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仑往事
14941300000019

第19章 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郭巨人灯具业的前世今生

记者 陈张坤

自从20世纪20年代亚浦耳(上海亚明)生产出国人自己的第一只灯泡起,中国的照明产业到现在已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在中国灯具业的发展史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灯具业的兴盛过程中,“郭巨人”在其中书写了值得骄傲的一页。上世纪80年代初期,郭巨就崛起了数百家灯具企业,成为名噪一时的灯具城;如今,郭巨灯具城虽然辉煌不再,但成千上万的郭巨人仍活跃在灯具生产经营链中。可以这么说,哪里有灯具业,哪里就有郭巨人的身影,他们正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更大的成功。

从大华灯具厂的一度兴盛,到数百家个私灯具企业兴起,逐步形成群体创业氛围

郭巨,这个临近东海的小渔村,明代时为防倭重地,总台山烽火台就是无言的见证。如今,说到郭巨,人们自然而然会把她与灯具联系在一起。

郭巨灯具业的兴起源于当时的一家社办企业——大华灯具厂。大华灯具厂的前身是郭巨的社办企业“塑料胶木五金厂”。大华灯具厂的首任厂长、现为白峰镇商会秘书长的汪苏国,向记者介绍了大华灯具厂的起源。他告诉记者,五金厂起先是为上海的伟力灯具厂提供配件的。后来,厂里组织人员到上海参观考察,发现灯具市场的前景广阔,而且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完全可以自己生产。于是,经过厂里研究,决定在郭巨成立灯具厂。1980年1月,大华灯具厂正式挂牌成立。

大华灯具厂成立后,走过了一段值得骄傲的历程。据《郭巨简志》记载,1980年至1985年,大华灯具厂厂况蒸蒸日上,年产值从20万元一路飙升至超千万元,职工人数也增加至240余人,外协单位40多个,产品销往全国。但大华灯具厂终因种种原因,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轰然倒下了。企业倒闭时,社会上曾传闻,厂里积压的电线可绕地球一圈。

一家大厂倒闭了,却兴起了无数小厂。汪苏国告诉记者,当时厂里一些技术骨干、销售人员凭借过去的人脉关系,开始各自创业办厂了,最多的时候郭巨照明生产企业达400多家,形成了从玻璃熔铸到五金、电器等配件制造的一条龙灯具生产格局,区域品牌“郭巨灯具”迅速在全国叫响。

当地的村民告诉记者,郭巨镇自凤凰山下向西至老车站的一条老街,两旁曾是清一色的灯具店;从电影院到老粮站又是清一色的灯具店;在西门外的新一条灯具街和两条老街两旁除各式各样的灯饰店外,还加入灯具厂、配件店等。当时的郭巨,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1994年,当地政府在邮电所大路口、灯具街中心地段,建起了三门的高大牌楼,上书“郭巨灯具城”,上边插红绿彩旗,蔚为壮观。有人惊叹:三面环海、只有一条砂石公路与内地相连的郭巨镇,交通不便,但其产品能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俄罗斯、阿联酋、越南等国家,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从郭巨灯具城转战中山古镇,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发展得更成气候

红极一时的郭巨灯具城好景不长。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郭巨灯具制造业迅速衰落下去,只有当年修建的“郭巨灯具城”的牌楼立在已明显萧条的中心地区,向人们诉说着郭巨镇当年的辉煌。

郭巨灯具业“巨人”倒下之后,“灯人”们迅速调整思路,走出家乡,转战至沿海各灯具生产基地,其中尤以广东省中山市古镇为多。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发展灯饰产业的古镇,进入90年代后发展迅猛,如今更是如日中天。古镇已经先后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灯饰专业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也是世界最大的灯饰专业市场之一。据统计,目前,古镇拥有6000多家灯饰企业,2010年灯饰产值达173亿元,灯具产品占国内民用灯具市场超过60%的份额,出口到全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长7公里的灯饰一条街,共有灯饰铺位600多家,以此为依托组建的“广东国际灯饰城”为古镇赢得了“中国灯饰之都”的美誉。

