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百家论
14941900000020

第20章 小说的气味——严苏访谈录

陈勇(中国作协会员,小小说作家网特约评论家,以下简称陈):在写作中,您追求什么样的小说?

严苏(中国作协会员,《短小说》杂志执行主编,以下简称严):“读者是美食家,他们不会选错”食品“写了多年小说,愈来愈崇拜面食师。面食师做面点,先将面粉加水和匀,然后兑上适量的面糟或发酵粉,搋熟后放到暖处发酵。几个时辰后,面发酵好。这时就是面食师大显身手的时候了。经过一番技术性的劳动,包子或是卷子整齐地放进笼内。笼上大灶,先文火,后猛火,再文火。灶房里氤氲着令人激动的热气,待热气浓稠到对面不见人影,面食就熟了。这时如果你推门进入灶房,嗅嗅鼻子,不用看,保管你一口就能说出笼里蒸的是包子还是卷子。小说如果能写到这个份上,读者打开书,”包子“或是”卷子“的气味扑面而来,小说就成功了。创作,我追求”包子“或是”卷子“的气味;身为编缉,我同样追求这种气味。”

陈:王蒙说过:“读小说像是和别人聊天,可以排遣孤独,排遣寂寞。”读您的小说,不仅有如王蒙说的那种感觉,而且还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快感与人生感悟。请问:这种美妙艺术效果的产生,是您刻意为之,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

严:小说就是小声地说,像和朋友聊天,推心置腹,娓娓道来。

陈:《王老五与他的黑牯》将人与牛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描绘得惟妙惟肖,一方面令人神往,另一方面又让人叹为观止。请谈一下此文创作过程。

严:我离开农村多年,创作所需,与农村一直保持着联系。当创作不畅时,我就会到农村走一走,吸一吸“地气”,待回来时,笔就顺了。王老五是我见过的众多的农村老人中的一员,他们对土地、对耕牛的感情如同自己的儿女。——此篇小说,是生活对我的馈赠。

陈:作为《短小说》杂志执行主编,您的选稿标准是什么?您认为优秀小说的特质是什么?

严:创作与写作的最大区别是“创”,而不是“写”,写可以复制。《短小说》拒绝复制,排斥鸡毛蒜皮。创作没有捷径,拿出你的看家本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钢”是小说之魂。

陈:文学是人学。您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是生活中的“这一个”。在创作过程中,您是依据生活原型,还是如鲁迅所言“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您是如何处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关系的?

严:创作各有不同,有的人注重人物,有的人注重故事。我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没有原型,但又似曾相识,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杂取种种。我想得很多,作品却少,一篇东西要酝酿很久,就像女人生孩子,不到时候出不来。

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您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富有亲和力与穿透力,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在生活中,您是怎样积累语言的?在创作中,您又是如何选择与使用语言的?

严:我说过,小说是有气味的。“气味”就是语言,别人一读即知。语言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我对自己的语言要求很严,作品经过反复打磨才会出手,不敢浪费编者的时间,更怕读者半途扔下。

陈:您的小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写农村,写城市,写部队,也写教育。在我看来,您乡土小说更加感人。您的乡土情结与乡村情感缘于何处?它对您写作有何意义与作用?乡土,会成为您生命与文学之根吗?

严: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与许多行业都有接触,久了就想写一写。但我写得最多的还是农村,这与我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有关。农村题材的小说占我作品数量的一半以上,过去我写过一部长篇《官运》,最近刚写好一部中篇《幸福家园》,是对新农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