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2049,相信中国
14935300000064

第64章 谁的模式更好

? 美国模式:

上帝的宠儿、法国大革命思想的继承者、大英帝国的长子

美国今天的强大似乎给了世界这样一个印象:即不走美国之路就无以为富。但历史却总是告诫人们,越是铁定的道理实际上就越是有背离的可能。

美国的模式不是人人都能模仿的,正如一个人成功了,但另一个人不可能依靠简单模仿而同样成功,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环境,自然他的命运也可能不同。

如华盛顿辞去总统和军队统帅职位时有这样一个简单的仪式,这个仪式简洁有力并富有美感,更为重要的是它为美国奠定了这样一个永远的基调,即权力永远在法律之下——华盛顿代表的权力必须受议员们代表的法律的制约。但这样一个简短的仪式并没有再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得到复制,那就是因为,美国是从华盛顿开始的,华盛顿的同乡可以没有任何历史干扰地自行设计这一仪式;而世界是从5000年前开始的,我们必须不断地修正我们的轨道。

罗马帝国是唯一的,这原因就是罗马帝国尽管是地中海地区的楷模,也有许多国家模仿罗马帝国的一切,但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一个新罗马帝国。

同样,在东方,如同欧洲罗马帝国是欧洲的骄傲一样,中国唐帝国是当时东方的巨人,日本在朝鲜被击败后,迅速向唐帝国派遣大量留学生,企图模仿唐帝国——今天日本的许多风俗、建筑、服饰等都是隋唐风格的,但日本终究没能超越唐帝国。同样,今天美国自建国至今也有200年的历史了,美国的一切早已风靡世界,但为什么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依靠模仿美国而超越美国呢?因为你没有华盛顿、没有上帝的宠爱、没有大英帝国的遗产、没有法国赠送的自由女神、没有美国那样的空白历史可以让你从头书写一切。你应该做的是,你如果想做罗马人,那就应该像罗马人那样,先征服希腊、再学习希腊、然后再超越希腊,让希腊的文明成为罗马文明的一部分,即踩在希腊文明上,创造罗马文明。

? 欧洲模式:从海盗变贵族

你能想像吗?以一个人的一生就能为西方世界引领出相当于一个中国这么大的领土!中国要用数千年来不断地开拓、捍卫、失去、再收复这片土地,而詹姆斯·库克船长仅仅带领几条船、用了几十年就轻而易举地为西方指明了一片巨大的新领地和许多其他海岸,同时为西方航海解决了许多技术性问题,而中国此时则正满足于自己的富足生活。如果你读一读库克的传记,你就会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地域开拓。

詹姆斯·库克1728年10月27日出生于北约克郡的一个苏格兰家庭,排行第二。16岁的时候,他在一个叫惠特比的地方做学徒。一天,他看见一枚硬币,硬币上刻着SSC(南海公司——一家海外贸易公司)。欧洲的殖民文化此时已经深入人心,硬币往往是时代价值的体现——包括经济价值和思想价值,能为国家开拓出一片殖民地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生价值。那枚硬币刻着海洋和象征未开发土地的图案,它激发了库克的海洋梦想。随后他就跟着惠特比的一名船主走向了海洋。

大概十年后,他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在英法争夺魁北克的战争中,他利用勘察加拿大圣劳伦斯河的机会赢得了海军部的另一项任务,勘察纽芬兰。而这项工作又为他赢得了英国皇家学会的青睐,原因就是上帝为他安排了一次日食,1766年8月该地区出现的日食帮了他。

1768年8月,库克从普利茅斯登上“奋斗”号起航。“奋斗”号其实只是一条不足30米长的船,船员加一个科学家小组总共才100余人。他们将先驶往位于太平洋中部的塔希提岛观测金星,然后再向南,寻找“未知的南方大陆”。

库克得到的传说是,大概在南纬40度的地方应该有一片非常广阔的大陆,而不是通常的小岛。他找到了,那就是新西兰。但库克花了数月时间进行勘察,发现那不过是两座岛。其后,在1775年2月6日,当詹姆斯·库克船长偶然决定调转航向时,他终于发现了那座传说中的大陆——澳大利亚。一片与中国或欧洲面积差不多的大陆,如果说俄罗斯向东扩占领土还要历经几个世纪和付出沉重的代价的话,澳大利亚、新西兰、美洲大陆的获得则显得那么轻松愉快,而这正是盎格鲁·萨克逊建立庞大联盟最有力的基础了。试想,如果是中国得到了他们,今天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呢?历史注定,这只能是一个已经永远错过的假设了。

库克绘制完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海岸地图后又发现了南极大陆。库克在11年里共进行了三次远航,除了大陆,还有不计其数的小岛,如复活节岛;同时他还进行了许多科学研究,如探索坏死病的疗法、验证航海天文钟的使用价值等。

