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仑往事
14941300000192

第192章 民办教师

李品祥

如今,在北仑的山区、海岛中大约有80%的退休教师有过“民办教师”的经历。“民办教师”这个词汇恐怕在《辞海》中也找不出它的身影,它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里特定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初,文盲、半文盲在北仑农村占人口总数的98%以上,在当时约有两万人口的大榭岛,就几乎找不到一个上过初中的人。当时党和政府大张旗鼓地开展扫盲运动,因陋就简地通过办冬学、民校、速成识字班等方法,迅速地扫除青壮年文盲。每村、每乡也广泛地办起了初小、高小以吸收学龄儿童入学。1958年,大部分乡镇也办起了初级中学,省、地级中专高校的招生规模纷纷扩大。但好景不长,上世纪60年代初,全国性的粮食困难使刚刚兴起的办学热潮一下子跌入了冰点。再后来,遇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教育事业遭受重创,大中专毕业的学生成了凤毛麟角。其时,学龄儿童成倍增长,中小学师资出现了严重的不足。为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解决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各乡镇只能在本地“矮中取长”了。于是,一大批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学历的“知识分子”成为了中小学教师,称为民办教师。

当时的民办教师分两类,即1966年前的称为老民办,亦称县民办,约占20%;1966年后的称为新民办,约占80%。在北仑的山区、海岛,民办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非常高,就大榭而言,上世纪70年代,中小学民办教师共有100多人,约占教师总人数的80%。

尽管民办教师的各种待遇都不如正式教师,但他们在教育战线上勤奋工作、持之以恒、顽强拼搏,涌现出许多出类拔萃的先进个人。有教坛新秀,有高级教师,有特级教师……

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付出是当今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在当时的大榭,那些带着农村户口入校的民办教师,一般都有两三个子女,不用说上有老下有小,就是五口之家的小型家庭,生活也很拮据。就大榭而言,民办教师的最高报酬是28元基本工资另加4元海岛补贴,十多年时间一直是这个标准,生活非常艰辛。因为收入太低,少数民办教师终因生活困难无法坚持而离开了工作岗位,而大部分民办教师则利用业余时间想方设法种好自留地,养猪、养兔、养蜂,甚至放弹钓(一种捕鱼方法)补贴家用。当夕阳西下,村民们背着锄头回家的时候,作为家庭主要劳力的民办教师们则急匆匆从家里换上劳动服,背着工具出工。清晨,东方刚刚出现鱼肚白,他们就已在田地里劳作。春耕大忙季节,白天牛力紧张,民办教师们也没有时间拉牛去耕田,当养牛者喂完草把牛交给他们时已是上灯时分。借着星星和月亮,他们驾驭着耕牛来来回回翻耕着。夜色中牛不停地喘着粗气,“溜、划”的吆喝声划破寂静的夜空。凌晨时分,一身疲劳的他们带着一身泥巴才赶着牛回牛舍。

民办教师们深知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名师才能出高徒。因此“先天不足”的他们利用周三下午开展业务学习,教学研究、备课交流、互相听课。业务进修方面,四年制中师、本科函授是他们的首选。对他们来说,每一个星期天和寒暑假的宝贵时间大部分都投入进修学习中去了,他们骑着自行车,摆渡过海,两个星期去一次镇海中学进修。他们在床头放着进修的各种书籍,看累了睡一会儿,一觉醒来,拧亮台灯继续学习。四年时间,代数、几何、物理、化学、教材教法、心理学、教育学等13门课程由宁波市教育局统一出卷、监考,科科合格才准予毕业。大榭当时有80%的民办教师成为合格教师。

民办教师在业务进修和家庭劳作上虽然花去了一定的精力,但在对学生的教学工作上极端负责。上世纪80年代,乡统考、县区统考频繁进行,一个星期有四个晚上要夜里办公,他们精心备课,及时批改作业,自编复习提纲,用铁笔、蜡纸刻写练习题,放学后,为学生补习蔚然成风。周六还把学生作文等带到家里去批改。有一年,大榭中学一位民办教师所带的班级,在北仑区数学统考中,荣获第一名;榭南一民办教师所带的班级,在一年级统考中成绩遥遥领先;北渡民办教师所带的班级在毕业统考中一学生语数两科成绩总分194分(满分200分)被镇海中学直接录取;乡中心学校民办教师所带的班级更是有8名小学生直接升入了镇海中学……

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民办教师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批批地走进了大学校园,民办教师的人数也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逐步减少。大榭的民办教师从极盛时期的100多人,最后剩下32人,全部被转入公办教师。

如今民办教师这个在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已经被许多人遗忘,但他们在我国文化教育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党和政府并没有忘记他们的劳苦,在他们退休后给予了丰厚的待遇,因各种原因离开教师队伍的,也根据教龄长短从去年开始每月给予了一些补贴。而民办教师们那种艰苦奋斗、奋发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无疑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2年9月12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