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二十讲
14936900000021

第21章 《古诗十九首》的现代研究路径

由于《古诗十九首》显著的地位和影响,使它已经从《文选》学研究中独立出来,成为古今学者关注的热点。现代《古诗十九首》研究,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也与中国学术思潮的兴衰紧密联系。回顾20世纪学术思潮的发展历程,出现了三个高潮。一是世纪初的“西学东渐”浪潮和“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学术思潮的兴起是以摧毁旧文化、批判旧学术为旨归的,其提倡新文化,鼓吹西方的学术思想的这种带有“狂飙突进”式的思想革命,对传统的古代文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十五六年,中国文学研究出现了一个回归古典、认识古典、不抛弃古典同时又适当用新的理论、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时代,梁启超的《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就是这一时期诗歌研究的典范之作,也是在近代的进化论理论指导下采用实证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成功之作。第二阶段是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运用唯物史观来阐释文学的发生、发展,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去阐释文学发展的一些规律,无疑要比文学的进化观念更加科学。这时期产生了一系列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点分析《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史著作,如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及解放后社科院文研所主编和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产生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和历史观专门研究《古诗十九首》的专著,如马茂元的《古诗十九首探索》。从三四十年代至五六十年代,《古诗十九首》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其研究可分为两派,一个是继承《文选》李善注的诠释型传统,如陈桂的《古诗十九首解》,钱基博的《古诗十九首讲话》,隋树森的《古诗十九首集释》,这一派研究比较切实、谨慎,强调对诗歌字、词、句、义及用事用典的解释,基本上仍属于乾嘉学派的方法,但这些著作对后人正确解读《古诗十九首》帮助很大。一个是继承元人刘履的《选诗补注》的分析型传统,如徐中舒的《古诗十九首考》、徐禅心的《古诗十九首在文学上的地位》、朱自清的《古诗十九首释》等,这一派以释“义”明理为主,强调诗歌的题旨和命意,在继承传统学术方法的前提下,对十九首的内容、命意和艺术进行客观的具有现代意味的阐释、分析和鉴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前两种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古诗十九首》研究是20世纪古诗研究的主流,它贯穿了这一世纪的始终。第三次高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在经历了新方法热、寻根热、文化热之后,中国的学术界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和多元化的方法,《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关其写作的时代、作者、题旨内容、艺术特色、地位影响等老问题又重新被人提起,而关于它的美学特色研究、语言形式研究、抒情艺术研究、修辞技巧研究方兴未艾。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从汉代哲学思潮与美学风尚的互动背景的探讨中,第一次从生命意识角度揭示出《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的《中国文学史》也掀起了重编重写的热潮,比较有特色的两部《中国文学史》都从新的视角切入古诗研究领域,又用新的理论来观照阐释,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从人性的发展角度,来论述《古诗十九首》人生主题的内涵,很有说服力。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以文学为本位,用史学的思维,借助文化学的视角对《古诗十九首》的题旨内涵、心态类型及抒情方式、语言风格进行全方位的阐释,是目前为止论述最为全面、持论最为公允的文学史著作。对于上面提到的一些悬而未决的老问题,一些学者不畏艰难,勉力探索,取得了一些创获。如李炳海关于《古诗十九首》创作时代的考证,倪其心关于《古诗十九首》作者身份的推断,叶嘉莹关于《古诗十九首》命意的讲析等都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有所拓展和深化。特别是叶嘉莹,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对《古诗十九首》的分析鉴赏能融中外文论于一体,以其女性特有的细密灵敏的感受力分析感悟文本,又以畅达文雅的语言形诸笔端,常给读者别具一格、出人意表之感。综观20世纪《古诗十九首》研究的演变轨迹,经由了从继承到发展,从诠释到分析的显明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