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
14939300000039

第39章 诸葛亮没有摆过空城计

说到空城计,大家一定会想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以“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故事。的确,《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弹琴退魏兵的“空城计”进行了精彩的描写。正因为这个故事如此精彩,才使得人们在赞赏的同时,对诸葛亮这个智慧的化身更加深信不疑,自始至终,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几乎是家喻户晓。那么历史上真的有此事吗?

历史追踪

诸葛亮(公元181年~公元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幼时父母双亡,随叔父诸葛玄避乱到荆州,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躬耕读书,研究天下大事,以待时机。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与刘备说《隆中对》,为刘备定据荆、益二州,联吴抗曹之策,成为刘备的主要助手。刘备称帝,封丞相。刘备死后,辅佐后主刘禅。政事事无巨细,咸决之,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曾多次北伐曹魏,后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军中。

当年诸葛亮为使蜀军能够安全地转移,只留些老弱残兵把守城池,但忽然有人来报:“司马懿引大军15万,往西城蜂拥而来!”时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5000名士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但诸葛亮却从容应对,吩咐人大开城门,然后披鹤氅、戴纶巾,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20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故意摆出不作防守的样子,使魏国大都督司马懿疑中生疑,弄得一头雾水,想得脑袋出烟,最后不得不将大军撤离。

解读真相

《三国志·蜀·诸葛亮传》中记载:“后主建兴)六年春,(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严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邰所破。亮拨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

读了这段记载,那么大家应该可以看出两个关键点:

1.在这次战役中,蜀魏两军交战,主帅是诸葛亮和张邰,而并非是诸葛亮和司马懿。

2.诸葛亮只是“拨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既然如此,又何来“空城计”可谈呢?

而且据《资治通鉴》卷七十一史料记载,当诸葛亮与张邰在街亭大战的时候,司马懿却在洛阳。

一个在汉中(四川),一个在洛阳,两人相距甚远,在当时交通设施不便利的情况之下,二人如何能在短时间之内相距抗衡呢?这纯属无稽之谈。可见,诸葛亮并未摆过空城计。

那么,也许很多人依然会有疑问,认为《三国演义》这样一部名著,作者为何会在写作的时候出现差错呢?其实,这个回答很简单,因为这部巨著是一部章回体小说,小说这种体裁自古以来就有虚构的成分在其中,自然诸葛亮摆空城计也在其中,更多的原因也许是为了使这个人物智慧的个性更加鲜明、更加深入人心,当然作者的意图,我们无从考证,这只能称作是一种猜测,但诸葛亮未摆过空城计却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