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彭玲
小学四年级辍学后他跟父亲种田,做行贩,靠着自学,达到并超过大学本科毕业生水平;1956年,他从柴桥小学调到镇海中学担任数学教师;1959年7月,他教授的镇海中学第一届近百名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数学成绩名列全省第二;1979年,他光荣地成为省级劳动模范和浙江省首批特级教师;2007年11月29日辞世,享年83岁。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就是从北仑芦江河畔走出来的镇海中学原副校长、数学教师胡明德。
早年在柴桥做行贩时,他的心算快而准,新中国成立初他因此而成为陈胜村小学老师
“那时候,买东西都是16两一斤的。买水产,经常要几斤几两地算,都难不倒他。我小时候经常听家里人说,这个小鬼真聪明啊。”家住柴桥街道陈胜村的胡永和回忆,由于家里生活条件不好,胡明德连高小都未读完,就跟着父亲做行贩,卖水产。那个时候,胡明德的心算天赋已经表现得很突出。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协助征粮时,能手里称量,脑里算账,谷箩放下,账也出口。经他手里的账,没有一笔算错的。”胡永和告诉记者。
1951年,土改刚结束,柴桥陈胜村办起了村完小。因为请不到老师,学校就把村里读过高小的五个人都找了来,胡明德也是其中之一。在分配课程时,大家都被五年级算术吓坏了。大家都说:“这只有胡先生能行。”
凭刻苦的自学钻研,他先后踏上柴桥小学、镇海中学讲台,省委组织部曾委托大学教授对他的自学成果进行“鉴定”
胡明德虽然接下了算术课,但是那时的他连课本中的“分数”是怎么一回事也全无头绪。他决心自学,借来一本《初中入学指南》,凭着二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不出10天,把全书的内容都掌握了。接下来,他买来初中《代数》《平面几何》。每天上完课,改完作业,别的老师都回家了,他埋头做起自己的功课。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伴随着胡明德迈出向科学文化“进军”的第一步。一百多个不眠之夜,把上下四册的初中《代数》、《几何》全部学通,做完上千道习题。
1951年9月,村完小并入乡中心小学,只有胡明德被定为正式教师。这一年他27岁。胡明德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自学数学的步伐,他开始自学高中课程。
高中数学难度明显增大,他一节一节细细啃,不漏过一道习题。同时,他开始自学《物理》。他把所有课余时间和节约下来的钱用于自学,而且把自学得到的知识应用到教学上,用酒精灯熔制玻璃球,用作显微镜的凸透镜,让学生从中看到了显微世界;自制手摇发电机、电报机、电话机,让农村孩子破天荒玩起打电话的游戏……教室轰动了,学校轰动了,也惊动了当时区文教助理。1953年秋,连高小文凭都没有的胡明德被选拔到柴桥区中心小学,担任高年级的算术和常识课程的教学。
与此同时,胡明德在完成高中的数学、物理课程和大学一部分基础学科内容后,开始向更高深的大学专业课程进军。整整四年的苦读,他终于啃完了大学本科的数学和物理的全部课程。除了教学之外,他还把自学得来的知识用到生活中:柴桥米厂发电机坏了,没人会修,他主动帮他们修复;某单位日光灯因电压低不会亮,他又手工绕出自耦变压器,灯又亮了……
1956年夏,全县小学升初中考试的2000份数学试卷中,得满分的89份,竟然有60多份是来自胡老师任教的柴桥小学两个班。胡明德的名字随之传遍镇海。同年,恰逢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胡明德作为先进典型,上县里参加会议。不久,县文教局要他到新建立的镇海中学报到。
随后,宁波地委宣传部又来通知,让他上省委组织部走一趟。于是,胡明德又匆匆赶往杭城。8月上旬的一天,他被引荐给浙江师范学院数学系主任、女教授徐瑞芸。这位曾经留学德国的徐教授,详细询问他自学的过程,并就数学上某些高深问题进行探询。这是一次对胡明德自学成绩的权威甄别,结论是:他的数学水平达到大学本科毕业要求,在计算能力方面,超过一般大学毕业生。
当天晚上,省里一位领导要他留在浙江师范学院工作,胡明德却选择回到了镇海中学。不久,《中国青年报》等报刊登了他自学成才的长篇报道。这一年,他才三十出头。
独特的教学方法,出色的教学成绩,使他成为浙江省第一批特级教师
1956年9月,胡老师走上刚刚升为完全中学的镇海中学讲台,担负第一届高中一年级的数学课。
“他的教学很生活化,学生都能听懂。”镇海中学退休教师朱道初告诉记者,胡明德自学成才,与其他科班出身的老师不同,他有一个自学自悟的过程。学习数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他都是自己碰到,自己解决的。在教学过程中,他结合自己自学时的体验,从不按照教案照本宣科。
