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运动与健康
14936400000003

第3章 体育与健康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的概念,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内涵和外延。

2.通过学习亚健康的概念与形成原因,预防与缓解亚健康发生。

3.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了解体育对于健康的意义。

4.通过学习健康的影响因素和法则,了解保持健康的途径。

第一节 体育的概念与组成

一、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体育的产生

生产劳动是人类一切活动和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在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经常出入于沼泽平原,穿梭于崇山峻岭,跨溪流,越阻障,攀悬崖,采摘瓜果,捕捉鱼虾,猎获禽兽。为了采摘树上的果实充饥,就要掌握攀登的技巧;为了捞取水中的鱼虾,就学会游泳;为了捕捉动物,就需要快速持久的非凡奔跑能力;为了抵御和战胜猛兽,就要有使用器械和投掷的力量……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人们逐渐形成了走、跑、跳、投等动作技能,这就是人类最初的体育。由此可见,生产劳动是体育的基本源泉。人体在劳动中的活动,可以说是最初的体育形态。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现,人类生活中有了娱乐、宗教、教育、战争等复杂现象。人的身体活动同这些现象相结合,使原始的体育形态前进了一步。

人的某些身体活动,只有在它有目的、有意识、有规律地与健身、医疗相结合,成为养生之道时,才同人体在生产劳动中的活动区别开来,成为体育而独立存在,并逐渐具有竞技的形式。

(二)体育与劳动的区别

体育起源于劳动,体力劳动与体育运动都有“体”和“动”的共同特点,在一定的过程中都要求有身体活动,从中消耗一定的能量,使人体的新陈代谢旺盛,不同程度地对身体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体力劳动与体育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既不可相同,更不能相互代替。首先,活动的动机和目的不同,劳动创造价值,生产物质财富,取得报酬并服务于社会;而体育运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其次,活动的环境条件不同。劳动在特定的条件下,受一定的操作规程制约,其身体活动部位大都是局部的反复活动和固定姿势的连续操作,对人体的影响有较大的片面性,所以劳动者的健康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利的一面。体育运动是劳动之余的一种补充,可在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条件适宜的场所进行,也可根据不同工种,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进行科学的锻炼,抑其过而补其亏,使人得到和谐发展。总之,两者在活动的目的、条件和效果等方面是不同的。

二、“体育”的基本概念

体育的概念分广义和狭义两种。

(一)体育的广义概念

体育亦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身体运动和社会活动。它属于社会文化教育的范畴,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与制约。也为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服务。

体育由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三个基本方面组成。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体育手段来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学生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竞技体育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或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潜力,以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系统的训练和竞技活动。

社会体育是指大众体育活动,它是以健身、健美、养生、娱乐和休闲等目的而进行的广泛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二)体育的狭义概念

狭义“体育”已成身体教育,它是一个促进身体发展,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过程,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的组成

(一)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民教育的基础;它作为教育和体育的交叉点和结合部,又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为了达到教育及发展的总目标,学校体育按不同教育阶段和年龄特征,通过体育课程、课余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基本组织形式,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核心,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各项任务。由于处在学校教育这个特定环境,体育的实施内容被列入学校总体计划,实施效果又有相应的措施予以保证,从而与其他教育环节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促使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体育科学化、社会化、娱乐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学校体育不仅要注重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实际效益,还必须着眼于学生个体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即重视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因素在内的综合效益,力求满足个人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启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的意识,讲究体育锻炼的科学性,不断提高对体育的欣赏水平和参与水平,以适应2l世纪开拓型人才对精神、体质、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并创造条件为国家输送和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做贡献。

