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百家论
14941900000072

第72章 追求像与不像的矛盾统一——山东马新亭论

马新亭,生于1967年春,山东淄博人。1994年,弱冠之年的他,出版第一本小说集《迷人的笑》;1997年,而立之年的他,出版第二本小说集《爱情变奏曲》;2007年,不惑之年的他,出版第三本小说集《马新亭小说选》;2008年,《幸福生活》入选《最具中学生人气的微型小说名作选》;2009年,《未来世界》入选《中国小小说50强》,并获冰心文学奖。山东作协会员,小小说作家网特约评论家。

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著名画家周韶华说过:“其实我每天都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像与不像的矛盾统一。不像让人难以理解,太像又没气势,不能跨越时空。”

这段话是就绘画而言的。其实,也非常适合文学创作。

马新亭的小说创作,就追求像与不像的矛盾统一,给读者留下更多艺术遐象和发挥的空间,产生了非常显著的艺术效果。

夜深人静万赖俱寂之时,一双男人的手蒙住了美女美美的双眼。任凭她怎么猜,总是猜不到是谁的手。王国,李星,张总,冯总,高总……,一个个男人的手,像过电影一样,很快从她脑海里一一闪现,却都不是。最后,这双手还是没有出现。但美美分明感到,有一双无形的手,蒙上了自己的双眼。

《谁的手》,用一种虚幻的形式,写出了女秘们工作环境险恶及精神的压抑与恐惧。

假设小说最后写美美睁开一看,是一位自己熟悉的男人的手,未尝不可。但那样,小说就写得太饱满了,一览无余,缺少令人回味咀嚼的余地。现如今,这样的小说实在是太多了。

《谁的手》妙就妙在写男人的手,在似与不似之间,既吊了读者的胃口,又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像空间,的确比同类小说技高一筹,令人拍案叫绝。

其实,男人的手蒙上美美的双眼,虽然只是美美一时的错觉与幻觉,但那一双双神秘莫测的大手,却随时都有可能蒙上她的双眼,甚至做出其它意想不到的事情。

想到这里,美美毛骨悚然,不寒而栗。读者也为之担心不已。

当读者结合着自己的印象、记忆和爱憎,来读这种没有直接谈出论断的小说时,他们可能从中发现更广阔的生活内容和思想内容。

我认为这不是小小说的缺点,而是它那不能被别的艺术形式所代替的优点。

这是美学家王朝闻在《以小见大》一文中说过的一段非常精辟的话。拿过来形容《谁的手》,一点也不为过。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一般而言,眼睛和心灵是一致的,即眼睛所看到的,也是心里所希望的。

但也有例外。不信,请看马新亭《会说话的眼睛》。我刚走进办公大楼,迎面碰上我视为知己的好友,他紧紧握着我的手,亲热无比地说:“身体好了,总算把你盼来了。”我刚要说声“谢谢”,他的眼睛这时候说话了:“这家伙怎么没死呢?我又得与他展开你死我活的竞争。”

这种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一定比例。

小说运用荒诞的艺术手法,揭示了人性存在的两面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新颖独特,让读者在开怀大笑中感悟人生真谛,在轻松愉快地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小说的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达到了比较好的统一,是文体创新的成功范例。

清华大学教授吴维库,在一篇题为《塑造阳光心态》的文章中,概括了当今社会存在的一种悖论现象:“人们的财富在增加,但满足感在减少;沟通工具在增加,但深入沟通在减少;认识的人在增加,可以谈话的人在减少;房子越来越大,里面的人越来越少;精美的房子越来越多,完整的家庭越来越少;路越来越宽,心越来越窄;楼房越来越高,视野越来越低……”

吴教授认为,问题出在心态上。

对此,我举双手赞成。

那么,如何调整国人的心态呢?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

美肯特·基恩说:“坦诚待人使你容易受到伤害,但你还是要坦诚待人;思想博大的人可能会被头脑狭隘的最小的人击倒,但还是要志存高远。”

