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男,1967年生于河南商城,1990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2000年开始创作系列小小说《黄泥湾风情》、《青龙街纪事》,在《小说界》、《百花园》等数十种文学杂志发表200多篇,同时发表部分短篇小说、诗歌、散文,部分作品被推介到海外,多篇作品被《作家文摘》、《中华文摘》、《读者》、《青年文摘》、《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微型小说精品》、《新世纪文学选刊》、《语文报》、《都市文萃》、《法制文摘》、《阅读与写作》等选刊转载,被中央电视台及多家文学网站推介,用于数十城市中招试题,入选《小小说十才子集》、《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双年选》、《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精华》、《中国新时期微型小说经典》、《中国精短小说名家经典》、《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微型小说卷》、《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第一卷)(1978-2008)》等50多种选本,著有小小说集《孤岛》、《喊魂》、《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借了父亲一头牛》、《亲吻爹娘》。《旦角》获《小小说选刊》2003-2004年度优秀作品奖,《亲吻爹娘》获第五届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一等奖,《吃轮供》获首届吴承恩文学艺术奖,作品集《孤岛》荣获郑州小小说学会第二届优秀文集奖。河南省作协会员,郑州小小说学会理事,信阳市作协常务理事。代表作为《熟亲》《寿材》《旦角》《亲吻爹娘》《复活》《纪念品》等。
江岸微型小说特色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他的微型小说尤其是黄泥湾系列小说,成为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这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江岸的乡土小说之中。江岸在《我的小小说创作》一文中写道:“每次写黄泥湾,我都看见孩提时期的许多人,我的父老乡亲,我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我的童年时期,和当下的生活格格不入。我的父老乡亲和所有地方的人一样,善良,淳朴,勤劳,但也有很多人性的自私,山民的狭隘。但就是这样的山水养育了我,那个时期的生活给我打下了太深的烙印。我更喜欢忆旧,只有那个时代的乡村才属于我。我在那个时代切切实实地生活过,生活苦涩困窘得难以想象,但那时我们无拘无束,我是快乐的。现在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我都不认识了。村庄与时俱进了,我也不能再落后。我希望自己从古旧的废墟里走出来,呼吸一下新世纪的空气。未来的黄泥湾一定是旧貌换新颜的。”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乡土情结与乡土情感。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仍然抑住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其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
二、刻画了一个个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感人至深的人物尤其是农民形象。
叔和师傅在山里做木活时,与娘熟了,准备私奔。这时,叔突然想起了有残疾尚未结婚的哥,便骗娘说自己已成家。“我”出生后不久,爹便离开了人世。后来,婶死了,娘也半身不遂,一对历经苦难的人才最终走到了一起。
《熟亲》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豫南农村的风俗画,给人以亲切、生动的感觉。
爱情是一朵双瓣花,一瓣叫“想着你”,一瓣叫“勿忘我”。
娘是远近闻名的贤惠人,一生中除了骂叔,从不骂别人。何也?爱使然也。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兄弟俩,一个象武松,一个象武大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娘喜欢叔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可是,叔却把娘让给了爹,叫娘伤心透了。于是,唯有骂叔才能解娘的心头之恨。骂归骂,娘心里仍然想着叔。
叔是条有血性的汉子。他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让爹有了家。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一害娘,二害己。叔经常打婶,婶受气后上门骂娘。娘心虚,特别怕婶,见了婶像老鼠见了猫,不仅不敢回敬,相反敬茶笑脸相迎。
可见,娘与叔都生活在痛苦与煎熬之中,都不幸福。
当他们进入人生的暮年之际,才最终迎来幸福的曙光。
黄昏之恋虽然姗姗来迟,却更加弥足珍贵。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情和爱/化作一片夕阳红……
爷爷英年早逝,奶奶独自抚养三个儿子。身染沉疴后,不得不到三个儿子家中轮供。大儿子去世,大娘跪在门口死死的抱住奶奶的腿,嚎啕大哭,弄得奶奶无法进门,只好到二儿子家去。一个月后,奶奶到三儿子家,三婶却不让进门。二婶明白她的意思,又接奶奶住了一月。奶奶最终在二儿子家頣养天年,安度晚年。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娘最后竟被活活饿死。三婶住在两个儿子小楼中间的窝棚里,因痛风难忍,一截麻绳寻了短见。两个不赡养老人的儿媳,最后还是被子女们无情抛弃,而走上绝路,遭到因果报应。
早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甲骨文中便出现了“孝”字。《诗经》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三字经》中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的绝句。
中国历史上各派思想家都重视孝道,儒家孝道,儒家尤其强调“百善孝为先”,认为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
父母是一个的生命源泉,子女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天经地义。
但是,现实生活中,不赡养老人,甚至遗弃,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地方相当严重。
古语:“孝德乃仁德之本。”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善待,又怎么能指望他把爱心推已及人?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意思是说,要像爱自己老人一样,爱天下老人。
这是尊老的最高境界。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记住孟子的话,并身体力行。
《复活》写玛格丽特夫人两次复活,第一次由鬼变成了人。她25岁那年,遭遇空难而亡。为了复活,她答应了上帝提出的非常苛刻条件:由过去百万富婆,变成了以乞讨为生的老太婆!第二次又由人还原成了鬼。由于手上空空如也,丈夫和儿子竟然不肯相认,自己的生活饥寒交迫。一气之下,玛格丽特决定又由人复活成鬼!