(二)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它是在体育实践中派生出来的。竞技运动Sport原出于拉丁语Cisport,含义原指“离开工作”进行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但随着竞争因素的增加,它已成为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挖掘体力、智力与运动才能,以夺取优异运动成绩为目标而进行的科学训练和各种竞赛活动。竞技体育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动下,已有50多种用于国际比赛的运动项目,开设有相应的国际体育组织和单项运动协会。为了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目标的同时,又提倡“公平竞赛”和“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等原则。20世纪70年代以来,竞技体育被认为是在高水平竞争中,以夺取优胜为目标,进而实现最大限度开发人的竞技运动能力的教育过程。由于在组合“对抗”的同时,非常强调“规则”的完整和准确,即认为竞技规则在保证运动顺利进行的同时,也在引导运动不断趋向科学化,因此,为应付激烈的赛场竞争,正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训练方法和手段,以探索人类竞技运动的极限。同时,由于竞技体育的表演技艺高超、季节性强,且极易吸引广大观众,因此,它作为一种极富感染又容易传播的精神力量,在活跃社会文化生活、振奋民族精神、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教育作用。

但必须警惕,竞技体育在发展中也遇到不少困惑,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竞技运动日益成为商业的附属品;竞技体育经常受到国际政治的干扰;业余、共同原则不断受到职业化的冲击;运动员滥用兴奋剂;靠金钱、绑架,操作和控制比赛输赢等等。而这些有悖于奥林匹克精神和公平竞赛原则的现象和行为,无疑使竞技体育的正常发展受到严重的考验。

(三)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亦称大众体育,健身、娱乐、休闲体育、余暇体育,养生体育和医疗体育等均可列入社会体育的范畴。由于它吸引的对象主要是一般民众,其中包括男女老幼及伤病残者,活动领域遍及整个社会乃至家庭,所以堪称是活动内容最广、表现形式多样、适应性较强、参加人数最多的一项群众性体育活动。它作为学校体育的延伸,可使人们的体育生涯得以继续维持并受益终身。

社会体育开展的广泛性和社会化程度,取决于一个国家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及社会环境安定等因素。我国的社会体育正在蓬勃兴起,特别是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全民体育意识大大增强。除廉价型的“公园体育”,仍旧热度不减外,不少人已逐渐改变了体育观念,注重健康投资,开始把健身器械引进家庭,并涉及到台球、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球等消费水平较高的休闲、娱乐体育。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游乐园、健身娱乐中心也都竞相开办,由此吸引了大批体育爱好者,表明我国社会体育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二节 健康的定义

一、健康的概念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健康”的解释各不相同。过去,人们总认为无病痛即健康。殊不知,即使没有任何躯体上的疾病,在生活中还会有烦恼,抑郁等存在。长久以来,“没病就是健康”的传统健康观和“人的命天注定”的宿命论仍在社会人群中普遍存在,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和普及新的健康观。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明确提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躯体、精神和社会诸方面的完美状态。”这一定义大大超越了疾病的范畴,将人的健康与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等多方面的关系密切联系起来。躯体健康就是身体强壮、没有病伤。精神健康,即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社会健康较难以理解,它有三个层次,一是个人对社会环境适应良好;二是要为家庭、他人、社区和全社会的健康做出积极贡献;三是发挥个人最大能力去实现生命存在的社会价值。因此,从积极的健康观出发,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每一个人都积极地追求健康,都应对个人、家庭、社区乃至全社会的健康承担责任。

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重申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并进一步提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把对健康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即健康不仅是个人生活,家庭幸福的基础,而且是国家发达,民族昌盛的保证,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维护和促进健康不仅仅是卫生部门和医护人员的事情,而是政府和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这便是人们经常说的“大卫生观”。

面向未来,国际卫生机构和医学专家相继提出跨世纪卫生工作和人类健康新的认识和理论。1994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亚太执委会提出了“健康新地平线”战略来迎接21世纪。明确提出,未来医学和卫生工作的侧重点应该是“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并且必须将重点放到有利于健康的工作上,作为人类发展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健康没有上限,更不是一种静态的标准。一个人如果想要达到真正的健康,就必须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状态,并且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显然,为使人类健康跃上新的地平线,健康概念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健康的组成

世界卫生组织(WH0)关于健康的概念指出:所谓健康,就是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方面的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而言,上述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一)生理健康

