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仑往事
14941300000056

第56章 鲜爽佳酿供城乡——记原上阳啤酒厂

记者 陈张坤

据了解,宁波的啤酒生产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初。1971年,原宁波糖果饼干食品厂为了均衡全年生产,率先新建了第一家啤酒厂——宁波啤酒厂。到上世纪80年代初,宁海啤酒厂(后改为浙江大梁山啤酒集团公司,现为重庆啤酒集团宁波大梁山有限公司)和鄞县浙东啤酒厂(后改为浙江开开集团,现为宁波英博啤酒酿造有限公司)相继兴建专业化啤酒生产线,全市啤酒生产企业最多时有10余家。经过市场的洗礼,啤酒生产向规模化、集中化发展,目前尚剩下宁波英博啤酒酿造有限公司、重庆啤酒集团宁波大梁山有限公司,以及2009年投产的华润雪花啤酒(宁波)有限公司三家企业。

当年的那十几家啤酒生产企业中,也有北仑啤酒生产企业身影——位于现在白峰镇上阳的镇海县啤酒厂(后改为宁波市镇海啤酒厂、北仑啤酒厂、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紫扬啤酒有限公司),老一辈北仑人喜欢称其为“上阳啤酒厂”。据了解,镇海啤酒厂是目前为止,北仑、镇海两区历史上唯一的一家啤酒生产企业。时过境迁,昔日红火的啤酒生产景象已不复存在,只留那旧厂房在海边,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过去发生过的故事。

从1981年建厂到1998年关闭,镇海啤酒厂几经易名,并被舟山紫竹林啤酒厂控股过,走过了17年历程,给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日前,记者几经辗转,奔波北仑、镇海两地,走访了几位原镇海啤酒厂的老工人、老厂长,了解他们当年创业的甘苦和企业的兴衰历程。

靠借来的24.6万元启动资金,在梅山港边建起了盐化厂

镇海啤酒厂是当年的老书记、老厂长沈育群带领员工,在平地上建立起来的。这位历经战火考验的革命军人,今年八十有三,啤酒厂建成后离休,与老伴住在镇海。虽然耳朵有点背,身体也不如以前硬朗,但一得知记者来询问啤酒厂的事情,这位老人的声音立即高了几度:“要了解什么,你尽管问。”老人洪亮的声音里透着几分自豪。

据沈老介绍,镇海啤酒厂是在国营镇海盐化厂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

1969年,当时的镇海县委书记、军代表王高基到梅山棉花厂考察,看到棉花厂除了每年在棉花丰收的季节繁忙外,其余的时间都比较空闲,于是鼓励他们:“能不能想想办法搞一些其他的产品。”棉花厂经过一番考察后,发现周边地区盐厂较多,但晒盐的卤水因没有出处而白白浪费,他们决定新建一个盐业化工厂,生产氯化钾、氯化镁等无机化工产品。厂址选在了与梅山隔海相望的郭巨上阳(今白峰镇上阳)。

筹建负责人之一、梅山棉花厂副厂长沈康才当时说:“我对化工一窍不通。”曾在贵驷棉花厂工作过的他,想起沈育群以前在部队里当过防化参谋。他专程赶到贵驷棉花厂,找沈育群商量此事。

“老沈啊,我现在碰到一个难题,厂里要搞海水化工,要请你帮忙。”沈康才赶忙拿出纸笔,写下了“Cl”的字样交给沈育群认。沈育群随口而道:“这是一种化学元素,叫氯。”沈康才如获至宝,拍着沈育群的肩膀说:“对了,对了,找到内行了。”就这样,经组织上批准,沈育群从贵驷棉花厂调到郭巨,担任了盐化厂的筹建负责人。

沈育群在部队的“防化参谋”身份,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只是一个职务,并不像学校里的教授那样,我在部队里接触的所谓化学,是化学的皮毛。”但他坚信,别人能搞起来的东西,自己也能搞出来。

考察一番后,沈育群发现海水化工生产工艺并不复杂,盐厂晒盐过程中产生的老卤,采取一定的分离、提纯工艺,可以生产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钠、轻质氧化镁等多种化工产品。

于是,建立盐化厂的决定定了下来,他们从商业局借来了24.6万元启动资金,用于购买设备、兴建厂房。1971年2月,盐化厂就投产了。

为了让农民夏天能喝上啤酒,县领导指示盐化厂转产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受产品质量及外围市场的影响,盐化厂的效益不如以前,县里的领导想让盐化厂“转行”。

“当时县里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县领导在会上讲了,农民反映在‘双抢’的时候,连瓶啤酒都买不到;他还问我能不能生产啤酒。”沈育群回忆道,因为当时镇海县里没有啤酒生产企业,供销社供应的啤酒有限,农民想喝啤酒还得要“走后门”。

