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曾国藩掌控人生三十六计
14944200000005

第5章 须走“稳”招

“围魏救赵”之计是指:本意救“赵”,但硬救则险,可先围“魏”,以分散对方注意力,从而达到目的,这叫求稳。在曾国藩为政的道路上,他始终追求一个“稳”字,并且是急处站得稳,高处看得准,危险境地早回头。

同治七年四月二十四日(1868年5月16日),曾国藩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其中,由于筹办“剿”捻的后路军火有功,封他云骑尉世职。在一年中数迁,曾国藩可谓荣耀之至,这也表明清政府似乎对他很重视。可是,恰恰相反,他感觉到一个阴影一直围绕着他,这就是曾国荃弹劾官文一事。

官文是旗人,在汉官密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深得清政府的器重,授以湖广总督之职。胡林翼任湖北巡抚时,知其不可动,遂处处推美让功,以笼络官文,使得湘军在诸事上均比较顺利。胡林翼死后,官文与湘军关系维持着表面的和气,但关系已变得十分疏远。此次,曾国荃接此湖北巡抚,与官文同城,骤然间双方的关系紧张起来。

北臬司唐际盛与曾国荃的至友黄南坡仇隙很深,于是唐际盛便怂恿官文,奏请曾国荃帮办军务,以使其离开武昌,免于与督抚同城。由此,曾国荃便与官文结怨,并伺机进行报复。

曾国荃先是奏参唐际盛,接着就弹劾官文。

曾国荃毕竟是一介武夫,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为了争权夺利,冒昧弹劾官文。更重要的是,弹劾中用词不当,成为典型的人身攻击。

曾国荃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除了官职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身份,一是湘军的重要干将,二是曾国藩的亲弟弟。由于具有这两个身份,曾国荃的弹劾就具有了更高层次的意义,是曾国藩代表湘军弹劾官文,也就是汉人权贵挑战旗人权贵。

满清王朝一直担心汉人的势力增加,威胁满族的封建统治,因此一直实施扶满抑汉的基本策略。随着八旗兵的衰败,绿营兵的无能,晚清时期,满族统治者不得不增加汉人的权势,尤其是太平天国之后,以湘军为代表的汉族权贵挟功劳和实权,向满族权贵发起了直接的挑战。满清面对这种局面,表面上不得不退让,暗地里必然会反击。

曾国荃怕曾国藩知道后,阻挠其弹劾官文,因此故意背着他。外界知道曾国荃参劾官文后,不仅湖北的士绅持反对态度,就是曾国藩的门生故吏也认为此事大为不妥。

与满族权贵直接较量,胜败都对曾国藩和湘军不利,因为大老板是满清王朝,必然会坚定地站在满族权贵一边。暂时获得胜利,假如将官文弹劾下去,满清权贵对咄咄逼人的汉族权贵,必然会采取一系列的反击措施,在满清的支持下,汉人权贵一定会有更大的损失。如果失败,满清反治曾国荃诬告的罪行,汉族权贵自然会受到严重的打击。

这一点,曾国藩以及有眼光的湘军干将都看得很清楚,但骄横的曾国荃却不是很了解,背着曾国藩就冒失地弹劾了官文。

果然不出曾国藩的意料,满清抓住曾国荃漏洞百出的奏折,字字为官文开脱,甚至要求反治曾国荃诬告的罪行。

军机处派出专查此案的钦差,则“字字开脱,列据各司道文武禀覆供词,以驳原参,几天一事稍有影响,连阅前后两折,直如儿戏,真是令人喷饭。”甚至有人认为曾国荃指责官文“肃党”一事不实,要求照例反坐,治曾国荃诬陷罪。

那拉氏心里清楚,此次弹劾纯属湘系与满洲权贵之间的权力之争,而捻军正盛,还需要利用湘淮两军出力。因此,开缺官文的湖广总督职,留大学士衔,回京后又令其任掌管刑部,兼正白旗都统,实际上对官文为官并没有什么损害。

清统治者为了平衡满汉之间的矛盾,对这件事情采取了不了了之的处理方式。表面上满清没有对曾氏兄弟和湘军开刀,但已经暗藏杀机,果然一段时间之后,令曾国藩担心的事发生了。官文回京后,一大批湘军官员被纷纷开缺回籍,如陕甘总督杨岳斌、陕西巡抚刘蓉、广东巡抚郭嵩焘、湖北巡抚曾国荃、直隶总督刘长佑。这不由得使曾国藩警醒起来,他觉得这有可能是弹劾事件引起的后果。曾国藩在给郭嵩焘的信中提到:

“官相(官文)倾有署直隶之信,不知印渠何故开缺?近日厚(杨兵斌)、霞(刘蓉)、筠(郭嵩焘)、沅(曾国荃)次第去位,而印(刘长佑)复继之,吾乡极盛困难久耶,思之悚惕。”

这不能不使曾国藩为自己忧心,而且他日益感到朝廷对自己的冷淡和疏远,“去年年终考察,吾密何及劾者皆未动,如圣眷已差,惧不能始终,奈何?”七月二十七日(9月13日),曾国藩奉到上谕:“着调补直隶总督,两江总督着马新贻调补。”曾国藩深知,由两江调往直隶,这并非是对自己重用,而身在直隶,上下瞩目,只恐难以任久。应及早辞谢,又难于为陈请开缺的措辞。

曾国藩知道曾国荃的冒失行为之后,十分担忧,惟恐由此开罪了满洲贵族,于以后不利。反复筹思,曾国藩便及时采取密折保官文的措施,“请勿深究”。这样导致两个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朝野上下会认为曾氏兄弟在表演双簧;其次,朝野上下也会认为曾国藩为了保全自己,不惜拿自己的弟弟开刀,一时间曾国藩“劾老九”之语,纷纷扬扬,使得曾国藩无言以对。无论是哪一种看法,对曾氏兄弟和湘军,以及汉族权贵都是不利的。曾国藩只有“麻木不仁处之”,以静观时变。

尽管这个策略有两个严重的负面影响,但确实是曾国藩反败为胜的唯一办法。

首先,曾国藩向满清表明,曾国荃的行动仅仅是个人行为,不代表曾国藩和湘军的意见。

其次,曾国藩和湘军并不赞同曾国荃的做法,并不愿意与官文发生冲突。

第三,有代表曾国荃向满清和官文让步的意思。

那拉氏作为晚清最厉害的人物,当然不是傻子。同时由于剿捻还需要湘军集团出力,也就采取了不了了之的处理办法。

如果不是曾国藩密折保官文,而是曾国藩坚定地支持曾国荃,必然演变成双方摊牌的局面,迫使那拉氏做出选择。

在曾国藩的一生中,几乎每一步都是谨小慎微的,他的用兵之计,他的进退之道,他的“先守后战,脚跟站定”之策,充分体现出他对三十六计中“围魏救赵”之计的深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