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
14939300000040

第40章 徐庶进曹营,一言未发是妄言

《三国演义》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部巨著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而在《三国演义》中,徐庶也称得上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一提到他,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个歇后语在广大民众中可谓妇孺皆知,久而久之,这个歇后语也就随着这个故事深入人心,使得人们坚信徐庶进曹营后,一个计谋都没有给曹操献出过,但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其实不然,而是这个歇后语将人们的思维带入了一个误区。

历史追踪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却说曹仁与李典大败博望之后回到许都,向曹操请罪,并告诉曹操,之所以战败,是因为有一个叫单福的人在帮助刘备出谋划策。这次战役以少胜多,使得曹操对单福这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身旁的人又向曹操讲述了此人的故事,曰:“此人非单福也。此人幼好学击剑;中平末年,尝为人报仇杀人,披发涂面而走,为吏所获;问其姓名不答,吏乃缚于车上,击鼓行于市,今市人识之,虽有识者不敢言,而同伴窃解救之。乃更姓名而逃,折节向学,遍访名师,尝与司马徽谈论。此人乃颍川徐庶,字元直。单福乃其托名耳。”曹操曰:“徐庶之才,比君何如?”昱曰:“十倍于昱。”曹操心想,这么好的人才居然被刘备所用,真是不应该,为了将徐庶收归到自己的麾下,他派人骗来了徐庶的母亲,然后又命人模仿其母的笔记,写信给徐庶,使其返回。徐庶览毕,泪如泉涌,便匆匆忙忙地返回了许昌。

却说徐庶专程赴许昌拜见老母,母大惊,问清楚原因后,徐母勃然大怒,拍案骂曰:“辱子飘荡江湖数年,吾以为汝学业有进,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读书,须知忠孝不能两全。岂不识曹操欺君罔上之贼?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胄,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而后老夫人自缢于梁间。

后人有《徐母赞》曰:“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守节无亏,于家有补;教子多方,处身自苦;气若丘山,义出肺腑;赞美豫州,毁触魏武;不畏鼎镬,不惧刀斧;唯恐后嗣,玷辱先祖;伏剑同流,断机堪伍;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徐庶见母已死,哭绝于地,良久方苏。曹操使人赍礼吊问,又亲往祭奠。徐庶葬母柩于许昌之南原,居丧守墓。凡曹操所赐,庶俱不受。

而这个故事,也就引发了后来的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解读真相

那么,徐庶进曹营,真的一言未发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1.徐庶的故事并未被载入正史

《三国志》共有两处提到徐庶。

这两处是: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先主在樊(城)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读了这段记载,那么大家应该可以看出两个关键点:

(1)曹操对徐庶母亲的做法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所讲述的“接过来”,而是将其母“掳过来”。

(2)曹操并没有胁迫徐母作书信诱骗徐庶弃蜀投魏。

2.徐庶做了高官

《魏略》上专门有一段写到徐庶:

(徐)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未尝为人报仇,白垩涂面,披发而走,为吏所得。问其姓名,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以羞之,击鼓以令于市,莫敢识者。而其党伍使之得脱。于是感激,弃其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做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遂与同郡石韬相亲爱。初平中,中州兵起,乃与韬南客荆州,到又与诸葛亮特相善。乃荆州内附,孔明与刘备相随去,福与韬俱来北。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才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庶后数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获存焉。

注:石韬又叫石广元,徐庶又叫徐元直。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徐庶当过中郎将和御史中丞这两个官职,这两个官职在当时都可堪称是高级官僚了。

试想,徐庶进曹营后,如果一言不发,怎么可能被委以官职呢?更何况,哪一个领导者会将一个官职白白给一个不为自己效力之人呢?由此可见,徐庶进曹营并非一言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