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仑往事
14941300000089

第89章 张网渔民

黄海

郭巨海鲜已成为宁波餐饮业的一大招牌。

其实郭巨本地人并不把海鲜叫作海鲜,而叫张网货。张网货就是用网捕捞来的鱼虾蟹。下厨之前,这些鱼虾蟹一律都是活蹦乱跳的。正宗张网货,可以弃味精不用,单用水煮开,便味道鲜美。套用苏东坡的话说:“日剥虾蟹三百枚,不辞长做郭巨人。”

关于郭巨海鲜驰誉宁波城,有一种未经考证的说法。说从前有个渔夫,在海里捕了鱼拿到城里贩卖,城里人买回家一煮,呀,味道特别鲜美,纷纷抢购。渔夫遂在城里开了个专做海鲜的小酒家。甫开业,食客便纷至沓来,真是“财源茂盛达三江,生意兴隆通四海”呀。聪明人见状,也效其招牌,开起了类似酒家。这个招牌便是郭巨海鲜。时至今日,郭巨海鲜在宁波城早已遍地开花,而真伪莫辨了。

说到郭巨海鲜,不得不说一下郭巨。800年前,宋室南渡,郭巨始名。最初,郭巨只是个驿站,供来往官兵休憩换乘,名郭巨驿。至明太祖,朱元璋派信国公汤和筑郭巨城,穿山半岛最东端的陆地尽名郭巨。从地图上看,郭巨也是中国华东大陆的最东端,依山傍海,土产番薯,特产海鲜。郭巨大番薯与郭巨活海鲜,同样盛极一时,各甲一方。

郭巨沿海是一片连绵十几公里的狭长海岸线,几个自然村错落其间,依次是双岙、盛岙、洋涨岙、司城岙,均依山傍海,风景豪迈。村落里世代聚居的大都是以张网为生的渔人,他们驰骋于洋涨到双岙间的山林里,纵横在桃花洋至门口洋的海域上。驶一叶扁舟,挟一面渔网,呼啸而去,成为一群驾涛赶浪的张网渔民。

何谓张网?就是在大海中立下几根木桩,当中拉起渔网,等潮水来了,潮流会把外洋的鱼群赶到内洋,越过渔网时被网卡住的那些鱼虾,就成为了张网货。

因此,张网要候潮水。张网渔民们要赶在潮水涨平时把网收起。只要潮水一来,他们就必须如同行军打仗的士兵,抛开生死不顾一切地冲锋陷阵。潮水不仅是轰轰的战鼓,更是他们衣食的源头。

张网渔民们的生涯,也实在和潮汛一样,当中有风高浪急,有险滩恶礁,总是一波三折,险象环生。唐人诗句里说:“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衫口中食。”又说:“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卖炭和编织的活虽苦,但想来还不至于有生命之忧。而张网渔民们,则是把身家性命包成个包,全扔在了小舟上,但凭大海做主,来赌自己的生死。有时一个浪头,就能掀翻一只舟楫,吞没一条好汉。但为了乞口饭食,数百年来,张网渔民们仍前赴后继地拼命着。

一顶网(即一张渔网)有几百斤重,再加上网内鱼虾,总重量有数百斤。因此张网渔民个个肌肉结实,气力遒劲。如此两臂膀没拔山蹈海的力气,又怎么拉得动东海龙宫里的大群虾兵蟹将?把网内货色倒下船舱后,还得把这些货色分类。因为品种很多,除了常见的鱼虾蟹,还有虾、狗鳗、虾蒲蛋、玉鳎等等,一只只都活蹦乱跳。这些工作就由同在船上的渔民们的妻子来完成了。

张网渔民间流传这样一则故事,说有个张网渔民出海,一连几天都没有斩获,第三天出海,拉起渔网一瞧,网内没其他,只有一个骷髅头,这个渔民自然惊骇异常,当即做了番口头祭拜,把头颅收好驾船返回。上岸后找块干净地方,点香烛、烧纸钱,恭恭敬敬地让那亡魂入土为安,不再任其在茫茫大海间漂流。说也奇怪,打那以后,这张网渔民每逢出海,必满载而归。众人都赞叹说是行善积德所致的福报。

除了信奉行善积德,渔民们还信奉东海龙王。因为他们赖以为生的虾兵蟹将们说到底都是龙王的子子孙孙,怕捕捞多了,引龙王发怒,因此每逢大事,必祭拜龙王,求龙王保佑鱼虾满舱,船行太平。这其中又有个传说,一个张网渔民出海打鱼,拉网上来时感觉非常沉,沉到快把船也倾翻了,好容易拉上来,一瞧,那家伙,居然是只大海龟,比那八仙桌面还大上一倍。渔民甚是喜悦,却见那海龟眼里噙泪,神色里分明有哀求之意。渔民于心不忍,再瞧它背上甲纹,该有数百年的寿龄了,说不定是只通灵之物,捉去卖钱不大合适,想了想,就把它放了。第二天出海,他连收几网,每一网都鱼虾满满,渔民非常高兴,忽见不远处有只大海龟缓缓浮上水面朝他抬首凝望。渔民这才明白,原来是昨日那只海龟来报恩了,把鱼虾通通赶进了他网里。

时至今日,昔年叱咤风云的张网渔民们已逐渐老去,力能搬凳,却已不能扛鼎。渔民们的后代或外出求学,或外出工作,难以继承父辈祖业。这也是好事,毕竟单枪匹马出海捕鱼的生涯是艰辛的,其中充满苦难与死亡,泪水与离别。几百年张网历史上,千万里苍茫大海间,不知埋葬过多少生猛的好汉。

数年后,当张网货成为绝响,一个驾涛赶海的时代也就该结束了。

(2008年2月25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