生理健康是指一个人除了没有高度治疗的身体疾病外,还应有余力应付意外的挑战,并有足够的能力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另外,生理健康主要还体现在形体匀称,眼睛明亮,头发有光泽,牙齿洁白,睡眠良好等。你若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可以采取科学锻炼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积极科学的锻炼不仅能提高身体的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而且能使人延年益寿。

(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不仅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且它还要求一个人必须具有情感认识、接受表达、独立行为以及应付日常各种应急挑战的能力等。心理健康包括情绪健康和思维健康。情绪健康是指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行为规范协调,精神充沛。它涉及到我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态度,它是以情绪的稳定性为主要标志,主要是指个体能从容不迫应付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压力的能力;思维健康是指人们根据实际情况,认识世界,乐于承担责任,作出挑战反应,能面向未来,充满信心,对生活采取理性策略的能力。

(三)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对健康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主要来自社会环境因素,具体包括社会为人类日常生活提供的物质条件,也受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及与之有关的其他因素所制约。从局部而言,饮食营养、居住条件、医疗措施、家庭状况、卫生习惯、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等,都应视为影响个体健康的社会因素。但从整体考虑,这种影响还取决于社会的发展程度以及不同国家为之提供的外部环境。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不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在悄然发生变化,而且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导致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伴随各种不同价值取向而产生的迷惘、困惑、抑郁、孤独与失望情绪,都会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弥漫。人们为适应社会环境,势必要获得合理的社会定位与能力,即学会选择适合自我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并有效建立起促进个人发展的精神背景和自我引导机制,以便能够按社会运行法则,处理好个人遵循和社会条件之间的矛盾,具体包括对健康文化、健康观念、健康行为、健康产生机制和健康管理等知识的了解与遵循。

(四)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是指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作贡献,能与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辨别真、善、美、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这种能力可使人更有自信感和安全感,在日常生活中,能使人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三、健康的标准

从以上一系列健康概念解释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健康是一个多维化的综合性的慨念。随后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地诠释了健康的十条标准。

(一)健康的十条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身体匀称,体态端详,体重适当,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8.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易发炎。

9.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无血现象。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概念的诠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既受自身的生理健康影响,也受所处环境变迁的影响,特别表现在知、情、意、行诸方面的统一和健全。

1.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严于律己,不谋私利,品质高尚,无私无畏。

2.具有健康的人格、行为:做事认真,待人诚恳,表现良好的诚信和责任感。

3.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善于与同事合作;表现很强的亲和力。

4.具有稳定的情绪:处事有条不紊,充满活力,表现出善于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

5.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不满足现状,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6.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在困难面前不动摇,不受舆论和闲言碎语左右。

7.具有正常的认识力:培养自己良好的记忆力、观察力和思考力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8.具有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身心健康,头脑清晰,提高适应能力。

四、健康的水平

然而所处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性别使人的健康状态不完全是相同的。有的人工作繁忙,生活压力过重,有的人生活在恶劣的自然和不平静的社会环境里,从而对人体健康都将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健康的水平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群健康作了分类:

“最佳健康”是健康标准中的高位状态,从理论上说: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等方面都处于完美状态。

“一般健康”是属中位状态或下位状态,就是说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方面都是健康的,无实质性疾病,但属于中位或下位状态,有时也不太稳固,或者在某个阶段或某个指标上存在不足等。

“亚健康”是近年来医学界和体育界提出的一种新的概念。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又叫灰色健康或健康第三状态。亚健康是指人体在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变化的刺激下,引起心理上或生理上的某些异常变化和某种功能的失调,身体较虚弱,但尚未引起明显的器质性疾病,但往往是某种慢性疾病的潜伏期。

第三节 亚健康

一、亚健康状态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科学家布赫曼教授通过研究发现,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人体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这一发现被后来许多学者的研究所证实,亚健康状态这一概念也逐渐地为人们所接受。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亚健康状态普遍存在,而且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现代医学将健康称作“第一状态”,疾病称作“第二状态”,将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称作“第三状态”,也称作“亚健康状态”,也有“次健康”、“中间状态”、“游离状态”、“灰色状态”等称谓。亚健康状态是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生理机能低下的状态,亚健康状态也是很多疾病的前期症兆,如肝炎、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等。亚健康人群普遍存在六高一低,即高负荷(心理和体力)、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体重、免疫功能低。