已经在中山古镇创业10余年的郭巨人张伟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飞利浦、欧司朗、松下等国际知名灯具企业为享受国内优惠政策,利用国内廉价劳动力,大举进驻广东中山、东莞等地,带来了世界灯具行业的最新潮流和技术。古镇灯具产业优势迅速形成,吸引了大批北仑人前去创业。

胡智慧是南下大军中的第五个郭巨人。刚到古镇,在那边朋友的介绍下,他做起了灯具配件,生产灯头。因为这个投资小,见效快,带去的6万元钱,租厂房、找工人,很快便开始了生产。胡智慧说,那里的灯具企业多,生产零部件不愁销路。

2002年,原来在东北做经销商的郭巨人张惠芬夫妇放弃已经很稳定的生活,南下古镇,开始迎接新的挑战。张惠芬现在是中山雷蒙照明电气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自2002年成立以来,雷蒙便以照明、电气两大关联领域作为核心产业,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快速的执行效率,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其中照明事业获得“中国名优产品”、“行业十佳知名品牌”“国家质量信誉示范企业”“商业照明最受欢迎品牌”等称号,电工产品获得欧洲工业设计大奖。目前,产品线覆盖家居、商业、工程、建筑电气等应用领域,成为国内知名的灯具生产企业之一。

郭巨人蔡如德在生产大军中是“后来者”。蔡如德以前在天津等地经销灯具。2007年,他转战古镇,创办了莱克士瑞灯饰厂。办厂之初,他就确立了生产中高档灯具的目标。“近年来,灯具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有好的利润、好的效益,就必须在产品优势上下功夫。”就在企业正步入正轨的时候,碰上了国际金融危机,这让蔡如德栽了一个“大跟头”,投下的钱差点血本无归,但他挺了过来。如今,企业产品不但打开了国内市场,还远销美国、德国等国家,效益良好。“去年有60多个工人,今年还要扩大生产,员工要增加到80多个人。”蔡如德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郭巨人严仕波早年曾从事灯具销售,还在北仑开了7年的广告公司。2004年年底,看到老乡、亲戚多从事灯具行业,他又奔赴紧邻古镇的中山市小榄镇,开办了奇仕达电器厂,专业生产电子变压器、电子整流器。严仕波告诉记者,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低端灯具逐步被淘汰,而高端产品正步入胜境。为此,公司致力于开发新型环保、节能和科技型为主的光源产品,公司较早地将大功率节能灯推向国际市场,是中国第一家获得45W~105W大功率节能灯美国ETL认证的企业。

据统计,目前,在中山创业的北仑人有近万人,已注册经营上规模企业600多家,其中近70%为灯饰企业。去年年底,我区首家异地商会在中山成立,首批会员企业就达283家。商会的设立,为在中山打拼的北仑籍企业家建立了一个信息交流、互助共进的平台。