胡明德在备课时,研究了一套套诱发学生对枯燥教学产生兴趣和热情的办法。教“复数加减法”时,他先让学生计算人们行路时风的速度和方向问题,使学生趣味盎然;学习“概率”时,又提出饶有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计算班上同学在正月出生的概率,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被调动了,学习渐入佳境;改编了热水瓶冲满100摄氏度的开水后,求温度逐渐降低的散热系数题目,继而讲解常用对数的应用……
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平面几何》的水平测量和《三角》的经纬仪,都可以删去不学。但胡明德认为,这是联系实际、提高能力的最好内容。他挤出时间,自己动手制作测量仪器,带领学生测量操场、校旁山地、江面、农村渠道等,同学们兴趣高极了。胡明德还创办了《数与形》的数学墙报,亲自撰写配合教学、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文章,出了一道道启发思考、要动一番脑筋的有趣“征解题”。墙报一贴出,学生们都抢着把问题抄走征解。
“我儿子的数学课就是胡老师教的,印象最深的就是胡老师讲课时教室特别安静,胡老师布置的作业特别少。”朱道初告诉记者,胡明德上课很精练,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他讲课时教室里是不允许有声音的。当时的学生说,就连一枚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他给学生留的作业也都是他自学时自己碰到的,很有代表性,几乎没有重复。
“1956年,我初中毕业被保送到镇中读高中,胡老师就成了我的数学老师。”镇海中学老师许克用告诉记者,那时,胡明德老师天天下班为学生释疑解惑。每天夜自习,同学们只要闻到劣质香烟的气味,就知道胡老师来了。“当时参考资料很少,题目大多数是他自己出的。由于他是自学出来的,因此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得很好,上课生动活泼,效果自然特别好。”
1959年7月,镇海中学第一届近百名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数学成绩名列全省第二,多人满分,没有一人不及格。镇海中学火了,胡明德也火了。出名后的胡老师没浮起来,反而更深地往教学里扎。
那时,胡明德一人教两班高三和一班附设师专的数学,又担任高中三年级六个班的物理,一周30多节课,加一个班的班主任,繁重的工作,他默默地顶过来。接着,他成为高三毕业班的数学“把关”教师,从别人手中接来班,在一年中进行全面复习,硬是一章一节地查漏补缺。他教的学生,继续取得好成绩。60、61、62三届,数学成绩都在省内名列前茅,62届还夺得数学平均成绩全省第一。
“胡老师的教学方法对我影响真的很大。他最大的特色就是跟学生打成一片,及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用到教学上。”许克用告诉记者,自己执教这么多年,一直以胡老师为榜样。许克用曾经教65届数学。受胡老师的影响,他几乎天天晚上工作到12点后才休息。毕业考时,全年级数学成绩都及格。殊不知,当时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高中毕业成绩,必须有个别差生不及格。为此,领导怀疑成绩有假,派组长重新秘密命题、秘密重考,但结果还是全部及格,于是又要求当时任数学教研组组长的胡明德老师将分数最低的一位改为不及格。胡明德不答应,还为此与当事人发生争执。“这件事我是在‘文革’中才知道的。当时,我问胡老师为什么这样仗义执言,他淡淡地说,他并不全是为了维护我而是为了尊重事实。他的话让我肃然起敬。”许克用说。
上世纪60年代,宁波市举行了首届数学竞赛。在胡老师的指导下,镇海中学派出的参赛学生几乎囊括了一、二、三等奖。1977年恢复高考后,宁波市数学高考复习材料编写工作首选他担当。
1979年,胡明德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同年12月,在杭州召开的浙江省第一批特级教师命名大会上,胡明德被评为“浙江省首批特级教师”。当年全省教育系统获此殊荣的不过7人。那一年,他正好55岁。
“我是1979年进的镇海中学,那时候胡老师正好教我们班的数学。胡老师的口算能力特别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蔡明伦教授告诉记者,那时班上有两个同学家里条件比较好,家长给他们从上海买了计算器。大家经常用计算器跟胡老师比3位数的乘法,结果每次都是计算器还没按完,胡老师就已经把结果给报出来了。
蔡明伦说,为了把深奥的知识通俗化,胡老师还经常去校办工厂做教学模型。“有一次我们上到异面直线旋转这一课,内容很抽象,大家都理解不了。胡老师就自己做了一个模型,一转动,曲面就出来了。学双曲线的时候,胡老师就用钢板做了个截面。”蔡明伦说,那些模型,书本上都是没有的,全是胡老师自己想出来做出来的。很多模型,镇海中学一直沿用下去了。
