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百家论
14941900000193

第193章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世界语言文学系教授穆爱莉专访陈勇访谈录

2008年4月7日下午2:30~6:00,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穆爱莉,莅临湖北监利陈勇家中(养心斋),专访陈勇,与陈勇进行零距离接触。以下文字根据访谈记录而整理,穆爱莉教授业已审阅并签字。

穆爱莉(以下简称穆):你看好自己哪几部集子?

陈勇(以下简称陈):《在水一方》和《胭脂河畔》。《在水一方》之水,指家乡一条河——老江河,它位于监利县境东南部,地处尺八、柘木、三洲三个乡镇之间,长20公里,宽1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胭脂河位于县境北部,相传元末陈友谅驻兵于此,曾“以此河渔利,充侍妾胭脂费”,故称胭脂河。为写好这两个家乡人物系列微型小说,我多次深入两河采风,同渔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因此,写出来的作品深受读者尤其是渔民的喜爱。我认为,这两部集子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个字:美。美的存在形态主要有三种: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主要指人物形象),是侧重于内容的,我们平常所说的心灵美,精神美,性格美,内在美,都是强调内容,即内在品质、性格等等。《在水一方》中水嫂、水姐、国香、女人鸟、美人鱼、哑女、水香、船娘、奶娘等人物(多数为女性),就体现了一种内在美。两部集子中都描写了自然美,并且自然美与人物的美达到了比较完美的统一。因为有了人物美和自然美,便给读者带来艺术美的享受。

穆:你比较满意自己哪些作品?

陈:《老人与狗》、《鱼鹰》、《神秘的派克钢笔》、《水嫂》、《风景》、《茶楼》等作品。

穆插话:《水嫂》、《风景》的确写得比较美。相反,获奖作品《神秘的派克钢笔》有一处显得有点直白。

穆:选择微型小说,后悔吗?

陈:从不后悔。我曾写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一文,收入《编者·作者·读者》一书中,并在《短篇小说》、《小小说月刊》发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表达了我对微型小说的痴情与钟爱。自己的格言:生命有限,文学永恒!志向:淡泊名利,向着文学的高峰,不断攀登,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穆:你已经出了两部评论集,第三部评论集又要问世。今后,还准备再出评论集吗?

陈:是的。《带刺玫瑰》和一、二、三届获奖作品,都是评点上的作品。接下来,我拟评面上的现象。比如,大陆写实的微型小说还能坚持多久?怎样才能出精品?如何看待作家的风格?等等。

穆:你告诉我,1至7部集子中,揭露讽刺居多,而后面集子则展示对美的渴望的多。为什么?

陈:这与工作环境与人生经历有关。写作1至7部集子时,工作环境不理想,体现在作品中就是讽刺居多。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对人生与写作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心态渐趋平和冲淡,写作更加趋于理性化。

穆:两部评论集写得都比较短,为什么?

陈: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写微型小说评论,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抓住小说的闪光点,从不同角度加以论述。我认为,写评论尤其是写微型小说评论,应当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另外,尚有经济上的原因。文章太长,出书成本必然增加。《号角》由最初7个印张,压缩到现在4.75个印张,内容未变,只是字体由大号改为小号。

穆:你写评论的原则是什么?

陈: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对作品、批评和社会负责。

穆:你写评论的宗旨或者目的是什么?

陈:凌鼎年先生在拙著《带刺的玫瑰》序言《创作、评论两栖的陈勇》中说,当前小小说文坛,缺少的不是作品,而是有见解的理论与深刻的评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已经举办了五届评比,共评出获奖作品500篇。这些获奖作品到底好在什么地方?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我想很多读者对此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我想先开个头,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穆:写作过程中,是否征求过评委和作者的意见?

陈:有这个想法,但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大部分作者地址不详,无法沟通,评委就更难联系了。

穆:感觉《号角》中有些评论可以多作一些形式上的分析,比如凌鼎年《了悟禅师》,写了三件事,一件比一件精彩,呈螺旋上升趋势。如果评论有一点形式上的分析的话,那就更好了。现在,大家关注形式太少了。其实,形式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每篇好作品,内容与形式统一是必须的,只是侧重不同,切入点不一样。因此,你的评论可在内容与形式统一上再作一些分析。

陈:您提的意见非常好。我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会在今后的评论中加以改进。

穆:你写评论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

陈:优势在于我既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的文学理论修养,而且,二者结合得比较好。我写评论是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而非从理论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理论。劣势显而易见,我的文学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穆:如何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陈:凌鼎年先生说过:“数量与质量是个辩证关系,没有数量,往往没有质量。与其十年磨一剑,不如一年磨十剑,我不相信十把剑中没有一把好剑。”陈永林在评价我的作品时也说过类似的话:“写小说,除质量外,数量也极重要。质量和数量并不矛盾。质量是建立在数量之上的。”

我与二位先生看法一致,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吧。

我认为,没有量的积累,怎么会有质的飞跃?一方面,我出书速度很快,几乎一年一本。另一方面,我也讲究质量。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共举办了五届评比,我在一、三、四届评比中均获奖,在二、五届评比中入围。另外,我还有二十几篇作品在全国其它评比征文中获奖,二十几篇作品收入各种集子中,其中《老人与狗》还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微型小说卷》(1976-2000)。

《小小说月刊》主编,国家一级作家,著名评论家赵禹宾在《陈勇和他的小小说新作集〈紫砂壶〉》一文中说,他的小小说创作,被各种专业报刊辟出专版予以介绍,“陈勇现象”遂成了当今小小说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

穆:能为你的文学创作勾勒一个大致的轮廓吗?

陈:我以前曾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百部书。现在,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有必要对这个目标作一些修订,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三十本书,其中,微型小说占三分之二,评论占三分之一。我想,经过我的不懈努力,这个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