这之后,库克本可以进入英国皇家学会,但他放弃了。

库克第三次远航的目的是为英国寻找一条能避开合恩角的西北航道,英国海军部制定了两套航行计划:一是从大西洋一侧寻找,二是从太平洋一侧即白令海方向寻找。

“他将再一次为英国抢占新的领土,并密切关注其他欧洲殖民者的动向。最后,库克死在了夏威夷,因为他的理由是他可以掠夺整个大陆,而不许土著人偷走他的一条小船,结果,土著人杀了他,却失去了土地。”

“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尝试的机会”——库克评论决定自己命运的第三次航行。

其实,当马卢斯的哲学家克拉特斯在公元前150年制成世界上第一个地球仪的时候,他已经发现北半球有大片的大陆,而南半球的海水过多,他猜测在南半球应该还有没发现的大陆,这其实就种下了欧洲拥有世界的野心第一颗种子。库克的一生可称为欧洲殖民扩张时代的典型,也说明欧洲成长的模式。

只有在欧洲的环境中才能成为欧洲国家,只有生活在欧洲那种典型的丛林竞争模式的环境中你才有可能变成狮子。不要梦想依靠简单模仿欧洲来达到今天欧洲的富足,今天已经没有新的殖民地可供后来国家去开拓,所以欧洲那种依靠殖民扩张的发展模式显然只能停留在历史中,无法为现代的国家提供任何帮助。

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起来后,现代国家边界的意义就得到了世界公认,然而,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利益是仅仅局限于此的。边界内的只是代表着国家的治权利益,而势力范围则是一个国家实际的利益范围,当然,如果你足够强大,你的利益就是全球利益。如果没有巨大的殖民地利益,欧洲(包括美国)就绝不可能成为世界的权力中心。

? 俄罗斯模式:扩张、扩张、再扩张

当你翻看1300年的欧洲地图的时候,你不会很在意一个偏居欧洲东北部的小国,即莫斯科大公国,其实这也就是一个城市,严格来说算不上是一个国家,更谈不上是一个大国,它不过是一个位于欧洲郊区、一片冰天雪地里的农奴主的城堡而已。在1300年前的欧洲历史中也根本看不到这个大公国对欧洲的贡献。

到1462年,莫斯科大公国开始具备了国家的雏形,至少从领土上看,俄罗斯大公国已经拥有了相当于欧洲一般国家的面积,尽管此时的俄罗斯仍然是欧洲眼中一个不入流的家伙,波兰贵族就一直用十分蔑视和讨厌的眼光看着身边的这个野蛮人,对波兰贵族和欧洲贵族来说,俄罗斯大公国根本就不是欧洲上流社会中的一员。

而到了1600年,俄罗斯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帝国了,不再是挂着大公国这个不伦不类头衔的国家。俄罗斯的势力已经迅速扩张,向西已经扩张到芬兰、第聂伯河,向南达到乌克兰、顿河和伏尔加河,向东则已经越过乌拉尔山脉,向北则已经越过北极圈,到达摩尔曼斯克。这已经是一个标准的帝国形态,尽管在社会文明上还无法与欧洲国家相提并论,但俄罗斯帝国已经成为欧洲不可忽视的一股北方力量,从此欧洲的一切决定都不得不考虑俄罗斯因素,有时甚至还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到了1725年,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之后,俄罗斯势力逐渐强盛,俄罗斯帝国的势力已经将基辅包括在内,并且深入到黑海,而且已经开始威胁到君士坦丁堡,向东则大踏步地将整个西伯利亚纳入版图,并已经与遥远东方的清帝国发生冲突。

到1861年,在西方,俄罗斯开始与英国、法国和土耳其争夺黑海及君士坦丁堡城下海峡的控制权;在中亚,开始与英国争夺中亚殖民地利益;在东方,已经夺得黑龙江以北的领土以及库页岛,并且开始和日本发生矛盾。

前苏联则构建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陆地帝国,即前苏联和华沙条约集团,其势力如日中天,陆地势力横跨整个欧亚大陆北部,同时海洋势力也遍布世界各大洋。

近600多年的时间里,俄罗斯就是这样从一个大公国发展到拥有庞大领土的大帝国。它似乎永不满足,对领土的野心从来就没停止过,能扩张到哪里就扩张到哪里,它是经典的陆地扩张国家,好像永远在为扩张而扩张。很难说这是一个国家崛起的楷模,在现代,不相信有谁还奉行俄罗斯那样的纯粹的扩张政策,那样几乎是在自取灭亡。俄罗斯的扩张其实也是因为广阔的欧亚大陆北部由于气候原因并没有一个国家,几乎相当于无人区,所以俄罗斯的扩张在亚洲北部就显得非常顺利,几乎就是翻过雪山去插上国旗而已。在今天的世界地图上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土地了。

