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
14939300000013

第13章 曹操是奸贼还是英雄

曹操自古就是史学家们一直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主要是因为他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军;“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称王称霸之野心;“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残暴奸诈,等等。特别是随着《三国演义》的普遍流传和戏剧舞台上对曹操与刘备的对比描写,给人的深刻印象是刘备以宽仁待民,曹操以残暴害民;刘备待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用权术和奸诈;刘备忠心匡扶汉室,曹操则挟天子以令诸侯,翦除异己。然而他所谓“如国家无孤一人,真不知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直率坦言,又不能不使我们警醒,他真的是“奸雄”吗?

历史追踪

魏武帝曹操,生于公元155年,死于公元220年。汉魏之交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中常侍曹腾的养子。少年时代的曹操机智过人、放荡不羁,20岁时被举为孝廉,官升洛阳北部尉。黄巾起义爆发后,官升骑都尉,参与镇压起义军。后又讨伐董卓势力,力量渐强。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逐渐统一中国北部。后在赤壁之战中败于刘备、孙权联军,遂成三国鼎立之势。公元208年为汉丞相,后封为魏公、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

解读真相

郭沫若在题为《替曹操翻案》的文章,认为:“曹操对于民族的贡献是应该作高度评价的,他应该被称为民族英雄。”翦伯赞在题为《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的文章中也说:“曹操不仅是三国豪族中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并且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少有的杰出人物。”

毛泽东也曾为曹操做过较为客观的评价。他经常劝人不要相信小说演义上对曹操形象的描写。1927年,鲁迅在《觎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读这篇文章时,在这段文字下面用粗重的红铅笔画了道重线,表明他对鲁迅的观点是赞同的。

可见,曹操确实称得上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

为什么这么说呢?

1.误读“挟天子。”

把“挟天子”解为“挟制天子”,这就使人们认为曹操有谋反之心,是对皇帝的大不敬。可是在袁绍讨曹檄文——《三国志·袁绍传》中说“放志专行,威劫省禁,卑侮王僚,败法乱纪,坐召三台,专制朝政”等。人们对曹操挟持皇帝、发号施令的不道德行为的指责中,却丝毫没有找到“挟天子”的字样。不仅如此,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中,孙权骂曹操,如“逆臣乘衅,劫夺国柄,始于董卓,终于曹操,穷凶极恶,以覆四海。”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中,刘备也说:“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但“挟天子”这几个字却从没有出现过,反而是在民间的口耳相传以及历史故事的演绎中却屡次使用,可见“挟天子”不应当将其简单地解释为“挟制”或者“挟持”之类的具有贬义的词语。在新《辞海》“挟”字义项之四:“倚仗,倚以自重。”所以,“挟天子”的意思就是借重天子的威望(或名义),并没有挟制的意思在其中。

2.历史诗词展现其奋斗不息的精神

在政治舞台上,曹操从一个小小的洛阳北部都尉,最后被晋封魏王,无疑仕途是亨通的。在军事天地里,曹操成功地指挥了官渡、柳城、当阳等至关重要的战役,并注释了《孙子》,写出了10余万言的兵书,可谓是一个颇有见地的军事家。在文学领域中,曹操精深的文学修养和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一首:“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观沧海》,真可谓雷霆万钧、气势雄浑,烘托出诗人心存宇宙、吞日吐月的博大胸怀。一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的《龟虽寿》,悲凉中不乏坚毅、不可阻挡的进取与奋斗精神,光芒闪烁,永生不灭。

此外,曹操非常重视文化,在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下令郡国兴建学校,县满500户,置校官;同时提倡文学艺术创作,奖励有才华的文士。由于曹操惜才,奖励文学,在他及儿子曹丕、曹植的周围聚集了许多著名文人,形成了一支以“建安七子”为骨干的邺下文学集团。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俊才云蒸”的建安文学时期。在曹操的推动下,建安文学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一种“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据史料记载:曹操“御军30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现尚存他写的4余首乐府诗和40多篇完整的散文。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诗多数和他的政治、军事生活密切相关。他常常用诗歌抒发征战中的感受,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和政治理想。

2.手下谋臣如林,猛将如云

曹操历来被描绘成一个以奸术治人的无德之人,但试想一下,如果曹操无德,其手下又怎能谋臣如林、猛将如云呢?一个寡恩薄义之人又怎能收天下英雄于其麾下呢?

我们再来看,诸葛亮一直被后人所津津乐道,但这样一个治世能臣却麾下无人。诸葛亮手下,充其量也就是“五虎大将”,而曹操的手下,其能独当一面的将领谋士不下数百人,众寡悬殊,由此可见。诸葛亮之后有姜维,姜维还是魏国降将,姜维麾下就更无人才了,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真是说透了这一点。

而曹操却与之不同,其后有司马懿,其后代灭蜀吞吴,统一了中国。在这一点上,诸葛亮比曹操相去甚远!

4.人们普遍的“安乐”思想导致

刘备在比较自己与曹操的不同时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而《三国演义》就是按照这一模式来塑造了曹操和刘备,而这使得世人皆谓曹操为了自己的私利做出宁可我负天下人,而不叫天下人负我的阴险及刻毒的举动;刘备则爱民如子,不计得失。这种误导使得人们在两个人物的对比过程中,偏爱之情更侧重于刘备,其实仔细想想,人们在喜欢刘备的潜意识中,更透露出一种深深的依赖、懒惰和畏惧外在世界的心理。人们渴望被呵护、渴望被保护。由此可见,人们偏爱刘备,实在是因为我们想在他那里找到“安乐窝”,不喜欢曹操,其主要根源就在于害怕他惯于实行的“责任制”。

由以上可知,说曹操是“英雄”也好、“奸雄”也罢,曹操给人的感觉只是畏和服,却很少让人憎恶,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