“你们回去商量一下。如果行的话,你们把老设备弄掉,搞啤酒。”县里的领导对沈育群说。

“我相信能搞起来。”沈育群这样回答。

沈育群嘴上虽这样说,但心里还是底气不足。特别是回到厂里后,一些工人也不敢相信:“啤酒厂就这么好搞吗?你说得倒轻巧。”

但县里领导有这样的意图,只有硬着头皮上。沈育群立马带人到宁波啤酒厂、上海华光啤酒厂等地参观考察。特别是在华光啤酒厂,他们找到了当时的一位副厂长,是小港人。听说家乡要办啤酒厂,他向沈育群表态:“我肯定支持。”他还专程赶到北仑,来到盐化厂进行实地指导。看到盐化厂里八九成新的320KV变压器、4吨的锅炉等设备以及大面积的厂房时,非常高兴,问了一句“水怎么样?”盐化厂的人回答说:“溪坑水,8000亩的集雨面积,没有农作物,没有农药。”他连说了几个“好”字,并对啤酒厂的改建提出了许多建议。

听了这位副厂长的话,沈育群及盐化厂的人受到很大的鼓舞。经过几次开会商议,他们向县里的领导汇报去了:“啤酒厂我们能搞。”1981年,县里拨给盐化厂100万元,让他们用来进行厂房改造和购买设备。啤酒厂的改建工程正式动工了。

1982年10月中旬,啤酒生产出来了

原镇海县委书记李锡均是当年镇海盐化厂的一名大学生工人。1971年,盐化厂刚建成的时候,他从浙江化工学校毕业,被分配至这里。“生产啤酒,主要原料就是大麦、啤酒花和酿造用水等。舟山二棱大麦历来是以虫害少、质量好而成为酿造青岛啤酒的上等原料。舟山离我们近在咫尺,采购十分方便。最好的啤酒花是新疆啤酒花,但这个用量不大。”李锡均回忆说,“机器设备上除了灌装机以外,没有什么高级的东西。”为了解决酿造用水,他就带人对周边的水源进行了考察,距离较近的虾广龙潭水,还有太平岙水库,这些都是较好的水源。他带着工人到太平岙水库接通水管,利用自然落差,将水引到厂里。

王根源是白峰人,从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青岛海洋研究所。1980年,他回到白峰,进入镇海盐化厂,后曾担任过镇海啤酒厂的技术科、质监科科长等。当时建厂的时候,厂里派技术骨干到南通啤酒厂去学习,他是其中之一。“在南通待了3个月,啤酒的生产工艺,我们从头到尾都要学习一遍。”王根源告诉记者,学习结束后,他们还到上海华光啤酒厂去参观过,基本掌握了啤酒的生产工艺。后来,他们这批人成了镇海啤酒厂的技术骨干。

把老的盐化厂厂房拆掉,重新建造新的厂房,购买糖化锅、蒸化锅、糊化锅、发酵罐、发酵槽、灌装设备、冷冻设备等,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改扩建,镇海啤酒厂于1982年10月中旬竣工投产。沈育群说:“当时竣工验收的时候,县里的领导还有计经委、商业局、工业局等部门的负责人都来了。”

端上啤酒,沈育群兴奋地对他们说:“上海的啤酒厂里都有专门的品酒师,我们小厂,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今天就请你们当一回品酒师。”

“啤酒的好坏判定也比较简单,酒瓶外面有亮光,这是好的。再有一个,啤酒的泡沫是判定啤酒好坏的一个指标。啤酒泡沫要多,而且小才能算是好。”沈育群介绍,当时生产出来的啤酒,化验单出来后,啤酒的酒精度是3.5%,糖度是12.5%,比当时的国家一级标准还要稍微高一点。

不过,当时啤酒刚出产的时候,他们碰到了一个“难题”:啤酒略带浑浊。厂里的领导和工人们绞尽脑汁也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无奈之下,他们将电话打到了华光啤酒厂。几天后,华光啤酒厂的技术人员来到了上阳,经过一番检查后,发现原来是设备中的几个过滤片装反了。更换过来后,生产出来的啤酒跟蒸馏水一样澄澈。这位技术人员看到如此高质量的啤酒,连声称赞说:“你们这些工人真能干,这么短的时间就生产出高质量的啤酒来了。”

