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仑往事
14941300000163

第163章 筛鲞篰

海川

现代生活讲究的是快节奏,快餐简便快捷,超市购物省事省心。而在这简便的背后,是一系列简便的一次性包装和用具,如塑料购物袋、商品包装盒、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餐盒、一次性面巾纸等等。这些生活中的细微之物,在改变了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消耗着大量的资源,并污染着环境。尽管世人都关注这一现象,但生活中往往离不开这些东西。虽然国家有“限塑令”,但不少人逛商场时宁愿多花2角钱买个塑料袋盛物,很少有人每天带着个袋子到购物的时候拿出来用,这样不方便,因为生活的快节奏需要效率,需要简便。即使在三四十年前还十分讲究节俭的年代里,在生产生活中,还是需要效率,需要简便的,因陋就简的筛鲞篰就是一个例子。当时,为了水产品装运、加工等的需要,这种成本低廉、轻便简易的竹筐,成为沿海地区水产公司的一种主要用具,每年的消耗量大得惊人。

筛鲞篰是一种竹编的筐,是当时广泛使用的盛放鱼货的用具。现在,这种筛鲞篰已经被塑料压制的鱼盒、鱼筐所替代,而且还经久耐用,不像筛鲞篰用竹编成的,容易损耗。

筛鲞篰筐口圆形,上口和底圆径一样,整体呈网格式扁筒状。网格式是筛鲞篰特有的特点,与竹编箩筐等其他竹编用具相比,筛鲞篰不像竹编物件那样编织得密不透风,它的网格状洞孔大得连小孩的手掌都能穿过。筛鲞篰用料极省,编织网格状的圆筒体用的是比较薄的篾白,只有筐口的竹箍因为承重的需要,用稍粗一些的竹条捆扎而成,所以整个筛鲞篰拎起来没有多少重量。因为网格孔洞大,连小一些的鱼鲞都能筛下来,所以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筛鲞篰”。

那时,镇海县最大的水产公司就在我们穿山村,从渔船收购鱼货后,到储存保鲜或加工运输的一系列过程,都要经过水产公司。记得当年,每逢鱼汛期,水产码头渔船云集,一艘艘机帆船满载着鱼货靠上石砌的500米长的水产码头。船多的时候,长长的码头靠泊了20余艘渔船,有些渔船还只能在码头外面抛锚等待。这么多的鱼货要卸,效率是第一位的,因此这种成本低廉的筛鲞篰成了专用的卸鱼器皿,连鱼货的重量也以筛鲞篰的一担一担来计算。卸船时,只见搬运工先将叠成一串串的筛鲞篰拉上渔船,然后两三人各拿一把鱼耙跳下鱼舱,把鱼耙到筛鲞篰里。挑夫垂下扁担的一头,用挑绳上挂着的两个铁钩扎住筛鲞篰箍上的两个竹环,一起腰把一筐鱼提到甲板上,然后再去提第二筐,两筐成一担后,挑着鱼货过跳板到码头,再送到指定的地方平放。等鱼货出完再点数(后期由于鱼价升高,以担估量改为过磅计量)。这也是筛鲞篰用量最大、最能发挥作用的一道工序。有些时候,鱼货多,码头上筛鲞篰不够了,就把水产公司仓库里装干货的以及角落里散失着的统统拿来用。

鱼到水产公司后,有一部分鲜鱼是直接装运出去供应市场的。运输是用手拉车来完成的,而盛鱼货的还是筛鲞篰,一般一车四五篰,一车一车拉往柴桥、霞浦、紫石等地。筛鲞篰在运输鱼货过程中难免损坏,好在这种东西成本低廉,否则的话,运输成本一高,老百姓本来节衣缩食的,就更吃不到鱼了。

由于当时鱼鲜的保鲜还很难,水产公司加工鱼货除了黄鱼鲞、鳗鲞、螟蚨鲞(乌贼鲞)等高档鱼品销往处地外,主要还是为了鱼货的保存,采用盐渍、风干、晒干、糟醉等工艺,制作成干货、咸货,以便更长久地供应市场。在水产公司加工过程中,一篰一篰的鱼货从这个仓库抬到那个仓库,一会儿剖鱼,一会儿洗鱼,一会儿用盐腌,一会儿用烈日晒,这中间都在用筛鲞篰。有时候,晒烤老把满筐的鱼货两手用力挎在腰上,脚步匆匆在仓库里跑来跑去,筛鲞篰脆弱的竹片被腰压断,鱼货哗地垮下来,撒了一地。尽管有如此的乌龙事件,晒烤妇女手里还是离不开筛鲞篰,走到哪都拎着筛鲞篰。

在那个连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年代,什么东西都有人修,箍桶修木桶,簟匠修竹制用具,缸甏酒甑也有人走街串巷来修,但如果筛鲞篰坏了,就坏了,从来不修。在水产公司,我看到有簟匠修“篾簟”、修“番薯笠”,没有看到修筛鲞篰的。这么多的筛鲞篰损坏也不在少数,但坏了的筛鲞篰还有用,可以在晒烤场做“番薯笠”的支架,晒烤的时候用。再不济,就当作柴火送到水产公司的食堂里。

后来,我们生产队掏番薯也用这种筛鲞篰,一担担番薯从山上挑下来,都用筛鲞篰装。可能用谷箩盛番薯的话,翻山越岭,磕磕碰碰,不方便且容易损坏,还有谷箩价贵成本高。我们家也常用筛鲞篰,割草斫柴省得打捆,用筛鲞篰装好,一挑回家。

筛鲞篰,这种再普通不过的一种日常用具,现在想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以前我总认为竹筐就是竹筐,用来装东西的。没想到筛鲞篰还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与现在的一次性筷子等有异曲同工之妙。与一次性筷子等这些从国外传入的舶来品不同,筛鲞篰因陋就简,提高效率,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中摸索出来的,因此筛鲞篰是一种独特的传统用具。今谨记之,让更多人知道曾经有筛鲞篰这样一种日常用具。

(2012年1月4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