可以利用自己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地位控制世界。

在美国实施国家导弹防御计划的同时,作为遏制战略的其他组成部分,如针对中国台湾问题等,美国在冷战结束后不断违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向台湾出售大量先进武器的做法就是其遏制战略的一部分,一方面它可以赚取大笔的台湾军费,另一方面希望促使中国也同样在军备上作出大笔开支,美台关系在冷战结束后迅速升温,台湾独立势力的强化都和美国直接相关;同样,在南中国海、西藏等问题上出于同一个战略目的的牌也是一张接一张地出手。

对此,中国该怎么办呢?

简单应付吗?

不予理会吗?

的确,中国目前可打的牌不多,能选择的战略也有限,简单应付显然不行,美国是一个应对冷战的老手,它有丰富的经验。不予理会吗?也不可取,这有时有违中国的国家根本利益,如台湾问题就不可能放任自流,那么,中国就没什么选择吗?当然不是,从历史而言,中国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强盛时、衰弱时都曾有过,中国并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国家。中国必须也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反遏制战略,这个战略参考的模式就是冷战,因为无论什么样的遏制战略,它的基本原则和手段都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同时坚持我们自己既定的战略,这样中国才会在压力中寻找到机会。仅就中美关系而言,我们无法向诺查丹玛斯那样准确预测将来的每一件事,但也许我们可以从楚汉相争这样的历史事件中得到一些启示:中美现在的状态非常类似于楚汉相争时期,刘邦退居四川,项羽雄霸天下,但最终结果却是楚败汉立。

与印度构建和平关系是中国的另一个课题。中、印两国是两个可比性较多的大国,又有领土矛盾存在,所以在领土问题没得到解决之前完全消除对方的疑虑是不大可能的;而印度与巴基斯坦间的矛盾又是不可调和的,所以,中、印、巴三角关系中,印度是孤立的一角,中国则是处在相对有利的一面,况且,印度最近也已经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国内的改革和建设上,所以它再次鲁莽地发动第二次中印战争的可能性也不大。

在“9.11”事件后,阿富汗一下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其实整个伊斯兰世界一直就是热点不断,从耶路撒冷到坎大哈到处都有热点新闻。中亚地区自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势力大幅向后撤,因而这里实际上是处于一种暂时的真空状态,俄罗斯、美国、中国在这里进行着剪子、石头、布的游戏。俄罗斯力图恢复其在中亚的传统影响力;中国因西部边疆问题对此也颇为重视,不断促进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关系;而美国自冷战结束后,相比之下因国力高出中国、俄罗斯甚多,其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也一直努力在中亚地区排挤中国和俄罗斯势力。“9.11”事件又使美国大举向中亚渗透有了良好的借口,目前,美国已经在这片前苏联势力范围地区拥有了几个军事基地。即使这样,中国也不必对中亚地区担心过多,一方面中国的力量也在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中国和俄罗斯及中亚地区共同开展一些合作,并形成上海合作组织这样的地区国家组织,这就有利于协调彼此的态度,消除矛盾。这种地区组织是基于互信、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如中国和中亚五国及俄罗斯就曾在边界地区相互减少驻军一事上达成一致,这样在中亚地区爆发和中国有关的战争的可能性就非常少了。同时,尽管中亚地区资源丰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活动频繁,但只要中国量力而行,不作过分干涉,相信美国在这一地区渗透带来的威胁会减少到最低,不致卷入到美国设置的中亚漩涡中。

这样,环顾四邻,能和中国直接发生冲突的地区尽管确实存在,但只要中国处理得当,中国总有机会赢得和平。其实,无论是在周边的何处,都有一个线索,那就是美国的影子,也就是说,从东方的日本,到南中国海,再到印度、中亚地区都有美国的势力存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冷暖与中美关系的阴晴有着直接的关系。

也就是说调整好中美关系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中国和周边邻国以及世界其它主要国家的关系。中美关系一直存在着一个底线和一个上线的区间,底线是中美都尽量避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冲突,更力图避免由此引发的战争,上线是中美关系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都不可能成为美英那样的关系,中美关系就是在这个区间内时而跌入谷底,时而跃上高峰,如1996年台湾危机的时候就是中美关系跌入谷底的时刻;过去中苏关系紧张的时候,也曾使中美成为事实上的战略盟友。

在毛泽东思想中,有一条与对手较量的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有礼、有利、有节。其实,这句话非常符合人性竞争的应有状态,物极必反,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到绝对,这和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也不谋而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也确实是保持在矛盾斗争中掌握主动权最好的原则;同样,在处理中美关系或和印度、日本这样的国家关系时也同样具有指导性。中国在传统中并不缺乏谋略,也从来就是一个谋略大国,对处理政治关系有着丰富的经验,年轻的美国在这方面其实还有许多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而我们目前缺的就是时间——和平的时间。

其实人生也是时时刻刻处在这样的状态中:机会与压力同在,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安全和幸福,只有相对的和平。如前所述,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在未来的20~30年中也许会拥有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从国际战略角度来看也是如此:

一、核武器在未来仍是最重要的制衡工具;

二、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计划要真正进入实用状态还需20年以上的时间;

三、美国尽管会在未来30~50年里继续保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但众多强国共存的事实将促使国际基本格局向多极化演变;

四、不排除局部战争爆发的可能,但像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难以控制的战争没有多少可能性,所以,纵观整个国际局势,中国应该会拥有一段相对安全发展的时期。

但是同样,这种安全环境不是上帝的无偿赠送,它是需要小心驾驭才能得到的。“树欲静而风不止”——来自大洋彼岸的季风不会停止在中国海岸边,大洋彼岸是一个刚刚赢得冷战、正在登上权力顶峰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前苏联共同拥有了超级大国的地位,而冷战结束后,美国则达到了唯我独尊的顶峰,接下来它要做的和每一个登上权力顶峰的人一样,就是要努力遏制每一个它认为可能出现的挑战者,以维护这种世界主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