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中国作协会员,小小说作家网特约评论家,以下简称陈):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比生活更典型更集中更普遍更有意义。结合具体作品,谈一下你是如何处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关系的?
侯发山(以下简称侯):这个话题有意思,不少朋友都向我问起过。你可能看到过我的《一双皮鞋》,在《文学港》、《古今故事报》等刊物发表并转载,大意是说一个捡破烂的老汉,冒着酷暑捡破烂,为的是给儿子攒够买一双的钱,结果他在垃圾桶里捡到一双被人扔掉的皮鞋,一辈子没穿过皮鞋的老人很高兴,忙穿到自己脚上,而这双皮鞋正是儿子扔掉的!萌动产生写这篇东西的原因,源于朋友讲来的一件真实的事情,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县文化馆一个老作者生活艰难,但对艺术很执着,一次和朋友结伴上街,走到路上看到一双别人扔掉的皮鞋,大喜过望,不好意思地对朋友说:“比我脚上的还好一些。”于是,忙脱掉自己脚上的鞋,穿上了那双皮鞋。其实这件事情,朋友已在不同的场合讲过多次,一直没引起我写作的冲动。后来,“啃老一族”的出现,让我砰然心动,然后就有了这篇文章。还有《神磨》这一篇,最初也是朋友给我讲的,说他们村好多年前一盘石磨,是本村一个在外地当官的弄回来的,非常神奇,就是不需要石匠锻,用过一段时间拿水一泼如同新磨。如果按照生活中的真实来写,没什么意思,我就反其道行之,写这个当官的把石磨弄回家,却失去了原有的神奇,最后只得把石磨“完璧归赵”,其实,是老家的乡亲在安装石磨时,故意把石磨装反的。这样一来就赋予了新意,比较积极,比较向上,对当权者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陈:你在《把写作当作一种爱好》一文中写道:“我以为,小小说应该有故事,新鲜的,曲折的,奇险的,荒涎的,能引起读者共鸣的,能启迪读者思考的,能给读者新鲜体验的……总之,得有个好故事,有了好故事,还得把它讲好,用独特的人物形象来作故事的主体,用生动的细节来做故事的点缀,用精致的结构让故事更加动人,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一句话,把故事好好地讲出来,就是好的小小说。”不过,当下有不少人混淆故事与微型小说的区别。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侯:这种现象不足为怪。现在从事微型小说创作的作者成千上万,难免出现鱼目混杂,泥沙俱下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报刊也把故事、小品、杂文等当做来发表,这就更加误导了一部分作者和读者。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愿打;有人愿挨,随他们的便吧。小说和故事是不一样的,故事比小说简单,小说比故事丰富。读小说和读故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读小说能让人产生一种美感,一种酣畅淋漓的体验,一种意犹未尽的享受,等等。而故事就是故事,读了就了,没有读小说所产生的效果。
陈: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娱乐作用三者有机统一,是文学审美作用的三个具体方面。你的小说是如何做到三个作用的有机统一的?
侯:呵呵,这个问题有点大了。在我看来,写一篇文章起码得有一点意思,想告诉读者什么,就是你说的教育作用。否则,这篇文章就没写的必要。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人生,用的是一种科学分析的方法,文学作品对人们的影响固然有这方面的认识作用,但这不是文学作品的主要功能,更不是其本质特征。文学的娱乐作用也是显而易见,可以使人得到一定的感官上的满足,但这种感官的满足既可以引起人们思想的疲乏,也可以引起思想上的震撼和思考。在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作家热衷表现男欢女爱,以此刺激读者的视觉,引起强烈的生理反应,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要做到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娱乐作用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取是很难的,决于作者本人的境界,即思想境界、学识境界等等。这就需要作家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境界。
陈:我们所面对的“乡土”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我们所面对和表现的“人”,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作为农民的儿子,你如何做到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书写农村在时代转折中的命运交响,奋进中的人生悲欢和普通百姓的思想和情感。
侯:说实话,现在的农村依然很贫穷,我们的农民兄弟依然很苦,他们吃的依然是粗茶淡饭,看不起病,孩子上不起学……虽说处在所谓的转型期,我们的父老乡亲只是表面的“转型”:青壮年进城打工,常年在外,风餐露宿,受人白眼、侮辱不说,仅有的一点工钱还常常拿不到手;留守在家的老人更不容易,既要照顾责任田,还要照看孙子们……嗨,不说啦。他们的生活并未改变多少。可气的是,居然有一些刊物,拒绝农村题材的作品。这些刊物的编辑忘了本,你们才进城几天?你们哪个的祖宗不是农民?再者说,没有农民,你们吃什么?没有农民工,你们的生活方便吗?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农村的父老乡亲,虽然我没有能力改变他们的命运,但要把他们的命运真实地再现出来,更多地提供社会底层的信息,让更多的人去关注他们,去改变他们的命运。任何时候,对弱势群体的关注都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关注底层,关注弱势群体,这样的作品才可能具有生命力,因为它记录了我们这个时代前进的足迹。
(载《幽默讽刺·精短小说》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