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孝心:父母之爱比海深
14944700000033

第33章 孝者无违,违与不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所谓孝顺,意思是“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这就是孔子眼中的孝,孝就是要顺从父母的意志,不违抗。其实这也是尊敬的体现。但是,当父母意志与真理相背时,子女是奉行真理至上,还是随父母意志呢?如果是前者那么你就是不孝子孙;如果是后者,那么也就意味着只要父母一声令下,孩子们就得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无论是坑蒙拐骗,还是偷抢杀淫,法律可以视而不见,道德可以灰飞烟灭,真理可以全然不顾,即使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都可以不在话下。这种孝顺,作为子女的是该行还是不该行呢?其实,这里的顺并不是愚顺,并不是教大家愚孝,不管父母的意愿是否合理,子女都要遵从,这不是真孝。“孝”包括“先意承志,谕父母之道”,就是说,要能顺从父母的意志,但是父母有错误的时候也要尽力规劝,而不是一味地盲从。

对于尊重父母,不只是礼仪等比较传统方面的尊敬,而且要接受父母的处世方法,对父母的选择(包括涉及子女的)理解、包容。如果人们将“孝”解释为尊老、敬老并赡养其身体、顺从其意志是正确的,或者说,如果我们的父辈和子辈都毫无异议地遵循这样的“孝”的观念,那么,这就只说明“孝”是一种单向顺从的,并非两代人心灵的沟通与交流。但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两面性,任何思想与感情的交流都必须是双向的,所以,这种顺从不是我们所提倡的。如果子辈们不论在家庭里还是在社会中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顺从父辈的意志,满足父辈的意愿,获得父辈的好感和赞许,而不关注社会的道德与正义,不关注父辈在家庭里、社会中的全部行为的是非曲直,也不自觉努力按照道德与正义的原则立身处世,那么,这无疑是很可怕的。如果子辈们把所有的理想与未来生活都寄托在父辈们的期许与好感之上,而没有思想的发展与创新,不顾自己立身处世的根本,这无疑是希望的破灭;如果我们的父辈都高兴接受他们子辈的低眉顺眼,阿谀奉承,百般顺从和万般伺候,那么,这将是可悲的。所以,顺从也要有度,在违与不违的选择之间,我们要考虑到仁,考虑到义,站在现实的根基之上。

父母意见应该倾听,理应重视,但仅作参考。吾爱吾父吾母,但吾更爱真理。如果子女觉得父母有欠缺的地方,也不能单方面的“孝顺”,应该提出异议,这是真的为父母好。这是精神方面的“孝”,是“大孝”,较肉体方面的“孝”更为重要。

孝养父母要有敬爱之心,否则一切的孝行将流于形式,而成为一种伪孝。孝,以敬为先。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天下父母绝非完人,父母要尊敬,应关心,该关爱,但不能愚顺。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孝”应该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从“父为子纲”的封建枷锁中解脱出来,提倡父母对子女要慈爱,子女对父母要孝顺,即“父慈”、“子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