亚健康是个大概念,包含着前后衔接的几个阶段。其中,与健康紧紧相邻的可称作“轻度心身失调”,它常以疲劳、失眠、胃口差、情绪不稳定等为主症,但是这些失调容易恢复,恢复了则与健康人并无不同。它约占人群的25%~28%。

这种失调若持续发展,可进入“潜临床”状态。此时,已呈现出发展成某些疾病的高危倾向,潜伏着向某病发展的高度可能。在人群中,处于这类状态的超过1/3,且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比例陡增。他们的表现比较错综,可为慢性疲劳或持续的心身失调,包括前述的各种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且常伴有慢性咽痛、反复感冒、精力不支等。也有专家将其错综的表现归纳为3种减退: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从临床检测来看,城市里的这类群体比较集中地表现为三高一低倾向,即存在着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功能偏低。

另有至少超过10%的人介于潜临床和疾病之间的,可称作“前临床”状态,指已经有了病变,但症状还不明显或还没引起足够重视,或未求诊断,或即便医生作了检查,一时未查出。严格地说,最后一类已不属于亚健康,而是有病的不健康状态,只是有待于明确诊断而已。因此,扣除这部分人群,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亚健康者约占人口的60%。

由此可见,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身心疾病,包括心理障碍、胃肠道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癌症、性功能下降、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心情烦躁、失眠、消化功能不好、食欲不振、腹胀、心慌、胸闷、便秘、腹泻、感觉很疲惫,甚至有欲死的感觉。然而体格检查并无器官上的问题,所以主要是功能性的问题。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除了疲劳和不适,不会有生命危险。但如果碰到高度刺激,如熬夜、发脾气等应激状态下,很容易出现猝死。

二、过劳死

现代人工作忙,竞争激烈,下班后回了家又有孩子、老人、家务在等着自己,也很忙。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常常把自己逼得无路可退,无处可息,疯狂工作不注意休息的人真是太多了。这种不尊重健康的现象不仅在中国,在全球都是如此。这类拼命工作的亚健康状态的另一种最直接、更可怕的称呼是“过劳死”。

“过劳死”一词源自日本,最早出现于日本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繁荣时期,它并不是临床医学病名,而是属于社会医学范畴。在日本它被定义为:由于过度的工作负担(诱因),导致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恶化,进而引起脑血管或心血管疾病等急性循环器官障碍,使患者死亡。在过去的5年,日本有几位市长因严重的疲劳而“过劳死”。有人统计,日本每年有1万人因过劳而猝死。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过劳死”正向全球蔓延,在中国,“过劳死”也频繁发生。可见,“过劳死”就在人们身边,它为人们敲响了健康的警钟。

造成“过劳死”的根本原因是长期的高强度、超负荷的劳心劳力,加上缺乏及时的恢复和足够的营养补充,导致肌体细胞的超前老化,这种老化一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爆发“过劳死”。

日本“过劳死”预防协会列有

(一)“过劳死”二十大信号:

1.“将军肚”早现。30~50岁的人,大腹便便,是成熟的标志,也是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的伴侣。

2.脱发、斑秃、早秃。每次洗发都有一大堆头发脱落,这是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所致。

3.频频去洗手间。如果一个人的年龄在30~40岁之间,排泄次数超过正常人,说明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开始衰退。

4.性能力下降。中年人过早地出现腰酸腿痛,性欲减退或男子阳痿、女子过早闭经,都是身体整体衰退的第一信号。

5.记忆力减退,开始忘记熟人的名字。

6.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7.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8.注意力不集中,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

