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
14939300000068

第68章 孙武到底有没有著《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总共13篇,基本上是以权谋为经线,以战争的一般进程为纬线来谋篇布局,内容涉及战争中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布局,享有“东方兵学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经”等美誉。

它是一个智慧的宝库,这里面有着华夏民族特有的智慧,它超越了战争和有限的空间对抗形式,拓展了人类智慧的领域,其哲学意蕴早已超越了军事的范畴,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历来都受到兵家的重视,据说拿破仑战败后还曾为没有早日得到此书而后悔。宋朝以后被列入了《武经七书》之首,在唐初传入日本,近代以来又传入欧美,翻译成多种文字。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点军校将《孙子兵法》列为教学参考书,美国教授战略学、军事学课程的大学,特别是军事大学,都将《孙子兵法》列为必读教材和必修课。美国国防大学将《孙子兵法》列为主修战略学的第一课。在中国现今,《孙子兵法》被广泛地运用到政商两届,甚至人人都能背诵两句《孙子兵法》的名言,可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孙子兵法》从汉代开始一直认为是孙武所著,但在宋朝以后,陆续开始有人提出异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孙膑所作说”,那么《孙子兵法》到底是何人所做呢?是孙武还是孙膑?还是另有其人?

历史追踪

少年的孙武曾在齐国生活,而那时齐国内部矛盾重重。齐国新旧势力的斗争和孙书的军功贵族出身,这给孙武接受军事素养方面的教育创造了机会,使他有机会学习积累了广泛的军事理论知识,为他后来的兵法研究、著述兵书,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前532年夏,齐国新旧势力之间发生了一次激烈的武装斗争。此事史称齐国“四姓之乱”。之后,孙武离开了齐国,到南方新兴的吴国居住。从此孙武一生的事业就在吴国展开了。

孙武来到吴国后,一方面潜心研究兵法,著成兵书13篇;一方面结交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因父亲和兄长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两人结识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不久伍子胥与吴公子光结为好友。

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阖闾即位,他励精图治,决心使吴国摆脱长期以来受楚国欺凌的处境,成为一个与中原各国平等的强国,因此阖闾求贤若渴。因为阖闾制定了一系列体恤百姓的政策,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伍子胥深知吴王阖闾对人才的渴望,于是向吴王多次举荐孙武。吴王决定召见孙武。经过与孙武交谈和对他的考验,吴王最终决定重用孙武,任命其为上将军。孙武的军事生涯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解读真相

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北宋时期注释《孙子兵法》的名家梅尧臣。南宋的叶适也推测《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所为,其言得用于吴者,其徒夸大之说也”。在梅尧臣和叶适等人的影响下,陆续又出现了不少怀疑之说,影响较大的是“孙膑所作说”,主要是近代的一些中国和日本学者,他们认为,汉代人所说的孙武不见于先秦古书,疑点很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于《孙子兵法》的成书年代和作者也有争论,通行的看法认为,《孙子兵法》为孙武草创,但最后整理成书的是孙膑。终于在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竹简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它证实了《史记》关于《吴孙子》和《齐孙子》从汉初就各有其书的记载,澄清了历史上这一误解。

《孙子兵法》有13篇,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军队和战争的基本理论。《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自注曰:“图九卷”。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说《孙子兵法》是13篇了。所以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根据《七略》中记载有“孙子兵法三卷”,就把13篇归结3为上卷,其余69篇分别是中卷和下卷。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我们也难以推测出。最大的可能性是《孙子兵法》原本是13篇,后来又经过了汉人的附加发展成了82篇,曹操在给《孙子兵法》作注的时候又把汉人所附加的东西剔除了。当然今本的13篇也并非就是孙子原本,其文字肯定有后人改动的地方。

总之,《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末期的孙武,但同时也凝结了中国历代兵家的经验与心得,是一部兵家智慧的结晶,是一部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战争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