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
14939300000067

第67章 牧野大战的发生地点解析

据记载,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这个地方发生过一场决定王朝更替的战争——牧野之战。牧野大战是武王伐纣过程中最具规模、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战争,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在中国军事史、政治史上都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牧野大战之后,商朝灭亡,周王朝建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完整的国家形态。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率领的“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和庸、蜀、羌、髳、微、彭、濮等国部落的联合盟军伐纣,有点像今天的联合国军队对某个单一国家的战争。

而战争发生的明确地点却是在《商书·牧誓》记载的“朝至于商郊牧野”,人们因此断定这次决定王朝更替的战争是发生在“牧野”这个地方,后来的学者就因此而将这场战争命名为牧野之战,而这个地方也同这场战争一同写进史册。

然而,对于这场战争的发生地点,近年来很多学者对其产生怀疑。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牧野大战”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是发生在牧野,还是在其他地方?古往今来,学者们从来没停下过考证的脚步,而后来的学者也是众说纷纭。

历史追踪

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即位,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周武王。公元前1048年,也就是牧野之战发生的前两年,周武王曾观兵于孟津,类似于现在的战前动员等活动。

在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在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周武王亲自率领战车300乘、虎贲3000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在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这就是著名的孟津会师。

这时联军的总数达4.5万人,在今天看来,4.5万人不是很多,可是根据当时的人口总数来看的话,4.5万人已经是不小规模的人数了。

联合军队于2月26日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渡河水后,兼程北上,至百泉折而东行。27日清晨,周武王庄严誓师,历数子辛的种种暴行,在古代讲究出师有名,这种行为只是在证明周朝的联合军队是一支正义的队伍。

在《尚书》中也是有相关的记载,称之“牧誓”。28日天刚刚亮,联合军队行军到了牧野。在《诗经》也能查到相关的记载:“牧野洋洋,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这几句就交代了周武王的军队在清晨浩浩荡荡地开到牧野,并有不打败商朝不罢休的架势。

商朝的子辛听说周的军队已经到了牧野,但是因为商朝的军队在东南部,没有办法及时回调军队。无奈之下只好武装了大批的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匆忙地开到了牧野迎战。

《史记》中有关商朝出动军队的数量描写有70万人左右,也有一些文献记载是17万人。笔者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大,《史记》中有夸大的成分在里面。《诗经·大明》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说明了数量之多。

《逸周书·克殷》记载:周军首先由吕尚带着数百精兵阵前挑战,由于商朝的军队是临时组建的,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等都远远低于周的军队。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最终将商朝的阵形彻底打乱。商军纷纷倒戈,子辛见大势已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周武王迅速赶到鹿台,用“轻吕”击刺子辛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

解读真相

关于牧野之战发生地点引发的史学界争议从未停止过,关于牧野之战发生地点的说法也众说纷纭,而牧野之战发生在今天河南“新乡说”占据了学术界的主流。据《括地志》记载:“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文中记载的武丁是商朝一位著名君主,在位59年,以武功著称。《汉书·五行志》中有记载:“享国百年。”足以见证他在位时期的功绩。武丁对农牧业非常重视,常常亲自去视察养殖的情况。甲骨卜辞里有“王往省牛”的记载。

当时牧野之地也是武丁始都朝歌郊外的农畜牧业基地之一。那么据《括地志》记载:“卫州城,故老云周武王伐纣,至于商郊牧野,乃筑此城。”这说明今天的河南省卫辉市辖区属古牧野之地。《荀子·儒效》记载:“武王之诛纣也……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旦压于牧之野。”说明了今天的河南省辉县市的百泉是武王伐纣之师在战争前夜的休整宿营地。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也有记载说“自朝歌南至清水”的文字。专家认为古牧野之地与今天新乡下辖的四区八县大体相当。

从种种资料显示,牧野之战确实发生在今天河南省新乡城区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