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
14939300000074

第74章 石达开在生命垂亡之际并没有写神秘信函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领导者中最富有谋略的人物。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把年轻的石达开锤炼成了一位能征善战、深受太平军将士爱戴的军事统帅。陈玉成说他“独具将才”,李秀成说他“文武备足、谋略甚深”,而太平军的敌人则最怕他也最恨他,骂他“狡悍为诸贼之冠”。但有一个疑点一直以来是学者们纷纷探讨的焦点,就是石达开在被俘之后,那封神秘信函是写给谁的?到底有没有这样一封信存在呢?

历史追踪

石达开(公元1831年~公元1863年6月26日),广西贵县人,太平天国著名的军事家、统帅,参加金田起义。任左军主将,封翼王,勇敢善战,屡败清军,威震两湖、江西。

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石达开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家。少年时代慷慨有志,勤奋读书,尤其爱读《孙子兵法》。在太平天国革命酝酿时期,他在洪秀全、冯云山的影响与动员下,加入了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前夕,他由贵县率领一支3000多人的队伍,到桂平金田村“团营”集结,与前来镇压的清军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王,石达开被封为五军(中、前、后、左、右)主将中的左军主将,同年秋,又在永安(今蒙山)晋封为翼王。这时,他年仅21岁,已成为太平天国的领袖之一和太平军的一路统帅。公元1863年春,石达开在遭受太平天国内部猜忌之后,率10余万众士兵脱离皖、赣根据地,转战浙、闽,后折入湖南,进入四川,与湘军作战失利,被迫撤入广西。之后,他重振队伍,在川南、黔北转战年余,屡战受挫。公元1863年夏,进至越厅紫打地(今四川石棉县安顺场南),为大渡河所阻,又遭清军及士兵围困,进退无路,陷于绝境。最后,他从保全部属生命的愿望出发,给清军写了一封信,幻想“舍命以全三军”,信的内容是:

“窃思求荣而事二主,忠臣不为;舍命以安三军,义士必作。”又说:“然达舍身果得安全吾军,捐躯犹稍可仰对我主。虽斧钺之交加,死亦无伤;任身首之分裂,义亦无辱。”

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石达开以他个人之死来换取清方赦免他的部属。他与清军约定后,便带着他5岁的儿子和几个重要将领主动投入敌营。但当他们一进敌营,即被背信弃义的清军所执缚,而他的几千部众也被野蛮的清军全部杀害。最后,石达开被解送到成都,于6月26日凌迟处死,临刑前他神色怡然,毫无惧色,坚强之气溢于言表,不愧为一代英豪。

解读真相

毛泽东同情石达开的悲剧,并总结了石达开之所以失败的历史教训,对石达开作出了正确的历史评价。他说,石达开毕竟是个英雄。但是他轻信敌人的话。这使他吃了大亏……一切善良的人总是容易对敌人抱有幻想,这是可悲的事。

的确,石达开的死是一种悲剧,但这封信到底是否存在呢?如今史学界众说纷纭,但最终的结果应该是这封信根本不存在。

对于这封信有3种观点,第一种是认为存在,收信人是重庆镇总兵唐友耕,第二种也是认为存在,收信人是四川总督骆秉章,第三种是认为这封信根本不存在。真可谓是众说纷纭,然而,事实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如果这封信存在,那么,以当时的条件,出行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马,石达开在生命垂亡之际想要送出这封信,外加收信人又需要调兵遣将前来支援,这需要多少时间,岂非一朝一夕就可解决?更何况,在救人如救火的时候,出兵前来救援之人不可能人人都能配备上战马,而那些没有战马的人又必须依靠步行或者小跑前行,这样的行军速度,想要救人又岂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石达开当时被困的地方是一个县,一个县与一个城市的距离,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时期来说,是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到达的,这样送信、搬来救兵加起来的时间就更长了,以石达开的睿智以及他多年调兵遣将的能力,这点小事情对他来说不在话下的,所以,明知事情已经成定局,他根本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其次,这封写给骆秉章的信中标记的日期是“太平天国癸亥十三年五月初九”,而大家都知道,太平天国自成立之后,就已经将“亥”改为“开”,而这封信中明确标记着“太平天国癸亥”这几个字,显然这是与事实不符的,作为太平天国翼王的石达开怎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最后,信的内容有问题,这封信中说:“阅历十余年,已觉备尝艰苦;统兵数百万,徒为奔走焦劳,每思遁迹山林,遂我素志,韬光泉石,卸余仔肩,无如骑虎难下,事不如心,岂知逐鹿空劳,天弗从愿,达思天命如此,人将奈何?”这段话饱含更多的是一种悲观的情愫,而这种情愫与石达开在成都公堂受审、慷慨陈词、令主审官着实理屈词穷,无言以对,而后从容就义,临刑之际,神色怡然,身受凌迟酷刑,至死默然无声,观者无不动容,叹为“奇男子”不相符,也与石达开一贯的行事作风、性格禀性不相符。所以,据此可以推断,这封在生命垂亡之际写出的信函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