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曾国藩掌控人生三十六计
14944200000021

第21章 在曲折交汇处下功夫

“暗渡陈仓”之计的重要提示是:在时机不成熟时,切忌草率行事,因为草率是鲁莽的一大表现。世上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办起事来,往往只是孤立地去做一件事情,结果往往因牵一发而未考虑到会动全身;由于一件事没有处理妥当,导致其他几件事也陷入被动的局面。曾国藩主张,做一件事要想到它的前因后果、左右羁绊、上下影响。一件事情办不好,其他事情也不会办好。曾国藩说:“大凡办一件事情,其中常有互相曲折交汇之处,结果一个地方不通,那么处处都受到牵制。”此所谓“曲折交汇”,即与“暗渡陈仓”的计策有很大关系,因为“暗渡陈仓”之计解决的问题是:虽然此处不通,但如何摆脱各种牵制,到达另外一个可通的地方呢?

曾国藩办事很谨慎,这主要表现在深思熟虑上。如果对所办的事情没有周详的思虑,往往会导致功亏一篑。李续宾和曾国华在三河镇全军覆没,就是思虑不周所致。曾国藩怕文官不勇敢,怕武官太粗率,他总是反复叮嘱,自己办事也力图考查详备。比如怎样办好盐务,曾国藩有两句话:太平盛世,出处防偷漏,售处防侵占;乱离之世,暗贩抽散厘,明贩收总税。这就把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方式、不同策略考察得清清楚楚,交待得详细周全。

在曾国藩与沈葆桢之间发生了争饷之事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曾国藩所思所想不可谓不熟不深。他在给人的信中说:江西争厘之事,不胜则饷缺而兵溃,固属可虑,胜则求利之名尤著,亦为可虑。反复筹思,惟告病引退,少息二三年,庶几害取其轻之义。

当时,曾国藩的幕僚们无不大骂沈葆桢忘恩负义,催促曾国藩上书争饷。曾国藩心里不愿同沈葆桢闹翻,但迫于湘军用饷太急,只得具疏力争,要求仍把江西的原款发给湘军,“不可遽改局面,动摇军心,致生功亏一篑之变”。奏疏寄出后,清廷以户部“部文”的形式答得曾国藩,采取折中的办法,劝告二人和衷共济。曾国藩一再思忖:“部文”的内容,一定是沈葆贞“恶人先告状”,他断了湘军的饷还不算,还硬给自己加上“广揽利权,贪得无厌”的罪名,自办湘军以来受了不少窝囊气,但都比不上沈葆桢给他的这个气大。大家商量着如何对待沈葆桢和这个“部文”,多数人主张上奏弹劾沈葆桢,告他防守不力,丢失城府,吏治无方,劣幕操纵;弹劾他不顾大局,断绝湘军供饷,造成金陵围城军的困难,后果难料。幕僚们还认为,过去的陈启迈因不供湘军饷械被罢了官,沈葆桢的下场不会比陈启迈好。

曾国藩听了大家的议论,狠狠地抓起笔来。他知道要参沈葆桢的确不难,以现在自己的身份,以朝廷急待让湘军攻克金陵的迫切心情,以江西丢失的城县,以沈葆桢的不顾大局,参掉一个沈葆桢太容易了。然而,他思忖再三,又慢慢放下笔。他考虑到沈葆桢是自己一手保荐的,又是自己节制下的巡抚,因为军饷问题而告自己手下的官员也太没有涵量。再者,自己所争之饷,正好又是为了自己的九弟,曾国荃锋芒毕露已是众目睽睽了,若再为他争饷,必然会给攻讦者提供口实。思前想后,他放弃了弹劾沈葆桢的念头。

曾国藩功成于“慎”!一个“慎”字,就点明了他“暗渡陈仓”的高明。如果你缺乏这一点,当以曾国藩为榜样!实际上,曾国藩运用“暗渡陈仓”之计,讲的是不能死守一法,要学会变法,才能巧妙成事。

太平盛世,出处防偷漏,售处防侵占;乱离之世,暗贩抽散厘,明贩收总税。

江西争厘之事,不胜则饷缺而兵溃,固属可虑,胜则求利之名尤著,亦为可虑。反复筹思,惟告病引退,少息二三年,庶几害取其轻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