以郭巨人为主的5000多名北仑人遍布全国各地,卖了全国三成灯具

在一部分郭巨人做灯的同时,更多的郭巨人则奔赴全国各地的灯具市场,充当起职业灯具经销商。

胡智慧是最早一批从事灯具经营的郭巨人。“1986年,我就去山东济南与商场联营卖灯,是最早一个到济南卖灯的宁波人。”胡智慧刚到济南,找到了济南最大的一家商场——大观园商场。始建于1931年的济南大观园商场,自建立之日起就成为老济南商埠区的重要标志之一,誉满齐鲁大地,曾被誉为“黄河岸边的城隍庙”。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个人要把灯具放到商场里去卖谈何容易,况且商场里已有卖灯具的专柜。但胡智慧用他的恒心打动了商场经理:“我为了产品能够进入商场,不知到经理那里跑了多少次,最后经理看到我去的次数实在大多了,心里有些过意不去,才勉强答应了下来。”胡智慧说起当时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当时,他与商场合作的方式是,胡智慧组织货源,在商场设立的专柜由商场营业员进行销售,商场扣除利润的10%~15%作为柜台租金等费用。“当时,郭巨人卖灯绝大部分是采取这种经营方式,一来可以减少租柜台的费用等,降低经营风险;二来商场也不用自己组织货源,减少了麻烦。这是一个‘双赢’的模式。”胡智慧说。胡智慧介绍,当时市场的需求不大,灯具的销量很少,大部分灯具卖给济南市区的干部职工,每个月能有三五万元的营业额就算是不错的业绩。后来,经过几年的打拼,他把济南的业务交给了跟他一起的侄子打理,自己到山西的太原开辟新的市场。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与商场联营。但一两年后,自己有了一些资金和经营经验的积累,账算下来,还是租柜台合算,而且比较灵活。于是,胡智慧在太原选择了在商场租柜台的方式经营。“这带来了好的利润,但经营的压力也大了。”

1989年,看着别人都从灯具中挣到了钱的冯万永,向经营灯具厂的堂弟借了1万多元的货,也加入郭巨灯具销售大军中,开始了自己的“卖灯”历程。1990年,他在武汉市五金电料商场的灯具专柜开张营业了。当时,武汉的灯具销售还处于发展初期,经营灯具的人不多,再加上冯万永直接从郭巨的厂家进货,有的货甚至是家人、亲戚或朋友买零配件在自己家里装配的,利润自然不薄。冯万永赚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后,又看到了灯具批发市场的商机,与妹妹两人合伙在当时的武汉铜人像灯具一条街租下一间120多平方米的门面,做灯具批发生意,并开始注重品牌引进。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冯万永又把业务拓展到沈阳。从零售到批发,从几十平方米到上千平方米,从几个客户到上百个客户,冯万永在灯具销售中游刃有余。2005年,冯万永还在由全国照明灯饰行业组织与古镇联合举办的评选活动中,从10万家“卖灯”同行中脱颖而出,成为240多名“中国优秀灯饰经销商”之一。

作为新生代的郭巨灯具经销商,俞召辉选择了在“家门口”卖灯。他把店开在了宁波现代商城,主要从事工程类灯具批发和非标定制。过去,俞召辉依托厂家的优势,专业从事灯具批发生意,每年的销售额都在五六百万元左右。2007年,为了向娱乐场所和酒店方面拓展业务,俞召辉引进了LED产品,同时兼做非标定制。没想到一段时间下来,他投入主要精力发展的LED业务没有什么起色,反倒是顺带做做的非标定制灯具接连签了几个大单。宁波市区的美高梅、亚洲姚江会等几个高档娱乐场所的项目一做,他的非标定制业务直线上涨。随后的万豪大酒店和嘉和大酒店的项目,也逐渐打响了他所经营的灯辉照明在非标定制灯具领域的名号。2009年,灯辉公司与业内著名企业开元灯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全权负责开元灯饰在浙东地区的工程。现在,灯辉照明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灯具照明公司,主要承接商业空间、酒店空间、娱乐空间的照明工程。“我们已在北京、四川等地设立了办事处,而下一步,我们将更加合理地利用资源优势,将生产基地、物流渠道、战略伙伴、运营终端有机地整合起来,确立灯辉照明在全国非标灯饰领域的事业版图。”俞召辉雄心勃勃。

据统计,目前5000多名北仑人在海内外从事灯具生产经营,每年的室内灯具销售额约占全国的三成。除了遍布全国各地的灯具市场外,甚至在俄罗斯、阿联酋等国家,也能看到郭巨灯具销售商的身影。

不如把“郭巨的灯具业”理解为“郭巨人的灯具业”,郭巨人在外干得好就是为郭巨灯具业续写辉煌

当郭巨灯具人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更大成功的时候,很多人的心中也不停地在问:“在外的郭巨人能否回到家乡再写辉煌?”