从麦芽开始,一瓶啤酒的“诞生”过程可谓漫长

王根源说,酿造啤酒的原料不仅要精挑细选,酿造过程也十分复杂,即使不算前期的一系列工作,从麦芽变为啤酒,就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啤酒的酿造流程。首先大麦要被制成麦芽,麦芽拿去烘干,让麦芽的根部自然脱落,然后再放在空气中自然返潮;麦芽被粉碎,进入糖化车间进行糖化,使淀粉进行分解,而大米此时也进入糊化车间糊化,有点像把大米熬成稀饭一样;糖化完成后,要进行过滤、煮沸,然后加入啤酒花,来增加啤酒的苦味,否则啤酒喝起来就是甜的;在一定的温度下,加入酵母进行发酵,温度高低对酵母的新陈代谢具有很大影响,决定了一个品牌啤酒的独特口味,发酵还分为前发酵和后发酵,前发酵是开放式的,在不密闭的发酵槽里进行,而后发酵则是封闭式的,也就是在密闭的发酵罐里进行,整个发酵过程都要在低温下进行;发酵完成后,再经过滤、杀菌、装瓶等一系列工序,一瓶啤酒的酿制过程才算结束。“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王根源说,后来,随着生产工艺的提高,这个过程的时间大大缩短,“最短的时候,半个多月就生产出啤酒来了。”

王根源介绍,啤酒厂刚开始的时候从舟山、象山等地购入麦芽。后来,厂里为解决一些职工家属的工作问题,自己办起了麦芽加工厂,从外地进来大麦,加工成麦芽后送往啤酒厂。

当时的啤酒根本不愁销路

从镇海盐化厂建厂到改建成啤酒厂,直到退休一直在厂里工作的蒉士彬,是镇海啤酒厂兴衰的见证人之一。当时,他是镇海啤酒厂的筹建小组成员之一,后来还担任过供销副厂长。

他告诉记者,当时啤酒厂的设计生产能力是年产量1万吨,1982年投产的当年就生产啤酒500多吨,并逐年提高,到1985年达5200吨。啤酒生产出来后,供不应求。当时镇海啤酒厂生产的啤酒,40%在本地销售,60%通过水运销往福建、温州等地。“我们啤酒厂还有一个专门的码头,外地的船开到码头,将啤酒运出去。”蒉士彬说,最初啤酒的出厂价是0.32元/瓶,当时根本不愁销路。

据了解,当时宁波市范围内只有三家啤酒厂,另外两家是鄞县啤酒厂和宁波啤酒厂。“最好的时候,销售要限制的,比如说要100箱啤酒,只能给他50箱。”蒉士彬说。

李锡均也回忆道,建厂头些年,镇海啤酒厂生产的啤酒确实成为“紧俏商品”,供销社、小店里的“镇海啤酒”供不应求。“我调离啤酒厂后,还有许多人找我,想托关系搞一些啤酒。”李锡均说。

王根源说,刚开始的时候生意的确非常好。在他的印象中,厂里的三辆大跃进牌汽车,每天往外运都来不及。附近的一些小店,都是开着拖拉机到厂里来拉啤酒。

生产形势好,效益自然好,工人的福利待遇也不错。王根源说,当时厂里每个工人每月发两箱啤酒,这让现在与王根源同在一家饮用水厂上班的沈师傅煞是羡慕。沈师傅告诉记者,他曾是梅山棉花厂的工人。“棉花厂与啤酒厂隔海相望,棉花厂里有很多职工家属在啤酒厂上班,他们一发福利我们棉花厂都知道。”沈师傅说,“很多人都非常羡慕啤酒厂里的工人。”

曾在原大碶粮管所工作过的孙师傅,一次因为工作的关系,参观过啤酒厂。“那时候销路很好的,流水线上啤酒不停地灌装出来。”孙师傅说,当时他还穿着棉袄到冷库里去看过,因为啤酒生产出来时温度很高,需经冷却后,再进行灌装。来到厂里,主人“以酒代茶”招待了孙师傅一行。

孙师傅告诉记者,当时外地的啤酒,如上海华光啤酒厂生产的“小天鹅”啤酒、青岛啤酒厂生产的“青岛”啤酒,因为供应量少,在本地非常紧俏,很难买到,所以本地产的“镇海”啤酒更受到普通百姓的青睐。“镇海啤酒厂生产的‘镇海’‘仑波’‘紫扬’等不同时期各种品牌的啤酒我都喝过。”孙师傅对此仍存怀念之情。

黑啤的浓香仍留在人们记忆中

我们通常所说的啤酒,一般是指黄啤。黄啤酒花香气突出,口味纯正爽口,适合大众对啤酒的口味需求。事实上啤酒的种类较多,黑啤就是其中的一种。

据了解,黑啤一般为咖啡色或黑褐色,原麦芽汁浓度12~20度,酒精含量在3.5%以上,其酒液突出麦芽香味和麦芽焦香味,口味比较醇厚,苦中带甜。该酒主要选用焦麦芽、黑麦芽为原料,酒花的用量较少,采用长时间的浓糖化工艺而酿成。

