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渡陈仓”之计的重要提示是:在时机不成熟时,切忌草率行事,因为草率是鲁莽的一大表现。曾国藩功成于“慎”!一个“慎”字,就点明了他“暗渡陈仓”的高明。如果你缺乏这一点,当以曾国藩为榜样!实际上,曾国藩运用“暗渡陈仓”之计,讲的是不能死守一法,要学会变法,才能巧妙成事。
《三十六计》第八计“暗渡陈仓”曰:“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其大意是:发起佯攻,故意暴露行动,引诱敌人投入重兵在这里固守时,悄悄地迂回到另一面偷袭,乘虚而入,出奇制胜。
“暗渡陈仓”之计在处世中的体现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简化,他要求做人者善于制造假象,在表面上不与对方斤斤计较,甚至可以处处忍让对方,以此从正面迷惑对方;在侧面或暗地里精心策划,周密布置,小心行动,一直到将对手击败时,使他还蒙在鼓里。这才是此计的精妙所在。
“三十六计”第八计“暗渡陈仓”讲的是悄悄逼近自己目的的智谋,或者说,办事要学会多路经营。中国古代有“狡兔三窟”之说,是说办事情要多路经营,留有回旋的余地。曾国藩也深谙此道,以为这种说法与“暗渡陈仓”相合。他在建军初期,就奉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那就是即有湘军,又办淮军。这种“办事”和“经营”的手法,看起来平平常常,实际上正是曾国藩“暗渡陈仓”的大手笔。
李鸿章招募淮勇,乃系秉承曾国藩的意旨。曾国藩创立淮勇新军,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战线延长和湘军兵力不足的矛盾。还在1860年8月,曾国藩在《复奏统筹全局折》中,就提出了编练淮勇问题。但咸丰帝立即命都兴阿督办扬州军务,令湖北派拨精兵救援,曾国藩暂时无法实施。但曾国藩仍认为“用楚军之营制,练淮徐之勇丁”切实可行,这可以说是筹议淮军的先声。
1861年6月,曾国藩在湘军中组成了以黄翼升为统领的淮扬水师9营后,编练陆营淮勇的计划,便被提上议程。
招募淮勇是曾国藩心中酝酿已久的大事。1859年初的招募皖北马队可以称为发轫之举;此后,在1860年8月议办淮扬水师时,曾国藩又接受胡林翼的建议,准备建立陆营以辅弼水师。
在李鸿章正式招募淮勇前,湘军系统已有3营“淮勇”,这3营分别为:一是马从震的震字营,马从震为桐城团练头目马三俊之子,其父1854年被太平军所杀,他于1860年3月到宿松投奔曾国藩,曾令其招募1营,号为淮勇,移师祁门后驻守榉根岭,不久即拨归左宗棠部入浙作战。二是张遇春的春字营,张为李鸿章旧部,1860年应李之召来祁门。三是李济元的济字营,李济元为1858年投降的皖南太平军将领,其部先作为团练随杨载福(岳斌)在建德一带作战,1860年7月由曾国藩选取500人,编为济字营。李鸿章募勇开始,曾国藩即将春、济两营拨归其统辖。
1861年12月,曾国藩基于同样的考虑,让李鸿章招募淮勇,组建援沪之师。李鸿章受命之后,考虑到“徒党星散”,“立时募练”困难重重,而庐州一带旧有团练较为强悍,自己对当地人情也较为熟悉,所以决定罗致并改编庐州一带旧有团练,组建淮军。于是坐镇安庆,征召庐州一带旧有团练。
曾、李决定“创立淮勇新军”后,李鸿章特邀张树声前来面商一切。张树声不仅自己募勇相从,而且还左提右挈,动员刘铭传等“各建旗鼓”。由于曾、李决定招募淮勇和庐州旧有团练,双方一拍即合,使得李鸿章招募淮勇十分顺利,多次在舒庐一带旧有团练中进行改编,而加以部勒营哨,即成新军。因而仅仅两月之间,李鸿章就成军数营。
李鸿章所募淮勇到安庆后,曾国藩“为定营伍之法、器械之用、薪粮之数,悉仿湘勇章程,亦用楚军营规以训练之”。2月22日,李鸿章移驻安庆北门城外营内,曾国藩亲临祝贺。李鸿章深知淮勇实力单薄,于是恳请曾国藩调拨数营湘勇,以加强战力。曾国藩为陶铸淮勇风气,因而允其所请,陆续调拨湘勇8营,拨归淮军,作“赠嫁之资”。所有这些,就是淮军初创时期的基干队伍,共计13营,6500人。3月4日,李鸿章陪同曾国藩检阅铭、鼎、树、庆和曾国藩调拨给李鸿章的程学启(太平军叛将,后投靠湘军)、滕嗣林等营,这标志着淮军正式成军。
淮军的基本骨干,当以李鸿章所率援沪的陆师13营为主,此为淮军之根本。然而淮军援沪的陆师13营,并非李鸿章一手组成。首先,亲兵营2个营就并非是李鸿章的亲兵,而是湘军统帅、两江总督曾国藩的标亲兵为韩正国所统带,其源于湘军。其次,开字营系借自曾国荃的,为程学启所统带,本身也是湘军,只是营中多为两淮子弟而已。再次,林字营2营,为滕嗣林、滕嗣武统带,虽非湘军,却系薛焕在湖南招幕湘人而成。复次,熊字营,该营为陈飞熊统带,垣字营为马先槐统带,均系曾国藩在湖南所新招,后随同李鸿章援沪。
淮军建成后,就成了曾国藩势力的另一条腿,很快加入了镇压革命的行列。
并且,淮军的武器装备是晚清各支军队中,变化最大、最迅速的一支。淮军在1864年前后完成了第一次装备更新,尽弃冷兵器,实现了火器化。到80年代初又陆续完成了用后膛枪替代前膛枪的更新,而此时的湘军和练军仍保留着相当比例的冷兵器。到90年代初,淮军又开始了以连发枪取代单发枪的再次更新,在晚清,淮军始终以其装备最新最好而位居各军之首。
淮军是按照曾国藩湘军模式一手编练起来,在其衣钵传人李鸿章的统帅下,通过镇压太平军,与列强侵华工具常胜军既勾结又争夺,直至最终取代常胜军,成为能够凭他调遣的另一支武装力量,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曾国藩“两条腿走路”的战略意图,实现了曾国藩“暗渡陈仓”的战略计划。
后来,在湘军攻陷天京之后,长期浮沉宦海的曾国藩鉴于“自古握兵柄而兼窃利权者无一不凶于国而害于家”的惨痛教训,决定裁湘留淮时,尽管曾李之间也有矛盾和分歧,但淮军仍成为“以济湘勇之穷”的一支后备力量。曾、李能够在晚清急剧动荡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完全靠的是有一支听命于己的军队。
读到这,你肯定会为曾国藩操纵“暗渡陈仓”之计而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