我们看到,玛格丽特两次复活都是一个原因:钱。她由富婆变为乞讨婆,是为了钱;她由人复活成鬼,是为了钱;她虽然只活了25岁,却耗费了100万美金,还是因为钱。她此生与钱结下不解之缘:成也钱,败也钱!
这样,小说的主题便又落入窠臼——揭示金钱的罪恶。
好在小说的荒诞手法,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另外,小说的可读性也比较强。
2009年春节晚会上,赵本山领衔的小品《不差钱》,颇受观众喜爱。其中,小沈阳与赵本山关于金钱的对话,十分精彩,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小沈阳说:“钱是身外之物,人最痛苦的是什么?人死了,钱没有花了。”赵本山则反驳道:“最最痛苦的是人活着,钱没了。”
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对。不错,钱是身外之物,不能过份追求它。但是,没有了钱,人又无法生存。
在我看来,钱是在支撑人活而且活得更好一些时才有其价值。离开了人的生命与生活,钱就会变得跟废纸一样,毫无意义。
三、语言粘满泥土,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
“小芳的娘曾经是黄泥湾最泼辣的女人,有人偷摘了她家园子里的黄瓜,顺手从她家柴火垛里抽几根树枝,她就跳脚骂,拍着屁股骂,将狭窄的村道跺得山响,将两盘肥硕的屁股拍得山响。小芳出事了,她蔫了,再也没有高声大嗓地说过话。”(《溺水者》)
“半个月亮悄悄地挂在东山上,黄黄的,亮亮的,就像被哪个贪嘴的人咬了一口的烤得焦黄的白面饼子,整个山村都飘散着淡淡的清香。强子步履轻快地走到老枫香树下,哼着一只没头没尾的歌。”(《世仇》)
“娘每次跑到学校,手里都攥着吃的东西,几个野草莓,一根黄瓜,几个豌豆角儿,几个板栗,等等,都是一些季节性的瓜果。我从来没有要过,总是挥起拳头,赶她回去。有一天下雨,我想娘不会来了,谁知道娘还是来了。娘被雨淋透了,全身上下几乎糊满了泥。我实在坐不住了,冲进雨帘,把娘拉到屋檐下。娘摊开手,手心里有几颗鲜红的野樱桃,居然干干净净的,没沾一点泥巴。”(《野樱桃》)
“好不容易睡着了,她就开始做梦,梦见二狗躲在油菜花地里,跟她藏猫猫。油菜花一片金黄,二狗也一片金黄,晃花了她的眼,她分不清哪是油菜花哪是二狗了。白天,站在地头,哪一片油菜花都开得极其灿烂,都像梦里和二狗藏猫猫的地方。溜溜的风吹过她的身体,她多想和天上的白云一样被风吹起来,在天上飘啊飘,一直飘到二狗打工的城市。”(《沉塘》)
“从此,黄泥湾多了个傻子,林毛多了个傻兄弟。林毛和别人无话,回到家里,和傻兄弟话多着呢。六辫早已理了个平头,听到哥哥说话,冲着哥哥嘿嘿傻乐,下巴垂着一根亮晶晶的蛛丝,悠来晃去的,总也不断。”(《小名》)
“轩子抓着卫青的手,两人蹑手蹑脚走到厨屋窗户前,透过窗缝往里看。玉环婶舀了一碗凉水,放到锅台上,一手捏三根筷子,一手撩凉水往筷子上浇,嘴里嘀咕着,我们家卫青病了,要是惹到轩子他爷爷奶奶你站着,要是惹到轩子他爹你站着,要是惹到过路神仙你站着,要是惹到孤魂野鬼你站着……玉环婶一遍遍数落着,一遍遍浇凉水,一遍遍试图让筷子站到碗里。筷子终于站到了碗里。”(《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