黑啤酒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除含有一定量的低分子糖和氨基酸外,还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H、维生素G等。其氨基酸含量比其他啤酒要高3~4倍,而且发热量很高,享有“黑牛奶”的美誉。

据王根源回忆,大约1993年起,北仑(紫扬)啤酒厂把“黑啤”作为一个花色品种,少量生产。“选用黑麦芽作原料,再加一些焦糖。”王根源说,当时大概每个星期生产一桶,每桶有10来吨,一个月40吨左右。王根源介绍道,黑啤酒颜色较深、香味较浓,“虽然黑啤口感比一般的黄啤要苦一些,但作为一个新品种,当时喝的人还是蛮多的。”

到柴桥建分厂、扩大产能的计划因故落空,企业未能赶上啤酒行业规模化的潮流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北仑开发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啤酒的消费市场也逐步扩大。蒉士彬说,在他担任供销副厂长的时候,“根本不需要跑供销”。

但随后,啤酒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许多竞争者投资啤酒生产,啤酒供应量在短短数年间翻了数倍。“周边地区的产能不断上来,从1万吨到8万吨,规模不断扩大。”蒉士彬说,企业规模上去了,成本就会降下来,但镇海啤酒厂的规模一直停留在年产量四五千吨的水平上,所以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经济效益受到影响。“销售逐步下降,销售人员也要跑出去了。”蒉士彬回忆说。

要想赢得市场上的竞争,扩大产能是一条绝好路径。虽然啤酒厂领导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受资金等因素的影响,一直未能实现。

1985年的时候,啤酒厂经过调查研究,决定扩大产能,在柴桥建立分厂。“柴桥那边的土地、水源基本找到了,准备扩大到年产量1.5万吨的产能,但需要150万元的资金。”蒉士彬回忆当时的情况,仍感到非常惋惜。他说,当时项目统一由省里安排,扩产计划报到省里,资金省里出三分之一、区里出三分之一、企业自筹三分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后来省里的资金被丽水一家企业拿去了,扩产项目落空了,厂里还白白浪费了数万元的勘察费用”。

舟山紫竹林啤酒控股入主,成立紫扬啤酒厂,最高做到9400吨的年产量

扩产计划未能实现,竞争却日趋激烈,宁波本地啤酒的产量逐年上升,外地啤酒也开始打入宁波市场。“一瓶啤酒,市场上的售价在五角钱左右,但一些大啤酒厂生产的啤酒只需要四角多,但我们产能上不去,固定成本消化不了,根本没有什么利润,北仑啤酒厂的经营日益惨淡。”蒉士彬说。

1994年,发展势头较好的舟山紫竹林啤酒厂也急于扩大产能。他们经过考察后,找到了北仑啤酒厂,意想入股经营。“他们一方面看中了北仑这边的优惠政策,一方面看中了这里的销售市场。”蒉士彬说,紫竹林啤酒厂与当时的主管部门工业局协商后,以“技术+资金”的方式入股北仑啤酒厂,拥有主要股份。从舟山过来的5人经营班子,利用现有生产设备、依靠现有的职工,并将工厂更名为“紫扬啤酒厂”,组织生产“紫扬牌”啤酒。

紫竹林的加入,似乎为北仑啤酒厂重新焕发生机带来了新的希望。“开始几年,厂里除去工人工资,交了税款,还有一些微利。”蒉士彬说。据朱孝康介绍,1995年,紫扬啤酒厂的产量创了新高,年产9400吨,产品质量也有提高。朱孝康从一名机修工开始做起,到最后担任副厂长,一直在镇海(北仑)啤酒厂工作。他介绍,镇海啤酒厂十余年的历程中,经历了风风雨雨,生产过“镇海”“北仑”“仑波”“紫扬”“168”等多个品牌的啤酒,确实也辉煌过。

据时任区工业局局长的顾文良介绍,新的紫扬啤酒厂成立后,曾提出过1.5万吨/年技改项目,想添置和更新设备,得到区工业局的批准和支持。但因资金不足未能实施,最终未能改变技术设备落后的状况,未能达到经济规模、建立竞争优势。1998年,当地对啤酒生产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取消,紫竹林啤酒撤出了在上阳的经营。同年6月,镇海(北仑)啤酒厂走完了17年的风雨历程,因资不抵债宣布破产,给那些见证过镇海啤酒厂辉煌历史的工人们留下了惋惜和遗憾。曾经畅销的北仑产啤酒就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本文摄影或翻拍:陈张坤)

(2011年8月11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