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
14939300000012

第12章 王莽未必是个不得了的坏人

西汉与东汉之间,隔了一个短暂的朝代。这就是历时18年的王莽政权。一般的历史著作总是将这个朝代省去,认为是西汉和东汉两个朝代的衔接过渡阶段,是汉朝的暂时中断。其实,这还是应当算作一个独立的朝代,这不仅因为王莽正式称帝建立年号,而且也是因为他掌握了实际政权、颁布实施了许多重要的政策法令。但历来人们都把王莽说成是大奸贼,以致王莽很难翻身,其实,在中国古代社会“天下乃人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既然如此,又何来乱臣贼子之说呢?

历史追踪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汉元帝王皇后的侄子,西汉末年外戚、新朝创始者。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9人封侯,5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公元8年称帝,改国号为新,实行“改制”,更名天下为“王国”,奴婢为“私属”,禁止买卖。又屡次改变币制,造成社会经济极大混乱,法令苛烦,造成社会矛盾激化,公元17年,全国爆发农民起义。公元23年,赤眉军攻进长安,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校尉公宾斩其首,悬于宛市之中,新朝灭亡。王莽在位共15年,死时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

解读真相

王莽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以前史学家对他彻底否定。我们现在研究王莽,要用公平诚恳的态度来研究。均田制是王莽提倡的,可见他注意到农民问题了。因为农民问题最重要的是土地,而他先节制田地,地主阶级见王莽所行的政策诸多不利于己,欲寻一个代表本身利益之人起而代之。于是刘秀起来了,鼓动广大百姓人心向汉,以迷惑一般人之耳目、盖因王莽代表农民利益,不得地主阶级拥护。刘秀则代表地主阶级之利益,故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王莽终于取得政权的时候,他面对的也是一个破烂不堪的王朝,摆在他面前的问题也不在少数。要说王莽还真是一个颇有头脑的人物,他看出了社会矛盾的症结是土地的剧烈兼并和高度集中,因此王莽在取得政权后,就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当做头等大事来抓,进行了一次真切的土地革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就立即下令实行王田制:“把全国的田改名叫王田、一律收归国有,不准买卖。凡是土地多的要按规定分给乡邻。”他在土地改革中,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大胆的尝试。

为了打击富商大贾的投机活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王莽下诏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筦”。“五均”就是5种人民生活必需品(丝、绵、布、帛、五谷)的价格管制。“赊贷”是由政府贷款给人民。“六筦”,即盐、铁、酒由政府专卖、货币由官府铸造、名山大泽由国家管理。王莽还屡次改变币制、改变官制和官名。

王莽的改革在本意上是好的,策略也可以说是基本正确的,但是,错误的首先就是时机不对,脱离了当时的现实。那时候的土地兼并正在剧烈进行,土地私有制已经根深蒂固,而王莽却下令全国土地一律收归国有,这与当时的历史潮流不相适应,是行不通的。事实也正是这样,王田制公布后,地主并没有交出应该交出的土地,无地少地的农民也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土地。尽管新朝重法严禁,但是土地买卖依然如故。

另外,王莽改革的步伐有些过快,没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各种改革事项不分先后,一并进行,没有重点。比如在一年时间就颁行了“王田”制、“私属”制和“六筦”制,致使官民都适应不了,再加上官员的腐败和舞弊,结果施行的效果甚微。

王莽实行的“五均六筦”政策,显示了他对封建国家控制垄断生产必要性的认识,但是,由于王莽实行此项政策的基本目的是把富商大贾的利益攫为己有,而同时又任用昔日富商大贾主持此项政策的推行,这项政策最终也就变成残民害物的政策。他的货币改革使得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加速了王莽政权的崩溃。

王莽的新朝在农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覆亡,自己也落得个千古骂名。

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了这样几句诗: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设使当日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什么是奸?什么是忠?什么是真?什么是伪?正如白居易所写,如果王莽未等篡汉便死,那谁又知结果如何呢?如果王莽能像杨坚、赵匡胤一样颇负雄才大略,开创出一个清明王朝来,历史又会是什么评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