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
14939300000073

第73章 谁埋葬了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几乎是中国人尽皆知的清朝水师,当年这支亚洲强大的水师舰队怎会在一仗中近乎全军覆灭?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支亚洲数一数二的强大水师瞬间瓦解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日本的舰队直接打败了北洋水师,此外,还有很多人认为是“著名”的慈禧老佛爷挪用了海军的军费去修园子,致使海军“穷”到了打哑炮的局面。

历史追踪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3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师于1888年12月17日在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而后,李鸿章经清廷批准制定了军旗与国旗的质地、章色。万年国旗为羽纱质地,正黄色,用羽纱镶嵌青色五爪飞龙,龙头向上,分为大小4号,头号横长1丈5尺6寸、宽1丈6寸5分;二号横长1丈3尺9寸、宽9尺5寸;三号横长1丈1尺5寸、宽7尺6寸;四号横长9尺6寸、宽6尺3寸。军旗提督用五色长方旗,诸将用三色长方旗,上角饰以锚形。

北洋水师主要经历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在公元1894年~公元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解读真相

我们首先来看看甲午海战中中日双方参战的舰只数量,中方的参战舰只数量在12只,总吨位是32170吨,火炮总数在174台,平均速力是15.55,鱼雷为27只。再来看看日方参战的舰只数量为13只,总吨位是36169吨,火炮总数在258台,平均速力17.67,鱼雷为36只。

从中日双方的军事力量上来看相差不多,只是火炮的数量高于中方,而中方则有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无论在排水吨位上,还是舰只本身的防御力上都优于日方。那么说明在甲午海战中军事力量不是影响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因素。那么我们再看其他方面!

有一种论调说是著名的“慈禧”老佛爷挪用了海军的军费,致使海军没有进行有限的维护及训练。那么我们来看看中日双方在甲午海战之前的军费投入情况。北洋水师从公元1861年筹建到公元1888成军的27年间,清政府一共投入海军军费1亿两白银,每年合计大约在300万两,日本政府从公元1868年到公元1894年的26年间共向海军投入9亿日元,换成白银大约在6000万两,平均每年230万两,从数字上来看,日本海军的军费投入是清朝海军投入的70%左右。从以上的数字比较可以知道清朝海军是有费用可以用的。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缺少军费的论调?

那我们再来看看双方海军的归属问题,日本的海军是真正归属国家的,国家会授命一个海军方面的负责人来指挥海军,海军的军费是由海军提案、议会审议、国家拨款的一个流程。可以说是真正把每一分钱用到了海军的建设上。当然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公款招待,当然这些可以忽略不计了。

我们再来看看清朝海军的“归属”问题。清朝于公元1861年授命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从组建的开始,李鸿章便把北洋水师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进行管理,把北洋水师作为自己政治生涯中的砝码,而并非出于保护国家安全的考虑。而清朝内部又因李鸿章是汉人而不断地对他进行排挤、打压,自然地,作为李鸿章的私有财产的北洋水师也是步履维艰!所以李鸿章在申请北洋水师建设款的同时就会受到诸多的阻挠,首先要看的就是老佛爷的脸色,高兴就批,不高兴了门都没有。清政府的专制制度必然带来政治及经济上的腐败。在专制的体制下,公私不分,老佛爷就是国家。老佛爷一个人的喜怒就等于是一个国家的喜怒。

在当时而言,仕途的关键在于能否让你的领导高兴、能否让老佛爷高兴,这就成了当时仕途的真理!这种专制体制制约了通过正常努力、真才实学考取功名的人,而成就了那些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无能之士!久而久之在国家民族和军队中充斥了大量此类的人,而这些人往往占据重要的指挥岗位,导致战斗力低下、不战而逃、一战击溃的局面。试想这样的军队去参加战争哪里有不失败的理由?即使拥有数量再多的武器装备,结果还是一样的,因为装备是死的,人是活的,当人不能使用装备,它们就成了一堆的废铁!

据当年亲历战斗全程的洋员泰莱,对这支舰队是这样评论的:“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

真正的战争永远要开始于战争开始之前,失败往往是从内部开始的。所以,甲午战争的失败、北洋水师的覆灭,不是慈禧也不是李鸿章及某个个人的责任,真正让北洋水师覆灭的是清朝的专制制度!慈禧、李鸿章不过是专制制度的一个缩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