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太福
在旧时代的北仑城乡,大多数家庭的灶台上方都建有灶龛,灶龛上端放着一只小香炉。老北仑人尊称灶神为“灶跟菩萨”。在老北仑人的概念中,灶跟菩萨不食荤腥不饮酒,供物丰俭听由人。特困人家即使只供一碗清水,其亦不嫌简慢。他这么没有架子,显得平易近人,博得了老百姓的敬重。所以老北仑人对灶神是敬而无畏惧,简直把他当作慈祥的长辈,一家的保护神。
如家里有人小痛小恙,就在灶龛前点上三炷香,一面跪拜,一面祈祷灶跟菩萨发慈悲心,让病人早日康复。祷毕,取茶盅注入半盅清水,再接入刚刚燃尽的香灰少许,晃动一下,象征性地喝一口就成。过不了几天,病就真的痊愈了(这其中既有心里暗示的作用,更多的则是人体自身就有的很强的自愈能力)。家中如有些什么难处,也可如法炮制,诉之实情,祈求消灾弭祸。给小孩子“讴活灵(活灵意为灵魂)”是旧时代最常见的事。婴幼儿体质弱,易患病。从前小孩得了病,要么请土郎中扎针,或服点草头药;要么就以为是小孩受了惊,“活灵吓出了(意为灵魂出窍)”就会发烧,“活灵”呕进了就会好起来。那么就要请灶跟菩萨帮忙来讴活灵:灶龛前点香燃烛,祷告后,用毛边纸覆盖在茶盅口上,另盛半碗清水,左手轻扯病儿耳朵,对着耳朵轻声念道:“且且(安慰的语气词),某某(病儿名字)活灵走进!”连续三遍;右手伸三根指头浸入碗中,蘸水洒到毛边纸上,再醮再洒,由于水分子的引力作用和水的重力效应,使得这些水滴聚合成就像早晨荷叶中的晶莹透明的大水珠那样,在毛边纸上面颤动着,滚来滚去,这颗大水珠就象征着灵动的“活灵”。仪式结束后,就把这象征“活灵”的水倒入汤匙中,一点点、一滴滴地润进病儿口中,这样,活灵就算附体了。小孩生病来得突然,在幼儿自愈力的作用下,病情痊愈得也快,隔一两天毛病竟然全好了。
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旧时代确有许多人对灶神的灵验是深信不疑的,既然灶跟菩萨能济贫扶困,给一家带来平安福祉,老百姓总是心怀感激之情。尤其是庄户人家,平时凡有时鲜蔬果采摘,总是先供灶跟菩萨尝鲜,然后全家分享。礼节特别讲究的人家,是每逢初一、十五必祭。传说八月初三是灶神诞生日,这天的祭祀虽然简单,但新开园的芋艿是必不可少的。八月初三的芋艿正是茁壮生长期,本是舍不得开园的,只是因为这时的芋艿特别鲜美,为了让灶跟菩萨在生日那天尝个鲜,也就在所不惜了。农谚有“八月初三开芋艿门”,这“门”可是专为庆贺灶跟菩萨的生日而开的。
祭灶神最隆重的当然就数腊月廿三的祭灶节了。传说这日是灶神到天庭述职的起程日,为了让灶神在天庭总结汇报时“报喜不报忧”,好让玉皇降恩,这就需要对灶神献点格外的殷勤。一些平日疏于祭拜的人家,这一天也会表现出特别的热情。首先是做好卫生工作——掸尘,有许多家庭此前已掸尘完毕,就把灶台、几案、各式器皿都洗刷得干干净净。祭灶开始,先在大门外燃放炮仗三只,然后在灶龛前的香炉两侧摆设镴祀台一对,焚香、燃龙凤烛,灶台上供上传统糕点四盆子:红色绿色酥团合盆、香糕、芝麻方糖(农家自制的番薯饴糖与炒芝麻合成)、祭灶果(油枣)等(北仑各地上述四色有所差异)。有的还备清水一碗,以供灶跟菩萨途中解渴。供品摆齐后,阖家老少跪拜,家长向灶神祷告:请灶跟菩萨在玉皇面前尽说好话,祈求翌年给全家带来好运,等等。香熄,把灶神像揭下,再取几张锡箔一起焚化,烧锡箔只为充作灶跟菩萨一路上的盘缠川资。条件较好的人家事先买来了篾扎纸糊的五彩官轿,官轿四角挂着黄纸糊的金元宝,把揭下来的灶神像放入轿中,再携带一些锡箔到室外一起焚烧,四只“金元宝”事先取下来,等到纸轿化了灰,再把金元宝带回家中。最后,孩子们快乐地分享祭灶果!这天的祭灶就宣告结束。北仑民间亦有送年习俗,趁除夕送年之际,在灶龛上贴上新的灶神画像,然后在神像前点香燃烛,再朝灶神跪拜,这叫做“接灶”,意寓灶神又返回老厨房,履行他新一年的使命。
在贫穷落后的旧时代,人们进行祭灶活动,对遵守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会和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012年3月28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