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
14939300000037

第37章 是谁烧了阿房宫

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阿房宫建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每征服一国,就绘制该国宫室图,在秦国都城咸阳的渭水南岸仿造宫殿,称“六国宫殿”。相传当时共有宫室145种,著名的有信宫、甘泉宫、兴乐宫、长杨宫等宫殿。

但据说,在2000多年前,这样一座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极度奢华的阿房宫,却在楚霸王项羽入关时被一把火烧掉了,大火烧了整整3个月还没烧完,阿房宫方圆数百里尽是灰烬。这是楚霸王项羽移恨于物,一把火烧了以缓解对暴秦的怨恨,还是后人对楚霸王项羽误解了千年之久呢?

历史追踪

从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阿房宫规模空前、气势宏伟,《史记》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万人。《汉书》中也记载:“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挠,为宫室之丽至于此。”唐朝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若是根据《史记》记载推算:秦代一步合6尺,300步为一里,秦尺约0.23米。如此算来,阿房宫的前殿东西宽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容纳万人自然绰绰有余了。而根据《汉书》推算,规模则更大。

秦代之后人们对阿房宫的猜想一直没有停下过,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就这么一句,后人就认定是项羽烧的,再加上项羽手段的残忍,曾经坑杀了20多万的降兵,外加对秦朝的怨恨甚多,人们多少会将这样的事情推论到项羽身上。而这样的推论一传就是2000多年。

解读真相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阿房宫的修建过程,秦始皇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12年,“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郦山。”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至平原津而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於郦山”。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四月,二世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郦山。郦山事大毕,今释阿房宫弗就,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复作阿房宫”。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其后公卿希得朝见,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束击盗者毋已。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戌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毋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八月……赵高欲为乱……二世乃齐与望夷宫赵高)遣乐将吏卒千余人至望夷宫……麾其兵进。二世自杀”。

从这几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由于阿房宫工程浩大,施工人员比较紧张,中途秦始皇病逝,又把修阿房宫的人紧急调往骊山修墓,结果阿房宫这边的工程也就随之停下来。然而之后又爆发了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由于兵力不足又释放了一批服刑未满的人员,这又使得修筑阿房宫的人员减少,导致阿房宫根本就没有修完。

随着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宫遗址20万平方米的勘探面发掘,也只发现了几处红烧土遗迹。考古专家认为,这意味着阿房宫前殿遗址在秦末战乱中并未遭到大火的焚烧,表明历史上有关项羽放火焚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准确的。

而历史文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项羽是对咸阳采取了烧、杀、抢虏的政策,而没有提到烧阿房宫。《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也没有提到阿房宫的字样,所以,由此我们可以推论火烧阿房宫与项羽没有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