汪苏国现在一直关注着郭巨灯具业的发展。他坦言,郭巨灯具业的衰落,除了政策的原因外,技术、开发能力的薄弱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他告诉记者,当时在大华灯具厂,他们的产品开发主要是依靠从外面采购样品,然后回来进行改进加工。汪苏国还记得,1986年他去广东等地考察灯具业,采购新的样品回来的事。“确实比较好,全铜的,表面处理好,但样品拿回来后,还是做不出来,特别是水晶,知道这个东西,但采购的渠道没有。”汪苏国说,在郭巨灯具城发展的同时,广东的灯具业也在快速上升。当时台湾很多老板到广东东莞、中山等地投资办企业,水晶灯等高档灯具产业已在广东发展起来,他们的加工工艺和设计水平都是上乘的。“回想起来,政策的因素有,但不完全归咎于政策,市场的优胜劣汰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汪苏国说。严仕波喜欢写写画画,曾经也想利用自己的这个特长,在灯具设计等方面做一些改进,但能想到,做不到。

可如今的境况大不一样,采购渠道高度透明,技术力量也不是问题。只要能想得到,就能够设计得出来,借助北仑和宁波制造业的优势,在技术、资金、人才上都没有太大的问题,是否可以考虑在郭巨再写灯具业的辉煌呢?

汪苏国告诉记者:“前几年,我们白峰镇的领导也提出了这个想法,把那些到外地创业的郭巨灯具人再请回来,但最后计划还是被搁浅。”销售带动市场,这是不变的真理。古镇已经形成了专业的灯饰市场,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灯饰经销商都瞄准了古镇,到那里采购。有关数据显示,每年国内灯饰照明交易额超过200亿元,古镇及周边灯饰企业超过6000家,产品在国内市场中占有量达到60%以上,年灯饰照明产业总值占全国的40%。

汪苏国介绍,灯具制作工艺虽然简单,但产业链并不短,要想形成一个产业,其需要配套协作的条件很多。胡智慧告诉记者,别看古镇一个小的灯饰厂里,只有几十个人甚至几个人,但他们背后有几个甚至几十个配件厂在为其生产零配件。汪苏国去年、前年都去过中山古镇,那里有专门供应零部件的市场,从小到大,随便哪里都可以采购到,但在宁波现在没有这么好的便利条件。“在古镇找一家超市可能比较难,但你要买灯具或是灯具配件,街上到处都是。”

俞召辉做了这么多年的灯具经销生意,接触了很多“灯具人”,有时他们也在一起谈论“回归郭巨”这件事,虽然大家都有心,但不看好。“不要说是在古镇的人,就是我在宁波,如果每年赚100万元,在北仑能赚80万元,我也是愿意回北仑来做。”俞召辉这样对记者说,“民间资本不可能运作。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光靠民间资本的运作也是不够的。”

“无论是叶落归根的想法也好,还是惦念这边的亲戚朋友,每个人都想回来。但真正为了这些要把在那边一个成功的企业搬回来不太现实。”严仕波对此也持相同的观点。“回来后,怎么运行,场地、市场、配套、传媒、物流……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而在短期内对这些问题不可能逐一解决。”

中山市天一灯饰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山宁波商会会长王贤侠说,优势块状经济是在市场竞争中自然形成的,是无数人艰苦创业和相关因素作用下的综合结果,很难单靠政府行为人为培育。在古镇,已经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分工协作高度发达,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具有大批量、低成本、专业化、高效率的优势,产品也就具有别处难以相比的竞争优势。企业和企业家寻找产业环境适宜的地方去发展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正像大批中外投资者来北仑、来宁波开发区投资办厂,郭巨人到外地甚至到国外去寻求发展,也是完全正常的,应以正面的、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

王贤侠说,不如把“郭巨的灯具业”理解为“郭巨人的灯具业”,郭巨人在外干得好,就是为郭巨灯具业续写辉煌,这样就不会过多纠结于是不是要在郭巨恢复从前灯具城辉煌的问题了。

(2011年2月17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