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仑往事
14941300000020

第20章 “四千精神”丢不得——记霞浦童装业的兴盛与变迁

记者 史杨芳 通讯员 张纪奎

“四千精神”——“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是伴随着上世纪80年代初乡镇企业普遍缺少资金、技术人才和销售渠道等困难环境应运而生的。

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霞浦人正是凭着这种“四千精神”,不畏艰难险阻,冲破道道关隘,由弱到强,创造了霞浦童装十几年的辉煌。如今,霞浦童装虽然辉煌不再,但成千上万的霞浦人依旧保持着“四千精神”,在新的时期发展着自己新的事业,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着。

霞浦第一家童装厂——霞南童装厂,带动了霞浦童装十几年的兴盛

霞浦童装业的兴起起源于当时霞南村的村办企业——霞南童装厂。霞南童装厂的首任厂长、现为宁波巡天太阳能电子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的张敏元,向记者介绍了霞南童装厂的起源。

张敏元是上海人,高中毕业后随亲戚到宁波一家小作坊学技术,后来到霞浦霞西大队机械五金厂做车工。1979年,张敏元去上海出差,住在一个小旅馆里。他的上铺也住了一个霞浦人,是当时霞浦公社戴家大队的大队长戴元根。戴元根问他:“在上海什么最好赚钱?”张敏元随口说了一句:“想赚钱,南京路上遍地都是钱!”第二天一早,戴元根就果真拉着张敏元一起去逛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路上,一家商店里一双精致的童鞋吸引了张敏元。张敏元说:“要么就做童鞋吧。”戴元根买了两双回去,让村里的鞋匠照样子做,做好了新鞋子再拿到上海商场推销,没想到大受欢迎。于是第一家村办的戴家童鞋厂随之诞生了。短短3个月,童鞋厂就挣到了不少钱。张敏元也由此领悟到了儿童用品的巨大商机。

霞浦公社霞南大队原来是个穷得出了名的大队,但穷则思变。1980年底,当时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陈金新看中了张敏元精明能干、敢闯的性格以及有“上海关系”,大队党支部经过讨论,决定从霞西五金厂把张敏元请过来办个厂,给大队搞点集体经济。在戴家童鞋厂办起来后,很多童鞋厂也都开起来了。当时,张敏元已经不想再做童鞋,而是考虑着做点其他方面的儿童产品。于是他又到上海考察了半个月,带回来几件童装样式,打算开个童装厂。大队党支部经过讨论,决定上报镇海县社队企业局、工商局,并于1981年初被批准成立霞南童装厂。随后,大队借了间2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物色了6个会做裁缝的农妇,让她们抬来自家的缝纫机,办起了霞南童装厂。这是当时霞浦第一家童装厂,也是宁波市首家专业制作童装的企业。

霞南童装厂经营得很好,第一年的产值就达到9.9万元。到1984年的时候,职工发展到三四百人,童装厂的产值更是达到惊人的125万元。随着童装厂的发展壮大,厂址也搬迁好几次,先后到过霞南水龙会和太公祠堂,后来还专门建了一座三层楼做厂房。这座厂房现在已成为霞南村村委会办公楼。

那几年,张敏元带着厂里新生产的童装样品跑全国市场推销,专挑形象好、名气大的大商场,与上海第一百货、昆明百货大楼、首都天桥百货商店等全国各地的大商场和儿童用品商店建立了业务往来。而在大队党支部的组织下,霞南童装厂也多次举办看样订货会和童装展销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场主管聚集到霞南童装厂现场参观童装生产和样品展览,场面热闹非凡。当时,“霞南”牌童装在全国22个省的近50家大商场销售,在全国范围内都小有名气。

1987年,霞南童装厂的发展到了最鼎盛的时候,厂子又搬迁到霞浦邮局旁新造的四层楼厂房。当时,霞南村基本上每户人家都有人在霞南童装厂做工,厂里的职工已达到了500多人,年产70多个品种、130多个规格的春夏秋三季各色男女童装60万件,年产值也达到300多万元,占到村里工业总产值的90%左右。