9.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不解乏。

10.想做事时,不明原因地走神,脑子里想东想西,精神难以集中。

11.看什么都不顺眼,烦躁,动辄发火。

12.处于敏感紧张状态,惧怕并回避某人、某地、某物或某事。

13.为自己的生命常规被扰乱而不高兴,总想恢复原状。对已做完的事,已想明白的问题,反复思考和检查,而自己又为这种反复而苦恼。

14.身上有某种不适或疼痛,但医生查不出问题,而仍不放心,总想着这件事。

15.很恼烦,但不一定知道为何烦恼;做其他事常常不能分散对烦恼的注意,也就是说烦恼好像摆脱不了。

16.情绪低落、心情沉重,整天不快乐,工作、学习、娱乐、生活都提不起精神和兴趣。

17.易于疲乏,或无明显原因感到精力不足,体力不支。

18.怕与人交往,厌恶人多,在他人面前无自信心,感到紧张或不自在。

19.心情不好时就晕倒,控制不住情绪和行为,甚至突然说不出话、看不见东西、憋气、肌肉抽搐等。

20.觉得别人都不好,别人都不理解自己,都在嘲笑自己或和自己作对。事过之后能有所察觉,似乎自己太多事了,钻了牛角尖。

(二)测评“过劳死”对照方法

可以对照以上“信号”进行自我检查,具有上述两项或两项以下者,则为“黄灯”警告期,目前尚无需担心;具有上述3~5项者,则为一次“红灯”预报期,说明已经具备“过劳死”的征兆;6项以上者,为二次“红灯”危险期,可定为“疲劳综合症”——“过劳死”的“预备军”。另外,有三种人易“过劳死”:一是有钱有势的人,特别是只知道消费不知道保养的人;二是有事业心的人,特别是称得上“工作狂”的人;三是有遗传早亡血统又自以为身体健康的人。

三、亚健康状态的预防与治疗

下面是一个学生亚健康状态检测表,对照下面的这些症状,测一测自己是不是处于亚健康状态:

(一)“亚健康”十五症状:

1.早上即使醒来也不愿起床,总想在床上。

2.感到情绪有些抑郁,会对着窗外发呆。

3.昨天想好的某件事,今天怎么也记不起来了,而且近些天来,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4.害怕走进办公室和教室,总觉得学习令人厌倦。

5.不想面对同学、教师和家长,有自闭症式的渴望。

6.学习效率下降,经常受到各方面的批评。

7.学习一小时后,就感到身体倦怠,胸闷气短。

8.情绪始终无法高涨。最令自己不解的是无名的火气很大,但又没有精力发作。

9.一日三餐,进餐甚少,排除天气因素,即使非常适合自己口味的菜,近来也经常味同嚼蜡。

10.盼望早早地逃离教室,为的是能够回家,躺在床上休息片刻;而且不希望别人来打扰。

11.对城市的污染、噪声非常敏感,比常人更渴望清幽、宁静的山水和农庄,休息身心。

12.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朋友的聚会,和同学交谈有种强打精神、勉强应酬的感觉。

13.晚上经常睡不着觉,即使睡着了,又老是在做梦的状态中,睡眠质量很糟糕。

14.体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早上起来,发现眼眶深陷,下巴突出。

15.感觉免疫力在下降,经常觉着自己不舒服,好像总在生病。

5个以上肯定的回答,就处于亚健康状况;肯定的越多,越严重。如果你有很多肯定的回答,那么你就要小心了,因为你正处于亚健康状态。

(二)预防亚健康的方法

亚健康属于非疾病状态,要摆脱亚健康状态,主要不是靠医生的诊治、药物的疗效,而是要靠自己主动自觉地去预防进行自身生活规律调节。

1.均衡营养

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全面包含人体所需的营养。因此,既要吃山珍海味、喝牛奶,也要吃粗粮、杂粮、蔬菜、水果,这样才符合科学合理均衡营养观念。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营养,可以有效减少疾病发生。

