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项调查显示,在人与人之间每隔五岁就会有一个代沟产生,由此可知,上下代之间产生代沟就不足为奇了。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在每一个家庭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景,那就是面对同一问题时,父母与子女的看法会有不同,甚至会截然相反。当这样的情景出现时,为人子女者应该如何尽孝呢?
这时候就需要子女的理解,并且是站在父母的立场上去理解父母。是的,这里也必须承认代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因为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当中,由于父母与孩子的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但是这时候许多子女的做法却是去顶撞父母,要不就是不做事,随父母去说,其实这都是不对的。有问题应与父母沟通,共同商量解决,并不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
其实,任何事情都是有双方面的,子女应该对父母的话心存理解,体谅父母的用心,他们之所以会一遍一遍地说是因为子女没有改正,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子女没有改正也会有原因,可能是由于自制力不强,或是认为自己的观点对。这时就要与父母从心灵上沟通,如果有可能,就让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子女考虑,达到父母与子女的相互理解。处在此情此景之中,如果能达到双方的理解,那么这种做法也就达到了孝的最高层次,成就了孝的最理想的情境。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境在一般的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人们会不时听到有些子女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的话:“我家里人真是啰嗦,我干了点不对的事,就唠叨个没完没了,真是烦死了。”“我爸爸妈妈什么事都要管一管。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连我的零花钱怎样花也要过问,真讨厌!”这就是做子女的不能体会到父母的那份爱子之心所致,所以子女总以为父母是爱唠叨的人。如果走进父母的世界,也许子女会为之震撼的。
在生活中,子女最讨厌的是父母的唠叨,这也是子女与父母之间产生代沟的主要因素。如果子女可以理解父母唠叨里面蕴含的一颗爱心,自然也会跨越这层代沟。只有理解了父母的心才能更好地尽孝。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内心的感触会有不同,或者说是人在经历一点事情后,内心会有很大的变化,对父母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变化。总在一些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的时候才会明白,这也正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有了儿女才知父母苦。”
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只有在自己有了子女之后,才能真正地理解父母那份心!大多数人都赞同这句话,但为什么为人子女的,非要等到为人父母之时,才能理解父母那份爱呢,为什么不能从懂事开始就试着去理解父母那份爱呢?
孝,重在理解。不要用天经地义去看待父母为你所做的任何事情,他们把你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上,且将你养育成人,从未向你求过任何回报,一直都是默默地为你付出,就别再一味地要求他们为你无休止地做事情了,感恩吧,感谢父母所给予你的一点一滴。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个世界上,父母对自己子女的爱都是真心的,或许有时候会有一些不得当的地方,那么做子女的可以用心地与他们交流,要知道他们都是为了你们的幸福才会出此下策的。理解父母,用心去体会他们的真心,这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最基本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