这不失为一种调整心态的良好方法。

从古到今,美女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开篇即颂赞美女。《荷马史诗》记载,古希腊绝世美女海伦与帕里斯私奔,由此挑起特洛伊战争达10年之久。中国对美女有言:“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杨贵妃因为美貌“一朝选在君王侧,从此君王不早期”。于是有人感叹红颜祸水,更有人赞叹美女神奇魅力。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美女的自然产生了,于是,开始制造美女了。

人造美女也是美女,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自从京城一家私人美容中心出资30万元打造出“中国第一美女”郝璐璐后,广州、昆明、四川、沈阳等地也纷纷开始人造美女。

从往脸上堆积各式各样化妆品开始,到内衣反穿,到露不惊人死不休,到垫鼻梁,割双眼皮,填乳房,抽脂肪,再到喝尿减肥,断骨增高……制造美女的方式几乎无一不是以蹂躏自己,摧残自己为代价的。

不过,也有为人造美女呐喊的。被誉为“中国美丽经济理论奠基人”的九天传媒董事长卢俊卿提出著名的“美丽也是生产力”的观点,认为“姿本”就是资本。

《变形人》为我们讲述的也是人造美女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个故事以喜剧形式开头,以悲剧形式结束,留给我们一些思索。

下班铃一响,人们纷纷夺门而逃。他却总是晚走几分钟,看看灯关没关,窗子是否敞开着,门锁死没有,然后离去。一天,有人说抽屉忘了锁,少了100元。又有一天,一场大火吞噬了办公大楼。调查结果显示,火源发生在他办公室。别人下班都比他早,一点责任也没有。可是,他下班晚了,别人丢了钱,怀疑他;办公楼着火,也怀疑他。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微型小说卷》的《下班》,通过这种像与不像的故事,揭示了做好事反而被人误解甚至怀疑的悖论现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现实生话中,许多人信奉这一人生哲学。于是,人与人之间无形之中就建立了一道心墙,彼此之间你防我,我防你。结果,冷漠与防备增加,关爱与热情减少,人际关系趋于紧张。防人是一种被动的姿态,虽然能够让你避免伤害,却像背负重壳的蜗牛,不但沉重而且很寂寞;识人却是积极的为人态度,带着一颗真诚的心与他人交往,取长补短,趋利避害,达到双赢目的。其实,知人既包括识人,也包括识自己。人在高处,心如瀚海,洗尽浮华才能认清自己;看清自己,才有可能看清人情世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中的这句话,同样适合于人际交往。小说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

我对文学艺术无时无刻不在刻意追求,把它当做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把它当做追求生命意义的终极目的。也许在金钱时代,这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可我却是乐此不疲矢志不移。是的,当他人为生存熬白少年头的时候,我却选择清贫寂寞的文学之路,躲进陋室独自写作。一段时间写不出东西,内心就空虚得要命,认为虚度时光浪费生命,时刻与书为伍,连我都不知道怎么会有这么持久的狂热的激情。到底为什么而作?有人说为名,有人说为利。说是又不是,说不是又是。我更觉得是为生命而作,我想这是天意,是命运的安排。

我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生命的意义,在于一个人为自己认为是一项神圣的事业而奋斗。所以,面对昨天、今天和明天,怎能不令人仰天大笑,又怎能不令人嚎啕大哭。

不管时光如何变幻,文学是永远存在的,永远会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像传递火把一般传下去。因为往小里说,它是一门手艺,靠它混碗饭吃,往大里说,它又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不小心成功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和命运,可以让人名扬天下万古流芳,当然,它也可以让人烦恼一生失望一生痛苦一生,作家永远是人类的替罪羊。同时,文学能锻炼一个人磨练一个人。

这是马新亭在《创作谈:不惑之语》中写的一段话。它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马新亭其人其文,大有帮助。

作为评论家,马新亭撰写了不少评论,在小小说作家网开辟了评论专栏,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他在小小说作家网小小说论坛主持“百家争鸣”,对包括王蒙,江曾培,杨晓敏在内的众多名家高手逐一点评,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因此而获得小小说作家网举办的2005度十大热点人物。

马新亭生活在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故乡。他得大师灵气,在创作中独辟蹊径,追求像与不像的矛盾统一,凸现现代人对生活,对历史,对科技,对未来的新感悟,使其小说极具审美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