2.保障睡眠

睡眠和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专家研究认为,睡眠应占人类生活1/3左右的时间。但是,在现代社会,因工作或娱乐造成的睡眠不足已成为影响健康最普遍而严重的问题。睡眠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和重视,到该睡觉的时候,横下心来,把能放下来的和不能放下来的,统统放到一边去,先美美地睡一觉再说。

3.善待压力

要把压力看作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会适度减压,以保证健康、良好的心境。人之所以感到疲劳,首先是情绪使人的身体紧张,因此要学会放松,让自我从紧张疲劳中解脱出来。要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定向,切忌由于自我的期望值过高无法实现而导致心理压力。人在社会上生存,难免有很多烦恼和曲折,必须学会应付各种挑战,通过心理调节维护心理平衡。

4.培养兴趣

兴趣爱好可以增加人的活力和情趣,使生活更加充实,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而且能够辅助治疗一些心理疾病,防止亚健康的转化。

5.加强体育锻炼

现代人热衷于都市生活、忙于事业,身体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参加体育锻炼,每天保证一定运动量,可以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6.户外活动

现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生活,使一些人在室内有空调、电视、电脑,出门坐汽车,从而远离阳光和新鲜空气,经常处于萎靡不振、忧郁烦闷状态。因此,要定期抽出一些时间,远离喧嚣的城市,到郊外进行光照,呼吸负氧离子浓度较高的新鲜空气,这对调节神经系统大为有益。

7.戒烟限酒

医学证明,吸烟时人体血管容易发生痉挛,局部器官血液供应减少,营养素和氧气供给减少,尤其是呼吸道黏膜得不到氧气和养料供给,抗病能力也就随之下降。少量饮酒有益健康,但嗜酒、醉酒、酗酒会削减人体免疫功能。一定要牢记:远离烟酒,健康常有!

第四节 体育与健康促进

一、体育与健康关系

人生最可贵的是健康。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然而健康的身体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以体育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正像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所说:“生命在于运动。”我国也有句俗话:“健身之道,运动为妙。”可见运动是增进健康的重要措施。在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体力劳动逐渐已减少,脑力劳动逐渐增加,通过运动来增进身体健康更不可忽视。为什么生命和运动的关系如此密切呢?请看下面的事实:把刚出生不久的白兔、夜莺和乌鸦关在笼子里,不让它们出来活动。尽管按时喂它们营养丰富的食物和水,按时让它们睡觉但它们发育得还是很缓慢。等它们长大以后,虽然外表和没有禁锢的白兔、夜莺、乌鸦一样,但放出以后,就可以看到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悲剧:兔子刚跑几步就栽倒在地上死去;夜莺没飞多高,就从半空中摔下来;乌鸦还没有飞到枝头上,也“哇哇”地叫了几声坠地身亡。实验者给它们进行了尸体解剖,发现它们有的心脏破裂;有的动脉撕开。这些是因为长期缺乏运动,内脏器官发育不良,不适应剧烈运动时血压升高的缘故,所以,它们的心脏和血管弹性是极低的。动物是这样,人是不是这样呢?试验的结果表明,人和动物的情况完全一样。国外做过这样的科学试验:把身体完全健康的25岁男子,分成两个试验组,第一组在20个昼夜里一直躺着,就是连吃饭、大小便也不许坐起来,更不许站立和走动。第二组和第一组的情况基本一样,只是让他们每昼夜在器械上活动四次身体,但仍保持躺着的姿势。20天过后,第一组的人感到头晕目眩。心慌气短,两腿酸软站不起来,甚至背部肌肉酸痛,不能吃饭,光想栽倒在地上;而第二组的人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工作能力,身体上也没有像第一组人那样的剧烈反应。为什么这些年轻小伙子,20天前身体还健壮,又没有闹病,静止这短短一段时间就吃不消呢?这说明人生活在世界上是需要运动的,如果没有运动,就没有生命。运动得少,生命力就弱,运动得多,生命力就强。如果人体运动过少,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使新陈代谢发生障碍,骨骼疏松,肌肉萎缩,消化功能、排泄功能也都逐渐降低,人体会过早地衰老和死亡。

