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发山,男,1966年月日出生,河南省巩义市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巩义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巩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相继在《小说界》《北京文学》等100多家省市纯文学刊物发表小小说600余篇,有150多篇被《小说选刊》《读者》《特别关注》《青年文摘》《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刊物转载,有90余篇被收入《中国微型小说精选》《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中国当代小小说排行榜》等多种选本,其中《手机》、《心锁》分别荣获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微型小说评选一等奖,《两把宝刀》获第七届全国微型小说评选二等奖,《康乡长的忙》获中国廉政小小说大奖赛二等奖,《唐三彩》获广西反腐倡廉小小说大奖赛一等奖,多次获郑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有数篇改编成电视短剧被搬上荧屏。著有小小说集6部。《不灭的灯》系《青少年素质读本·中国小小说50强》系列丛书之一,获2009年冰心儿童图书奖。
侯发山微型小说艺术特点比较显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不露声色的叙述,作品的思想和倾向达到了恩格斯所说的“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地把它指点出来”。
侯发山《澡堂奇遇》,可读性很强。作者善于抓住“奇遇”大做文章。背上有胎记的老汉为什么两天时间洗了四次澡?为什么每次陪他洗澡的人不一样?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层层铺垫,层层渲染,层层推进,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最后,水到渠成,才揭开谜底:原来,是送温暖做好事的人,陪老汉来洗澡!
时下,送温暖做好事的新闻,不仅在春节期间频频见诸报刊电台,而且平时也经常看到。因此,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聪明的侯发山,却从中发现了小说的素材。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小说中不露声色的叙述。作者把他对送温暖做好事的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我们从小说中,丝毫看不出作者对此或褒或贬的观点。这种艺术手法,是十分高明的。比起有些作者,借人物之口点题,或直接发议论,不知要强多少倍!
“作家创作的材料来源主要有两种: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综观侯发山的小小说创作,他很可能靠的是后一种。这不是一种否定,而是在看惯了众多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复制而来的平庸之作后的一种狂喜。”(雪弟著《互为观照的镜像》第73页)
我十分赞同雪弟对侯发山小说的评论。
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孙悟空这个神话英雄人物,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色彩。孙悟空斩妖诛怪,为民除害的正义行动,以及上天入地,呼风唤雨的神通广大,符合当时人民群众的愿望,寄托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能力的理想。
正因为如此,几百年来,孙悟空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可爱的神话英雄形象,人们崇拜齐天大圣,把他当作神仙和偶像供奉起来。
具有讽剌意味的是,当二婶和菊红及众乡亲去庙里拜齐天大圣石膏像时,一只真猴居然端坐石膏像前面,并将供品全部据为己有。更为严重的是,这只真猴几次在她们面前摆弄生殖器,嘲笑侮辱她们。所有这些,都是朝拜者所不能容忍的。她们认为,真猴子不仅亵渎了她们,更是亵渎了神灵齐天大圣。
其实,《西游记》里孙悟空原本就是一只猴子。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也是一只猴子。都是猴子,人们的态度为何大相径庭?原因在于人们的心态不同罢了。
心情虽然遭到破坏,信念却不能放弃。故小说最后写十五那天,二婶不顾菊的阻挠,又做了些供品和几位烧香的上山了。
对于普通百姓尤其是农村妇女而言,偶像的作用,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慰籍。尽管她们祈祷的东西,未必都能如愿以偿,但她们仍然义无反顾地祭拜她们心目中的神仙,企望神仙大发慈悲,给她们及家人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一个单位的一把手既贪财又贪色。小说如果仅仅这样写的话,未免落入俗套。《有个女人找你》在同类题材中,另辟蹊径,在结构上花样翻新,别出心裁,刺激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在返城途中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有个女人找你。你一下子紧张起来,脑海中立马像过电影一般,一一闪现与妻子、二奶、有求于自己的女人,名女记、小秘等众多女人发生的关系。最后,你终于见到那个女人——原来,是自己的母亲!
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想念子女就像流水一样,一直在流;而子女想念父母就像风吹树叶,风吹一下,就动一下,风不吹,就不动。
可是,儿子并不顾母亲这份真情,而是对母亲的突然到来大加斥责。因为母亲的到来,打断了你的黄梁美梦。
如此看来,你既是一个贪官,也是一个连自己生身父母都不孝敬的人。这样的人,会勤政为民,效忠国家吗?
