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二十讲
14936900000020

第20章 《古诗十九首》编订及研究概说

魏晋时,盛行一批五言抒情诗,多用于抒写游子、思妇主题,它们没有题目,也不明作者,就被笼统地称为“古诗”,意思指它们是魏、晋以前的古人所作的诗。西晋诗人陆机曾经摹仿了其中的十四首,总题目就叫《拟古诗》。到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钟嵘在《诗品》里,都总结评论了这批“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的作品。也是在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作品总集《文选》,从这批“古诗”中选取了十九首。而它们又不明作者,所以就沿用“古诗”的名称,给这十九首诗拟了个总题目,即《古诗十九首》。这就是“古诗”的名称和《古诗十九首》的由来。可见在梁代,“古诗”已经形成一个具有特指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徒诗。而由于两晋南北朝许多“拟古诗”的出现,它又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名称。在《文选》问世以后,由于萧统选择精当,《古诗十九首》也同《文选》一起流传深广,成为公认的“古诗”代表作,这个标题也成为一个专题的名称。其实,这十九首诗既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它是一组代表着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诗歌,它对魏晋以来文人五言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

《古诗十九首》从思想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两类:游子诗和思妇诗。它的游子诗有着共同的主题思想,都是抒发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这类诗普遍写到人生寄世如同行客,寿命短促。但由于作者们的处世态度不尽相同,因此其中各首诗又有各自的具体主题。第三首“青青陵上柏”,劝人安贫达观,知足行乐,不必羡慕王侯权贵穷奢极欲的生活。第四首“今日良宴会”,则反语嘲弄,劝人钻营要职,攫取高官,曲折发泄失意愤世的情绪。第五首“西北有高楼”感慨世无知音;第七首“明月皎夜光”怨恨不讲交情;第十一首“回车驾言迈”讽劝珍惜荣名。而第十三首“驱车上东门”,第十五首“生年不满百”,都直截了当宣扬及时享乐。这些诗毫无壮志豪情,更多表露出诗中主人公们,即作者们地位卑贱,生活贫穷,而热衷功名,羡慕富贵的内心世界。正由于他们追求功名富贵的热望破灭,因而变得心灰意懒,厌世弃仕。他们的达观、嬉笑、哀鸣、怨愤,甚至颓废放荡,实则都是在政治上失望至于绝望的种种病态心理,也是当时政治混乱、社会败坏的真实反映。

刘勰概括“古诗”的艺术特色是,“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这一评论相当中肯。以《古诗十九首》而言,它们的显著特点是,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相衬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合成一种直抒感兴、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创作的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形式从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且已经成熟。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而后自隋唐至于晚近,学习、模拟、继承发展“古诗”手法、风格的诗歌创作,始终不绝如缕,可见其影响甚为深远。唐宋以后,关于汉代文人诗的研究日渐增多,宋人张戒的《岁寒堂诗话》、严羽的《沧浪诗话》、明人胡应麟的《诗薮》,是后人研究汉诗极有价值的参考材料。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就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对此进行了非常深刻的论述。他认为从《古诗十九首》的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以后,赵敏俐、钱志熙等人也对《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提出了相似的看法。所不同的是,李泽厚认为这种生命意识的觉醒只有在汉末才能得以产生,而钱志熙则从先秦就已存在的生命意识观说起,对汉代辞赋、诗歌中存在的生命意识,从汉初到汉末的发展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指出了《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与汉代生命观的联系。赵敏俐则不同意《古诗十九首》产生于汉末的说法,他认为迄今为止的有关考证还不足以证明其说,反过来却有相当的证据说明它有产生于东汉中期或早期的可能。所以应该从整个汉代社会文人的遭际和命运角度去认识它。这种思潮之所以在《古诗十九首》中得到突出表现,则是因为古诗从广义上属于乐府,是文人士子抒发他们世俗之情的艺术,这种对于《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的重新阐释,显示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理论思考的深度。

但是和中国古代其他历史时期的诗歌研究相比,《古诗十九首》研究却相对落后。第一是文献资料的缺乏和考证方法上存在着偏差。由于汉代距今历史久远,保存下来的资料极为有限,关于汉诗的实际创作情况已难以弄清。这对于个别诗篇的艺术赏析来说,也许没有多大关系,但是要想探究汉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却是莫大的障碍。特别是那些无名氏的文人五言诗,由于无法确定它们的具体作者和产生年代,我们也就无法明确文人五言诗在汉代的发展过程。

第二是缺乏结合历史文化美学等学科领域对于汉诗进行系统综合的探讨。综观20世纪的汉诗研究,其重点始终在文人五言诗的考证和乐府诗的部分篇目分析上,这里又表现出两种倾向。在“五四”以后的第一个时期,考证和一般性描述的文章著作较多,深入进行艺术分析的较少;在建国后的第二个时期,由于受政治批评模式的影响,过分地抬高了一部分乐府诗的政治思想价值而否定了另一部分作品。同时,由于认定文人五言古诗的成熟年代是在东汉末年,对这些作品产生原因及内容的揭示也只是从“所谓汉末政治黑暗”的角度做直接因果关系式的解释,没有把它们放在广泛的汉代社会文化背景下来认识。两汉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盛世,400年的历史发展对中国后世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四百年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汉诗,值得我们从历史、哲学、文化、思想、美学、艺术等多方面展开研究,我们所要做的工作还相当艰巨。

所以,《古诗十九首》的研究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以文献资料发掘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尚需加强;与《古诗十九首》密切相关的古诗、古乐府、魏晋诗歌的纵横研究、比较研究、流变研究尚需进一步开展;运用新的方法,在宏通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学术视野下的文本研究、流变研究尚需进一步开展;运用新的方法,在宏通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学术视野下的文本研究、文化研究、理论研究更需有人去开荒与尝试。如果说20世纪的《古诗十九首》研究是在继承中实现创新的话,那么21世纪的《古诗十九首》必将在开拓中达到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