科学家还认为,心脏的强弱是关系到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爱运动的人和不爱运动的人相比较,爱运动的人心脏储备能力大,心脏的功能强,能把身体的老化现象降低到最小限度。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发现心脏跳的快慢和寿命的长短成反比,即心跳越慢的人,其寿命越长;心跳越快的人,寿命越短。体育运动能使心肌得到锻炼,逐渐发达,排血量增多,再加上管理心跳快慢的迷走神经紧张度增加,所以,他们的心脏跳动是比较缓慢的,这也是爱好运动的人长寿的一种原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体力劳动强度越来越低,如果不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除了高血压、肥胖病、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外,还有一种肌肉萎缩、心脏衰退的“文明病”将要降落在我们身上,正像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的那样:“最易于使人衰竭,最易于损害一个人的,莫过于长期不从事体力活动。”

朋友们,体育运动能使你的生命充满活力,使你的各个组织器官更加健全,使你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还能使你聪明,使你美丽,使你能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因为我们都知道体育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活动。这是体育最本质的特点之一。这个特点就决定了体育有健康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余暇时间的增多,如何善度余暇时间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余暇生活不仅可以使人们在繁忙的劳动之后获得积极性休息,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愉快身心,培养高尚的品格。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正是要教会人们去合理、有效地利用、保护和促进身体健康,它是一种利用身体而又去完善身体的活动过程。人体的发展遵循着“用进废退”,的生物学规律,合理而科学的身体锻炼,是保障人体发挥其极限效能的有效途径。身体锻炼引起神经肌肉的活动,而神经肌肉的有效活动,既可保证人体的运动器官和其他有关器官的良好功能,又会引起多重反应。健康快乐的一生,除了求助于身体锻炼以外,还需热心于身体活动的兴趣和情绪。文明社会在时间、财力和营养方面,为人类的身体活动提供越来越富裕的条件。文明社会的人类需要体育,如同原始社会的人类需要饮水和食物一样。适度的身体活动,既健身,又悦心。

从上可见,体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它着重于增强体质,建立健康的信心,并要求最终落实到建立健康达到行为上;而健康促进已超越了“教育”的范围,不仅是对个体的要求,更强调全社会力量的参加,更为重视政治和国家行政机构所起的作用。在“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历程中,健康促进显然具有更积极,更广泛的意义。

二、体育与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实现健康行为的转变,既不能单纯依靠行政命令,也不能仅凭几句宣传口号,而是需要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包括教育的、组织的、行为的、经济的、政策的以及其他环境的支持。仍以糖尿病防治为例,为控制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仅仅依靠临床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要提供预防性卫生服务如:疾病监测、普查普治、糖尿病人的社区系统化管理等;要通过健康教育普及有关防治知识,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要以立法和行政手段清除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如改善饮食结构、控制吸烟、酗酒等。这些内容综合起来,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就是健康促进活动的具体实施。

概括地讲,健康促进是指以健康教育、组织、法律、政策和经济等综合手段对有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健康。健康促进的两大构成要素是健康教育和一切能够促使行为和社会环境问题有利于健康转变的社会支持系统。

总之,我国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三个阶段。三者的关系是:后者包容前者,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卫生宣传着眼于卫生知识的改善和社会舆论,只是健康教育的手段之一;而健康促进是在组织、政策、法律上为健康教育提供支持环境,要求全社会都能参与和支持各部门的合作。健康教育作为全民素质的组成部分,已经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以政府行为和行政干预来支持和推动健康教育工作,这是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五节 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保持健康的法则

健康是许多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健康人的机体机能和其生活,工作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一旦被破坏,就会影响人的健康。根据健康的整体观念,现代医学将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结为四大类,即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卫生服务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一、影响健康的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从古代到本世纪初,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是病源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以及内分泌失调和免疫功能失常等。这些致病微生物和遗传因素称为生物性致病因素。在社区人群中,特定的人群特征如年龄、民族、性别,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染性,遗传危险性等,也是影响该社区健康水平的生物学因素。例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区中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因素决定了他们对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和依赖远远大于其他人群。

