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2049,相信中国
14935300000007

第7章 谁是逐鹿者?

全球化带给每一个国家的都是同样的两份礼物:永远流动的利益和来自四面八方的竞争压力。弱者寻求自保,强者寻求更大利益,但途径都是差不多的——即合作,相互结成一个组织,来对抗另一个组织。

显然,分化组合,就是未来20~30年国际政治必然的主题。

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在2050年最终不是形成战国七雄或者春秋五霸的格局而是形成三国演义的模式呢?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已经存在的标准的问题,这个标准就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联盟。只有能对抗这个联盟,或者两者的联合能够抗衡这个联盟的时候,这种游戏才成立。并且,七角、五角或者四角关系都不能形成稳定对抗的关系,只有三角关系才是最稳固的。原因在于几何学上任何大于三角的图形都会产生倾斜、移动,直至失去这种对抗结构。在国际关系学中,同样是大于三角的游戏矛盾也会骤然增多,必然其中有的国家在矛盾中选择放弃朋友转而归附到另一个阵营当中,演化的最终结果还是会形成三角。

盎格鲁·萨克逊联盟是现代世界最强大的联盟,它的实力就成为选拔对抗者的标准。单一的国家是不可能的,再强大的国家在这个庞然大物面前都会成为一个小朋友。这是一场团体比赛,只有有资格组成团队的国家联盟才能够取得入场券。

二战实际上是一场经典的团体角斗赛——纳粹德国是其中标准的参照物,其它各方都是在和它进行比较,也依照这种比较结果决定自己的外交政策。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欧洲,其实就是一场充满阴谋、谈判、实力对比和出卖朋友的欧洲戏剧。纳粹德国的目标是统一欧洲,但在战略上不希望出现两线作战,所以希望首先取得其中一条战线的安宁,这决定了德国必须同时与前苏联和英国谈判。英国希望祸水东引,前苏联同样希望德国首先攻击法国和英国,以求赢得时间准备。结果就是一场欧洲历史上最大的讨价还价,历时10年,直至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在这场政治与外交的角逐中,每个实力集团都在评估德国的军备、战时经济潜力和开战后德国可能占领的资源、德国的盟友等,这些是用以谈判的基础,也是决定与德国妥协程度和自身立场的决定性依据。在欧洲众多的国家中,如波兰、芬兰、挪威、瑞典、捷克、希腊等小国一直只能充当配角和附属角色的原因就是他们与德国这个参照物相比,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

同样,在今天的世界,如果要想与美国站在一个拳台上,就要拥有与美国一样的等级。如同希腊诸国任何一个城邦国家单独面对庞大的波斯帝国都是渺小的,波斯就是他们的参照物,只有各个城市国家联合起来才能达到与波斯帝国抗衡的水平。

既然有了美国这个参照物,我们就可以确立和这个参照物对抗的条件,根据历史经验总结下来,要想与美国站在一个重量级的拳台上,就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条件一:必须建立一个足以对抗美国的联盟。

世界历史告诉我们,当一个充满野心的帝国建立了一个企图统治世界的组织后,最好的对抗办法就是同样也建立一个组织,而且这个组织还不能太弱,否则将不堪一击。如果当一个这样的联盟还不足以对抗的话,那么就必须联合另外一个组织,二者的实力应该基本与这个野心帝国的实力相当,否则会容易因担心失败的代价过于沉重而选择臣服。当拿破仑企图在欧洲建立大一统的伟大欧洲帝国的时候,英国立刻就组织了反法同盟,英国的传统外交目的就是要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防止任何一个企图统一欧洲的大帝国出现,一个联合的欧洲对英国来说显然是一个“联合的噩梦”。

这个反法同盟仅仅有英国不行,还必须有沙皇俄国,这样才能构成一个轴心,即伦敦—莫斯科轴心。这个联盟迫使法国腹背受敌,即使这样还不行,英国的陆军太弱小,根本无法与法军抗衡,亚历山大一世的军队太落后——看起来更像是农民的武装,所以英国还必须把奥地利和普鲁士拉过来,这样他们才能在军队人数和战斗力上维持与法国相当的水平。英国还必须支持西班牙的抵抗力量,这既可以牵制法国的力量,同时也是维持一个将来登陆欧洲的前沿基地。英国作为一个没有法国人统治的岛屿就成为反法同盟最大的战略后方,当然拿破仑针对这一点构筑了大陆封锁政策,但这并不成功,法国的海军力量只能与英国维持大体相当的水平,甚至运气不好的时候还会处在下风,这样法国就没有力量封锁英国和欧洲的海岸,所以英国得以维持这个同盟的存在,直至拿破仑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典型的联盟对联盟的战争。英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都是一样的:维持一个同盟的存在,直至这个同盟取得胜利。中国历史上经典的三足鼎立是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国鼎立,而不成功的联盟在历史中也有,如宋与辽之间并没有消除彼此的矛盾,也没有联合一致的军事行动,甚至连统一的战略、外交、经济计划都没有,因而这个口头的联盟对金国一直没构成过重大威胁,倒是蒙古人趁这三国混战的时候异军突起,如同龙卷风一样横扫整个欧亚大陆。

条件二:效率更重要。

在联盟的内部,大家举行的并不是圆桌会议,原因就是此时需要的是效率而非公平。当然在法律及外交表面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各个国家的旗杆都是一样高。

这个联盟可以是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显然是只有几个起核心作用的点,这就是轴心。联盟的所有成员国都围绕这个轴心旋转,而这个轴心则又需要一个重心,或者说核心。如德意轴心,显然德国的实力远远大于意大利,柏林的重要性也自然要比罗马重要——所以盟军解放罗马并不等于二战结束,攻克柏林才是真正胜利的标志。同样,在美国没有正式卷入战争的时候,伦敦显然是与巴黎构成轴心,在失去巴黎后,伦敦是与莫斯科建立了事实上的轴心关系,这期间伦敦一直是反对德国的重心,德国重点要打击的也正是伦敦,但德国的空军和海军都没有实现希特勒的愿望。在美国参战后,华盛顿取代伦敦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核心,这个核心通过三条线支配着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联盟:华盛顿—伦敦是欧洲战场和盎格鲁·萨克逊联盟及英联邦国家的传统中心;华盛顿—南京是亚洲战场反对日本的中心;华盛顿—莫斯科是北方战场反对德国和日本的中心。

无论什么样的联盟都是一个运转的机器,支配这个机器的只能是一个大脑,否则这个机器就不知该怎样运转了。绝对的平等在战场上就是最大的敌人。

条件三:没有裂隙。

阿拉伯联盟同样也是一个缺乏信任的组织,利比亚的领袖卡扎菲就多次在阿拉伯联盟会议上大声指责沙特或者干脆中途退场。阿拉伯国家间的矛盾同样深远,伊朗与伊拉克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为时8年的两伊战争。拥有共同的宗教本来可以促进阿拉伯世界的团结,但当宗教分裂出教派之后就成了矛盾的源泉,阿拉伯世界中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争斗早就成了外界制约阿拉伯人的可利用资源。如第二次海湾战争后,美国就一直在利用伊拉克逊尼派对什叶派在萨达姆掌权时的为所欲为的不满和报复心理左右伊拉克的政治局势。阿拉伯的极端宗教势力也一直对沙特王室允许基督教美国在伊斯兰圣地驻军非常不满,这也导致了沙特政府与宗教势力和众多沙特平民教徒关系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