他与镇海中学其他老师一起,悉心培育了原籍北仑郭巨的少年大学生施展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施展与胡明德的师生故事被传为佳话。
“少年天才”施展,11岁小学毕业后越过初中,被镇海中学破格录取为高一新生;13岁时以465分镇海县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19岁时以全国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公费赴法国留学的机会;在各国留法学生集中培训结业考试时,再次以总分并列第一的成绩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四年奖学金;21岁时发表《布朗运动的数学模型》论文,破解了这道自1962年提出的国际数学难题;28岁时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数学教授。
把施展从小学毕业直接选入镇海中学培养,正是“伯乐”胡明德老师。1978年暑假,胡明德老师听郭巨的一位刘老师说,有一名叫施展的小学毕业生数学特别好,就提出能否请他来见见面。当时面试施展的是镇海中学的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何性善和胡明德老师。胡明德老师出了好多难度很高的小学数学题,都没难倒施展,最后拿出当年高考的一道数学题。11岁的施展用了近20分钟就完成了。尽管施展在数学上很有天赋,但从小学直接跳到高中,由原来的只学语数两门课到现在一下子要学六七门,他不仅要学新内容,还要补上不少初中课程,为此,胡老师特别用心栽培他,不仅布置自学任务给他,还在课后提纲挈领地为他辅导。
朱道初老师曾在施展刚到镇海中学的那个暑假给他补过语文。他回忆着对施展的印象,“他不仅聪明,还和胡老师一样特别有毅力。那是刚来的时候,班上几个调皮的男同学看到一个‘红领巾’坐在教室最前排,上课就用纸团扔向施展的脑袋。小施展照常听课,连头都不回一下。”
2004年4月,施展在回到白峰镇峙头中宅村老家时,深有感触地说:“我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哺育和老师的教诲,我最感激的是当年宁波镇海中学的胡明德老师。胡老师的学识和人品对我影响至深,每次回国我都要去看望胡老师。”
高塘村村民都亲切地喊他“老胡”
1968年“文革”期间,胡明德被列为镇海中学头号“反动学术权威”。他被“下伸”到高塘公社小学,与另几位教师一起筹建初中班。就是后来的高塘中学。
“我1970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高塘中学。胡老师一看到我就开心地说,小李你来得正是时候。我这么大年纪还在教唱歌,可只会唱《我是一个兵》,每次上课都教学生唱这个歌。现在你来了,我可以不用再兼音乐课了。”退休老师李耀官告诉记者,虽然被“下伸”到高塘中学,但是胡老师很乐观。
“那时大家都住校,条件很艰苦。胡老师的宿舍也是学校的杂物间,除了一张床和一张办公用的八仙桌外,里面堆满了杂物,一到夏天蚊子特别多。”李耀官告诉记者,胡老师每天都要办公到晚上12点,没有蚊香,就找来两只酒坛,里面装满水,然后把脚伸进酒坛里。
“胡老师一点架子都没有,村民都亲切地喊他老胡。”李耀官告诉记者,1971年“9·13”林彪事件后,中央文件有很多,学校派胡老师去村里宣讲文件。每到一个村子,胡老师都能跟村民打成一片。他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农民搞水利建设,帮农民丈量土地,划好水渠的线路,农民扛着锄头跟在后面挖就行了。村里一有什么事,村民都会来学校找胡老师。学校旁边的油石厂,温度控制不好,油石老是烧不出来,胡老师就叫上学校的物理老师一起,用一根铁棒放在炉子里导热,铁棒上再绑一根很细的铁丝,传到温度计上,计算温度。一星期后,油石厂就可以正常运作了。有家工厂要用铁索吊东西,胡老师就帮忙计算铁索要多长,能承担多少重量。
课余时间和暑假,胡明德还经常去田里帮生产队割水稻。“我那时只有25岁,胡老师近50岁了,我跟他一起割稻子,还割不过他。”李耀官说,那时水稻一垄有好几十米长,胡老师可以一直割到头,中途从不站起来休息。“我是吃不消,割一会儿就要站起来休息一下。等我第五次站起来休息的时候,他已经割完了,正坐在田头抽着烟等我。”
除了上课、干农活之外,胡明德还经常搞些小研究。根据光从窗户投射进来的影子,算出春分后,白天时间以每天1.36秒的速度变长;与当时的物理老师和化学老师。一起研发920生发剂;根据当时需要,他因陋就简办起教具厂,设计出了既能用于教学,又能应用于农活的简易水准仪……
1972年夏,胡明德回到镇海中学。后来,他又花了100多个日夜,把简易水准仪改为全胶木结构、质量和实用性大大提高的游标经纬仪,经国家教育部鉴定,确定为全国教育仪器定点产品,赢得了大批订单,为镇海中学校办工厂赢得了可观的利润。
(2009年9月11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