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仑往事
14941300000002

第2章 医者父母心——记北仑老中医丁良翰

记者 彭玲 通讯员 陈夤莹 李蓓莉

在柴桥街道方家桥,有一位86岁的老中医,他叫丁良翰。他的名字和医术,在北仑可谓家喻户晓。

“丁良翰,地方名医呀!他治疮毒可厉害了。”“我小时候生病,都是去找丁医生的。”“丁老医术很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难不倒他的。”在采访中,记者总能听到这样的话。区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周舜辉说:“丁良翰的医术在柴桥乃至全北仑都很有口碑。他的一个徒弟还在我们医院上班呢。我们平时遇到棘手的疑难杂症还是会去请教他。”

辍学回家拜名医

1923年,丁良翰出生于春晓三山海口村的一个大家族。

家里四世同堂。作为长房长孙,家里一直对丁良翰寄予厚望,要求也特别严格。丁良翰没有让家里失望,193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澄衷初级中学,期间还因成绩优异跳了一级。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丁良翰不得不辍学回到三山海口村老家。丁良翰的父亲也因战争的爆发从上海失业回家了。

父亲的失业,使这个家境原本还算宽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拮据。为了维持生计,父亲开了一家杂货店,靠卖些小东西维持生计。丁良翰则跟着村里的一位前清举人学习古文。没多久,父亲被村里一户人家雇请去帮忙管账,管理杂货店的任务就落到了丁良翰的身上。

年轻的丁良翰对经商一点兴趣都没有,于是萌发了要出去找工作的念头。当时由于战争爆发,条件艰苦,很多人生病了没钱去医院而一直拖着。丁良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爷爷便提议他去学医。不久,外婆因肺结核去世了,丁良翰学医的念头更加坚定了。

1940年,18岁的丁良翰拜到当时鄞县中医外科名医黄国兴门下,开始了他的学医生涯。学医的第四年,丁良翰就能替老师出诊医治病人了。同年,22岁的他在老家三山海口村开了一家诊所,开始独立行医。与此同时,他还每周一次,徒步到鄞县东吴坐堂门诊。

诸多门类都通晓

在行医过程中,丁良翰发现西医的麻醉药剂、消炎药、消毒剂等的功效是中医很多药不能比的。丁良翰说:“既然当了医生,我就要让病人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好的治疗,尽量缩短病人痛苦的时间。”在行医之余,丁良翰开始自学起西医来。医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为了在治病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丁良翰付出了更多的时间。他规定自己每天早上在诊所开门前看两小时的医书,诊所的桌子上也放着医书,没有病人时他就捧着医书研读。

1952年,三山海口村成立了三山联合诊所,丁良翰成了诊所的主要医生。他为当地百姓解疮毒之苦,被穿山半岛的患者称为治疮毒“神手”。除了治疮毒,对治疗慢性骨髓炎、栓塞性脉管炎和多年不愈合的化脓性窦道、漏管等难症,丁良翰也都有着独特的临床经验。

“那时不管是外科、内科、儿科、骨科,诊所里几乎每个科室都有我的病人。”丁翰良笑着说,做医生,就是要把病人看作自己的父母、孩子,对痛苦感同身受。做乡村医生的,要掌握各种常见病的治疗方法,内科、儿科、外科、妇科……几乎所有的门类都要通晓。

时光荏苒,从1944年至今,丁良翰已经行医60余年了。“我父亲从18岁开始学医,到现在看过的病人已经超过100万人次了。我们家最多的就是医书。他跟病人在一起的时间比和我们在一起的多得多。”丁良翰的儿子丁培义说。

学医为解百姓苦

上世纪50年代有一段时间,丁良翰被下放到山里,每天到田间地头劳动。没想到,病人竟然跑到山里找他看病。“我是医生,我不能拒绝病人。”虽然每天要劳动,但只要有病人来,不管自己多累,丁良翰还是坚持给病人治病。

由于病人实在太多了,加上当时丁良翰每天要干活,经常来不及看。三山联合诊所只能派学徒上山帮忙。丁良翰又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当时只要是丁良翰坐诊,每天的病人都超过100号。工作之余,丁良翰经常到原镇海县举办的乡村医生培训班讲课,当时他带的学徒就有50多个。

随着年龄的增长,丁良翰开始有点力不从心了。1985年,丁良翰虽然从医院退休,但还是继续临诊,为病人服务。1988年,丁良翰从每天坐诊改为每星期抽出两天到当时的三山医院义务坐诊,还把所得挂号费全捐助给当时的三山小学。

丁良翰说:“我爷爷在我学医的时候就告诉我,学医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给老百姓解除痛苦。”从医60余年来,丁良翰一心用自己的医术为病人减轻痛苦。他认为,医生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应当用自己的良心给病人治病,要以治好病人为己任。他也一直以此告诫自己和后人。在他的影响下,五个子女中两个走上了行医之路。如今,他的孙子也已经行医18年了。

耄耋之年仍行医

81岁那年,丁良翰正式对外宣布不再行医。可是,还是有很多病人上门求医。丁良翰只好同意每星期抽出两天时间,每天只接待15个病人。

“每逢那两天,凌晨3点就有人到医院排队挂号了。”丁培义回忆道。就这样,三年的时间,光患疑难杂症的病人,丁良翰就医治了1500多个。柴桥后所村有位男子,得了一种怪病,平时一点症状都没有,但是一旦发作起来,整个人就是软绵绵的,连路都走不了,四处求医也不见好。在丁良翰的医治下,他终于摆脱了病痛的折磨。

如今,86岁高龄的丁良翰老先生因为视力下降,很少接待病人,平时在家就看看医书,练练书法。“虽然如此,但还是会有病人上门来求医的。前不久,大榭岛的一个病人因病手术住院了74天,到市里大医院看了两次,可是伤口就是不能‘收口’,最后来求助我父亲。我父亲用中药给他调理,前几天他的伤口已经愈合,能下地了。他打电话来说等完全康复了要登门致谢。”丁培义告诉记者,区里一些大小医院一旦遇到棘手的疑难杂症还是会上门去请丁老会诊。

“等过段时间,我的白内障手术结束,视力恢复,我准备把这些年行医的经验和心得写下来,再把这些年碰到的疑难杂症整理出来,留给后人参考。”丁良翰边说边拿出自己以前写的两本手札给记者看。

(2008年5月7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