? 巴西模式:这是一个成功的国家吗

以前,和很多人一样,只了解巴西的国旗,现在也和很多人一样,了解巴西是因为它的出人意料。

说只了解巴西的国旗,那是因为在以前的印象中,巴西只是一个普通的国家,远离欧亚大陆的矛盾,是一个遥远的亚马逊丛林国家而已。横贯北部的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流域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这个流域上就是亚马逊森林,面积达75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森林面积的三分之一,素有“地球之肺”之称。如同它的国旗所表述的那样,绿色的国旗背景象征着世界最大的亚马逊原始丛林,黄色菱形象征着巴西丰富的自然矿藏,也许,唯一能引起别人思考的就是它国旗上的一句格言:“秩序与进步”。

说它出人意料,那是因为巴西曾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了“巴西奇迹”,巴西的经济在那段时间里增长很快,竟成为和中国、俄罗斯、印度一样的新兴经济体,再加上巴西本来就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巴西是拉美最大的国家,人口总数和国土面积都是世界第5位,GDP超过了1万亿美元,这使巴西一时为世人所瞩目;另一个意外是,巴西近几年和日本、德国、印度有了一个共同语言,即希望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尽管巴西这个愿望早就为人所知,但相比传统的大国,似乎在国际大国政治中还很少看见巴西人的影子,现在它却突然成为四个强有力的安理会角逐者之一,不能不说是一个国际政治的意外。

从地理上看,巴西是南美洲的第一大国,如果能得到南美洲的支持和美国的默许,那么巴西也许真的能成为美洲大陆的第二权力国家。

从经济发展上看,巴西的强势经济如果能继续发展一代人的时间,那么巴西几乎肯定能成为一个新的大国。

从文明上看,巴西如果能够成功地成为一个经济大国,那么巴西就将是一个拉丁文明的新星,甚至可以说会像美国那样成为盎格鲁·萨克逊家族的新掌门人。

如此看来,巴西也许还真不能不让人留意,至少它能给你一个完整的生活:你可以一边品尝正宗的巴西咖啡,一边观看巴西盛大的狂欢节,晚餐可以是巴西烤肉,当然如果你能买得到用亚马逊河水制造的啤酒最好,这之后,别忘了凌晨起来打开电视,你就可以大声为巴西足球喝彩了。周末,你也可以跳一曲桑巴舞,这是一个不错的舞,充满激情、有利于减肥、带点调情,比慢条斯理的欧洲慢舞好多了。看看,这是多么富于情趣的一周,也许,要是早一天了解巴西,上周就不用再看呆板、平面、小气的日本动画了。

但巴西能否真的茁壮成长,至今还无法确定,毕竟巴西比美国晚来了200年,拉丁文明随着葡萄牙舰队和西班牙无敌舰队的相继失败没有为巴西留下很多遗产,巴西今天的实力也远远不能称之为雄厚,今天的全球化也是一个压力重重的世界,巴西并没有多少舞台可以表演桑巴舞。

“巴西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收入分配不公的冠军,10%最富的巴西人所得是40%最穷巴西人收入的28倍。贫困人口之多,收入差别之大,说明国家的经济发展成果并未为社会所普遍享受。”

? 日本模式:文明融合的探路者,它的问题是会持久吗?

日本也是一个我们熟悉的模型——由于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崛起,现代日本又是一个经济大国,在文化上也表现得越来越咄咄逼人,这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开始研究日本。

关于日本的崛起之路没有必要再叙述,对日本近代和现代的研究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有很多。但关于日本能否持久保持这种繁荣——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则研究的很少。我们都知道日本的发展得益于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融合,但日本是一个子文明,或者说是从属文明,这种融合显然是一种文明探路者式的融合,是一种危机—反应模式的发展历程,这就决定了日本的发展充满了文明试验性。

从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初衷到今天日本经济停滞后的改革目的,都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如明治维新后日本无论是社会教育基础还是工业基础都根本无法与美国、欧洲相提并论,但日本却急于挑战欧洲和美国在亚洲的地位,结果得到惨痛失败;又如今天日本利用控制世界许多媒体的能力刻意营造一种日本文化,以期塑造日本是一个文明中心的形象,但日本似乎忘了,世界任何文明中心都不是塑造出来的,而是沉淀出来的。这种急功近利说明日本并没有彻底地进行文明融合,而只是为了迅速强大,这不免令人担心,这样会持久吗?日本自明治维新至今整个历程还不过100多年,这点时间相对于文明来讲太过于短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