(二)环境因素

人生活于自然与社会环境之中,所有人类健康问题与环境有关。自然环境恶劣,营养匮乏,卫生条件差导致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流行。社会环境涉及到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教育、人口状况、科技发展等诸多因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人民健康的根本保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卫生城市,在农村大力开展推行改水改厕,就是致力于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优美、文明、健康、清洁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健康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促进作用已越来越多的为实践所证实。

(三)卫生服务因素

卫生服务是卫生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为了达到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而,运用卫生资源和医疗保健手段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服务的过程。卫生服务的范围、内容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卫生服务的提供与利用对人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行为习惯的统称。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里,不良生活方式和有害健康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导致疾病的原因。如吸烟、酗酒、缺乏锻炼、不良饮食习惯是致使人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现代生活方式病”的患病率不断增高的危险因素。1992年WH0估计,从全球看,由生活方式原因影响健康发达国家为70%~80%,发展中国家为40%~50%。

总之,对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人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人在与环境的相互协调过程中往往处于主动地位,而自身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和社会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对健康与疾病多因多果的关系的认识是健康观念的更新,是我们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认识基础。

二、维护健康的法则

维护健康的内涵是多元的,威胁健康的因素十分复杂。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有即刻的,也有潜在的。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一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环境影响。我国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认为,人的健康取决于内因和外因,其中内指遗传因素因占15%,外因占85%(社会因素占10%,自然因素占7%,医疗条件占8%,个人生活方式占60%)。

这些论述都表明,维护健康主要取决于个人。这里我们提出如下维护健康的要素,以便大家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和提高。

(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1.生活有序:特别要把握好工作与休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节律。

2.确保睡眠:熬夜有害健康,倡导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3.建立起积极的生活目标和健康的人格。

4.不过于依赖补品和药物。

(二)合理饮食

1.保持营养平衡:不偏食、挑食、贪食;养成吃杂粮的好习惯;早餐吃好,午餐营养搭配好,晚餐要少。

2.强调饮食卫生:养成饮水习惯,清晨喝水以利冲洗肠胃;饭前适量饮水以提高食欲,平时多喝水。

3.饮食清淡:低脂、少盐、少糖,多吃些鱼类、新鲜蔬果、豆类制品和粗粮。

4.切忌暴饮暴食:倡导细嚼慢咽,克服不良嗜好。

5.禁烟控酒,远离毒品。

(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1.健身运动:一般把握在每周体育锻炼不少于三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

2.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把握适宜的运动量:一般人每次锻炼时运动强度公式为:运动适宜心率=180——年龄。在此基础上至少持续五分钟运动,以便取得更好的锻炼成果。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

3.重视运动环境卫生:尽力选择在空气新鲜、视野开阔、不喧闹的环境里锻炼。

4.重视医务监督:定期做体质健康测试。

(四)保持乐观情绪

1.善于精神调节:重视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调控。

2.保持平和心态:安然、宽厚、自信。

3.不刻意追求名利和地位。

4.不冲动:不妄自尊大,不妄自菲薄。

5.善于交友、交谈,善待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愉快的氛围。

除此之外,还应该做到:

1.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因素(日光、空气和水)锻炼身体。

2.要多动脑,更要注意用脑卫生。多用脑是增智健脑和发挥天赋的有效途径。脑子用多了会早衰、早死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恰恰相反,懒散的人没有一个是长寿的,而且智力极易衰退。

3.节欲养精。古代医学特别重视精、气、神的保养,并认为精、气、神之间互相滋生,精充、气足则神全,神躁则伤精,精气不足,神则浮躁不宁。所以只有精、气、神充盈,健康长寿才有保证。

思考题:

1.什么是体育?体育是怎样演变过来的?

2.健康的概念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3.科学锻炼要做到“五要”,你把握的程度如何?

4.请你说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在你身上还存在哪些影响健康的隐患?

5.亚健康的症状有哪些?如何改善亚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