靠着童装,霞南村甩掉了最穷村的帽子,一度成为富裕村。而张敏元也多次被省、市有关部门评为优秀乡镇企业家。1987年,宁海一休童装厂办厂前慕名专程到霞南童装厂参观,并向张敏元请教办厂经验。霞南童装厂一直经营到1991年。

霞浦童装“遍地开花”,形成一个专业的童装市场

眼看霞南童装厂办得红红火火,当时霞浦很多人也跟着搞起了童装,大有“遍地开花”的势头。其实在1986年以后,霞南童装厂就有些能干的人陆续跳出厂来自己办童装厂,他们后来成为霞浦童装行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如今,这些人回忆起当年办厂的情形,都不禁感叹:办童装厂很苦,就是靠着“四千精神”才一步步闯出了事业。

1986年,霞西村人张信潮在胜利村开起了“小百花”童装厂。张信潮19岁到霞西村农机修配厂,做了10多年的技工,后来到亚光灯具厂做了1年的厂长,这些经历为他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鼓励个体户办厂,张信潮便打算自己办一个童装厂。张信潮找了两个朋友合资,借了一间平房,抬来3台家用缝纫机,又从上海批发了一些布料,开始做起童装来。那时候,童装跑推销都是给人家看样品然后签合同的。第一批童装生产出来后,张信潮就独自扛着大包小包的童装样品坐火车到江西、安徽等地的大商场推销。由于童装款式新颖,质量优良,“小百花”童装很快在全国多家大商场的童装柜台占有一席之地。

1989年,随着厂子业务的不断扩大,张信潮将厂搬到了胜利村的一幢三层楼租用房,而“小百花”也改名“小红花”。1990年以后,厂子连着几年产值都超过200万元,“小红花”童装厂在当时童装遍地的霞浦也算名列前茅。后期,国营大商场开始转制,商场内的柜台纷纷承包给了个体户,这给霞浦童装老板的经营带来了较大的麻烦。张信潮说,柜台承包给个人后,自己常常很难要回账款,而由于各个柜台经营门槛不同,童装的价格竞争激烈,做商场销售越来越艰难。于是,张信潮转而改做了好几年的童装批发生意。

当时,在霞西村有一家“神童”制衣厂办得也很好,老板叫张敏龙。1986年,张敏龙和家里的兄弟姐妹一起办起了童装厂。张敏龙负责跑外勤推销产品。张敏龙说,当时跑外勤是一天一个城市地跑,白天在一个城市的大商场推销样品,晚上就坐火车连夜赶到另一个城市,坐火车的时候从来不坐卧铺,累了就躺在座位底下睡觉;为了省钱,他从不坐公交车,自己扛着大包小包的童装样品走到商场谈业务。一个月跑下30个城市,一年跑4次,非常辛苦,但能够带回厚厚一叠合同,心里也不觉得苦了。

到了1991年初,霞浦已有童装厂150多家。此时已担任霞浦镇镇长的陈金新开始思考壮大霞浦童装行业的新思路。了解到慈溪、温州等地办起了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等专业市场,陈金新就同区工商局商量着是不是可以联办一个霞浦童装市场或童装城,将全霞浦大大小小的童装老板都集中到一起摆摊位,这样霞浦众多童装厂有了一个对外的大窗口,从全国各地赶来购买童装的商客也不会东找西找,摸不着头脑了。“就是想通过搞童装市场这种形式使霞浦童装行业形成合力,形成拳头。”陈金新说。

有了思路和方案,镇政府就着手操办大量准备工作。陈金新召集霞浦镇各童装厂厂长开座谈会,跟他们解释清楚办童装市场的目的、意义、具体过程等,并向他们征求意见。镇政府、区工商局及霞西村有关人员还前往镇海骆驼及慈溪、温州等地的专业市场进行参观和学习。当年,由霞西村出土地,镇政府和区工商局联合出资金,在霞西村车站附近建造了童装市场的商铺,一排排连着共建了120多间铺子。市场商铺在1991年12月初竣工。此前,霞浦绝大部分童装老板陆续报名登记了铺位,并在市场竣工后进铺布置。