贪官的婚姻稳定性差,表现为多离婚,多婚外情,这既有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一方面贪官在政治上蜕化变质,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其婚姻道德观念也随着地位的升迁、财富的增加而快速沦丧。另一方面,行贿者为达到拉贪官“下水”目的,各种腐蚀伎俩无所不用其极。
你虽然暂时“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但看似稳定的婚姻背后,实际上已经孕育着爆发婚姻危机的必然性。纸终究包不住火,你干得那些坏事,瞒得了一时,却不能瞒一世。
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总有一天,有个人会找你,不过,不是女人,而是检察官。
二、关注农民尤其是农民中的弱势人群,迷漫着浓浓地悲悯情怀和忧患意识。天真无邪美丽纯洁的农村姑娘山杏,终于经受不住贫穷的煎熬,一头扎进牛局长的怀抱。虽然家里盖了新房,哥哥娶了媳妇,娘的病治好了。但是,她的灵魂没有了,人格丢掉了。表面上过着豪华生活,实际上苟且偷生,如行尸走肉。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老子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这个“利”害死了不少人。如今,它又害了山杏。为了蝇头小利,她不惜出卖自己的青春,卖身求荣,充当牛局长的二奶,不仅葬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也葬送了哥哥与母亲一生的清白。山杏向往美好的生活没有错。错就错在她自己不努力,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虽然获得了物质享受,却失去了人的尊严,失去了道德与良知,失去了灵魂。我们对杏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山杏的堕落,除自身原因外,与牛局长引诱有很大关系。身为领导干部,牛局长借包扶贫,而包二奶,道德败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样的领导干部,在现实生活中为数不少,已经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值得人们警惕。《有人要跳楼》中,王县长开着奥迪车刚从“西施歌舞厅”出来,就遭遇了堵车。原来,是一个农民工为了讨要工钱,爬到了一栋楼房顶上,扬言拿不到工钱,他就跳楼。县长表态给工钱,跳楼者才下来。谁知,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县长正要离开,又一个人跑上了楼顶。此人是第一个跳楼者的老板,他之所以拖欠工资,乃因为县长拖欠工程款。这篇小说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达到了一定高度。进城农民工,为城市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县之长,不是想方设法为进城农民工排忧解难,却过着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在对比中,一方面刻画了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又引起人们对快速发展的社会价值观念嬗变和弱势群体遭遇的深切关注。小说结尾画龙点睛,使小说的批判锋芒更加凸现,取得了很好地艺术效果。《姑娘十八一朵花》中的小芳,每天傍晚都被一辆警车接到歌舞厅当三陪小姐。待小芳勾引了嫖客后,立即被警车带走。不一会儿,小芳便满面春风的从派出所里走出来,脸上非但没有沮丧或者痛苦,反而洋溢着快活,嘴里哼着“今个儿真高兴”,手上拿着装有钞票的信封。“小芳,下个月继续努力,我的指标完成,还少不了你的奖金……”临走,每天接送她的警察说道。十八岁的姑娘为何凋谢枯萎?卖淫嫖娼现象为何屡禁不止?看罢小说,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牛二》中的牛二,见村长欲强暴桂花,便奋不顾身上前与之搏斗,结果二人摔下山沟死亡。派出所长不听桂花所言,硬把强奸罪名安到牛二头上。最后,凶手成了英雄,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而真正的英雄却背黑锅,遭人指责。小说留给我们太多的思索。
需要指出的是,侯发山在对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进行艺术表达时,没有过多地做变形或夸张、隐喻性处理,叙述显得平和、平易、平实,既不张扬,也不虚无和伤感。珍视当代农村这块广阔的生活领域,关注随时代发展现代人所具有的多样化的乡土情结、乡土意识、乡村情感,不断拓展和深化农村小说的表现内涵和层面,进一步拓展农村小说的精神向度,这是时代的命题。侯发山乡土小说,为读者提供了一些新鲜有益的东西,值得关注。
三、语言粘满泥土,原汁原味,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田里的麦子,在不知不觉中由青色变成枯黄,风儿带着微微的暖意吹着,不时送来布谷鸟的叫声。沉甸甸的麦穗互相摇头致意,微风吹过,麦浪像湖水似的在荡漾,发出一种刺鼻的麦清香……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麦收季节》)
“山上的树木密密匝匝,郁郁葱葱。盘根错节的古榕,虬干曲枝的柏树,吐蕾展瓣的山杏,铺青叠翠的灌木……阵风吹过,绿浪翻滚,林涛作响。”(《护林员老杨》)
玉米棒子堆在院子里,散发出甜丝丝的气息。根旺靠墙蹲着,有滋有味地吧嗒着旱烟。娘和香草坐在玉米堆前撕扯着玉米皮儿,一边说着麦大米小的闲话。五岁的儿子“噢噢”叫着在玉米堆里翻跟头……小院里洋溢着农家乐的温馨气息。(《乡里故事》)
“彩霞走到院门口迈不动脚步了。娘一边”咕咕咕“地叫着,一边敲着手里的饲料盆,正在院子各个角落散步的公鸡母鸡们扑棱着翅膀连走带飞一下子把娘给包围住了,不等娘把饲料盆放下,就争先恐后削尖脑袋去盆里抢食儿。彩霞迟疑地叫了一声”娘“娘吓了一跳,等看清楚来人是闺女彩霞,忙放下手里的饲料盆,两手在裤子上搓了几下,喜着脸迎上前去,说回来了?大强咋没来?小飞也没带来?”(《回娘家》)
“两只天鹅异常可爱,玉羽,金蹼,红喙,长长的头颈,丰满的身体,像披着白衣的仙女。老人十分激动,他小心翼翼地把手里的小鱼抛给天鹅。两只天鹅惊叫着一先一后飞了起来,看到老人并无恶意,又舒缓地落了下来。其中一只飞快地叼起小鱼,送给了另一只天鹅……。老人也因有了天鹅变得开心起来,没事儿的时候,就对着围绕在身边的天鹅说话,好像它们是自己的儿孙。老人出门,它们就并排近靠着老人,昂首前进,不时呼叫着,用洁白的颈项亲昵地摩挲着老人的身体。老人钓鱼的时候,它们就在水里自在地游戈,嬉戏着,聒噪着,构成一片热闹的喧声。晚上,它们就栖息在老人门口的草垛里。”(《老然与天鹅》)
(载《幽默讽刺·精短小说》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