1991年12月21日,霞浦童装市场正式开业。这在当时可是轰动霞浦的一件大事。当天,市、区近百位政府机关领导应邀出席开业典礼,到场观看典礼的群众达到两万多人。各种礼仪队、高跷队等在童装市场前的街道上一路吹吹打打表演节目,看热闹的人群将街道两旁挤了个水泄不通,连童装市场附近的屋顶上也坐满了人,整个霞西可谓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陈金新说,1991年,霞浦童装产值已从1981年的10万元跃升为2000多万元,童装从业人员达到5000人左右,约占全镇企业人员的40%。童装作为当时霞浦的支柱产业兴盛了十几年,对发展霞浦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以及解决就业等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许多童装老板后来办厂的办厂,开店的开店,但“四千精神”依旧

1995年以后,由于童装行业利润比较薄,市场竞争激烈,劳动力成本增加以及当地具体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霞浦童装老板开始寻找比较效益更好的行业。有的办厂,有的开店,他们中的大部分如今经营着其他事业。“许多人虽然不做童装了,但他们的‘四千精神’并没丢,只是在新时期用到别的领域上去了。”以前也曾办过童装厂、现为新浦社区老年协会会长的张纪奎说。

在村民们口中,张信潮是个很有魄力的创业者。在许多霞浦人陆陆续续关掉童装厂的时候,“小红花”童装厂硬是坚持到了2000年。此时,看着厂里利润年年减少,张信潮也考虑到了转行。当时,他注意到贝发集团有限公司的制笔业发展很好,就想到自己是不是可以办一家以生产中性笔为主的制笔厂。但转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当时大家都劝他,童装厂已经经营了十多年,关掉很可惜,而且张信潮此时也已40多岁,再重新创业,还有足够的心力吗?但是张信潮不怕,他毅然关掉童装厂,坚定而沉着地准备着办厂事宜。

2001年,宁波市北仑昌久笔业有限公司成立了,但在一开始拓展销路方面就遇到了困难。张信潮原本打算先把笔推广到义乌从而打开内销市场,但由于笔没有品牌,当时义乌的制笔行业竞争又非常激烈,所以他们的笔很难卖出去。半年下来,仅卖出产量的十分之一不到,第一年基本亏损。出师不利让张信潮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他没有退缩,而是冷静思考其他打开销路的方法。内销不行就试试外销。张信潮找到宁波的一家外贸公司合作,由于他们做出来的笔质量好,令对方很满意,于是第二年该公司就对他扩大了外销业务,2002年昌久笔业的产值一下子达到了200多万元。

提到办厂思路,张信潮说,经营童装厂十多年,他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比如要多动脑筋,多吸收新信息,不怕艰难等。办童装厂时的辛苦锻炼了张信潮和家人能吃苦的精神,而张信潮心中又一直有一种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的坚定信念,这些都是支持他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因素。如今,昌久笔业公司在张信潮的精心管理下发展稳定,每年产值都能达到四五百万元。

在宝新公司对面的霞浦水俞村,记者找到了以前同样开过童装厂的水启良。如今由他一手创办的北仑霞浦园森木业厂已经经营8年多了,主要经营木材加工,与宁波20多家企业有合作,每年产值达到二三百万元。水启良说,原先自己和几个兄弟都各自开了童装厂,后来厂子纷纷关闭,他的两个兄弟去了宝新公司上班,当时家里人都劝他也安安分分地去企业里上班,但水启良就是想自己创业。

2002年,注意到宝新公司包装用过的废木头比较多,水启良便想着是不是可以办一家木材加工厂。水启良将废木头回收过来准备自己加工,但一开始他连厂房都没有,买了台机器放在水俞村的大路上就跟一个小工做起了活。木头厂刚刚起步的时候很艰苦,水启良硬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他会动脑筋,凭借自己办童装厂积累下来的经验,再向其他人学习技术和办厂经验,第二年就赚到了些钱,盖起了厂房,然后稳扎稳打,逐渐发展至今。

除了办厂,许多童装老板也选择了开店。村民们告诉记者,霞浦老车站一带许多旅馆的老板以前开过童装厂。“红梅”旅馆的老板张敏龙以前办的“神童”制衣厂在霞西童装厂里名列前茅。1996年,张敏龙和妻子开起了四层旅馆,一楼做快餐店,上面都是旅馆,当时生意特别好。隔壁的“新玖”旅馆老板吴良明同样是做童装出身,2003年开起了旅社。当时台塑等大型企业入驻霞浦,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旅社的生意也非常红火。

当年的霞南童装厂厂长张敏元在1989年离开霞浦后也是经历颇多。他先是在镇海服装公司做了一年多的经理,后被邀请担任宁波杉杉童装公司总经理顾问,参与创办“小杉哥”品牌童装。之后,他又在宁波美博进出口有限公司、宁波巡天太阳能电子有限公司等担任顾问、总监等职务,为年轻人创业提供帮助。

有“童装二代”在异乡闯出天地,也有一批人继续小本经营童装行业

虽然当年大部分的霞浦童装老板现在已经改行,但仍有些人在霞浦继续经营着自己的童装厂,有些人则跑到了有“中国童装名镇”之称的湖州织里镇办起新的童装厂,凭着一股子新“四千精神”,在异乡闯出一片天地。

张敏龙的儿子张德峰就是第一个到织里办童装厂的霞浦人。他的厂叫神童王子裤业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童裤的生产和批发,已创自有品牌“小号笛”,公司的效益很好。据张德峰介绍,除他以外,目前霞浦人办的童装厂在织里还有十几家,譬如霞南村的刘尊良、霞西村的高志豪、镇东村的贺海杰等等,大都经营得不错。

因为父亲办童装厂的关系,张德峰从小就帮着家里摆摊位卖童装,耳濡目染,对童装行业早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也可称得上“童装二代”了。上世纪90年代末,霞浦童装老板纷纷关闭厂子,张敏龙的童装厂也渐渐支撑不下去,年轻的张德峰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出路。当时,听闻湖州织里镇正在建设童装城,张德峰就跑到织里考察,了解到那里的产业链和创业氛围不错,政策也比较宽松,就暗自决定去织里办一个新厂。1999年,23岁的张德峰带上家里的几台机器独自踏上了创业之路。

刚到织里时,张德峰自己心里也

没底。他租了间小厂房,厂里只有8个工人,产量不大。批发生意利润比较薄,主要胜在量大,所以开始时张德峰比较焦急。好在他的童装样品设计颇有特色,很快便吸引了许多买家前来购买。张德峰自己也很努力,不怕辛苦。在织里,6月份本来是童装的销售淡季,其他人都停工不做了,张德峰却关起大门使劲做童装。结果下半年衣服销量大增,生意很是红火。

在张德峰的精心管理下,厂子的发展速度相当快,头几年的产值几乎以每年翻两番的速度增长。到2007年神童王子裤业有限公司真正上轨道,厂房已经达到4000多平方米,职工达到200多人。跟以前在霞浦经营童装时需要自己出去推销不同,在织里,都是客户上门来批发童装。现在张德峰的客户来自北京、义乌、杭州、武汉等全国各地,已形成一个较大的销售网络。张德峰的厂在织里2000多家童裤厂里可谓名列前茅。

张德峰说,自己办厂的理念深受父亲的影响,自己十几岁的时候就接触到童装,跟着父亲出去跑业务。本来自己胆子小,父亲就对他说,不要把对方当经理,不卑不亢,以平常心跟他谈业务,同时要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张德峰这种自信就一直保持到现在。

除了在外打拼童装事业的霞浦人,还有少数人仍然留在霞浦当地继续经营童装厂。记者从霞浦街道经济发展科了解到,目前整个霞浦还有40余家童装厂,主要分布于霞南村、霞西村、河东村、水俞村等,多为家庭小本经营,规模不大。在对这些童装厂的走访中,老板们纷纷表示,经营童装厂是辛苦的,事事需要亲力亲为,但是选择了做童装,就会努力做得好一些,尽量坚持下去。

(2011年5月26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