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孝心:父母之爱比海深
14944700000048

第48章 孝,厚葬还是薄葬

殡葬所反映的是一种风尚,与孝没有直接的联系,然而许多的人却总是把二者联系在一起。如果一定要把二者联系在一起,那么就要如欧阳修所说的那样去做:“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为人子者,父母在世时,尽心奉养,亲情融洽;去世后,节俭安葬,入土为安,即为孝。

老人健在之时,作为晚辈的应尽心尽力地使老人享受晚年的安乐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子女没有白养。长辈过世后,子女们为寄托对老人的哀痛心情,采取适当的形式祭奠也是无可厚非,但不必太过铺张。但有部分人在长辈健在之时不尽孝行,一旦长辈过世,便哭哭啼啼,大花钱财,大摆葬礼,这种行为或许表面上会博得部分不知情人的称颂,但背后必定遭知情的众人耻笑。

孝,是中华传统的美德;葬,是每个人所必走的路,但是孝与葬没有直接的关系,更不能简单地说厚葬就是孝,薄葬就是不孝。对于国民来说,最神圣的是“孝”的观念。父母为了子女奉献了一生,甚至创下了万贯家业,为的是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前途。那么等到父母老的时候,每一个子孙是否都能尽孝呢?答案不能肯定,但也不是绝对的否定。因为现实生活中有部分嫌老人负累自己,采取虐待行为的子女。

子孙的真孝或者假孝,不取决于老人死后的葬礼与祭祀之礼的厚薄,搞厚葬、讲究排场与孝本身的情感无关,也与所追求的怀念祖先的目的无太大的关联,更多的是人们的面子问题,最为明显的是“厚葬薄养”的现状。隆丧厚葬的攀比之风愈来愈强,并有愈演愈烈之势。隆丧厚葬,未必是孝心的体现。有人是为了沽名钓誉,有人是为了在生者之间显财斗富。

南方的五月正是插秧的季节,张明三兄弟却丢下农活,为刚刚过世的老母大设灵堂、供桌和彩门。花费有万元以上,但却非但没有博得“孝子”的名声,反而被同村的乡亲们奚落。

原来,张明的母亲在世时,兄弟三人谁都不想赡养,也不管,就这样让80岁的母亲一个人生活。当母亲因生病向他们乞求正常的生活供养之时,竟遭到了三兄弟的咒骂,他们称母亲为“老不死的”。老人也常常因此而整日以泪洗面,村民们见了都为之寒心。邻居说,这样的后事不是在尽孝,而是在给活着的人撑面子。

“养”是父母的享受,“葬”是对老人后事的料理,但有些人对在世的父母,或不闻不问,或不尽赡养义务,或对老人打骂相加,似乎不知孝道为何物。一旦父母西去之时,或许是良心发现,或许是为了做给他人看,或许为了其他什么目的,立刻换了一副面孔。捶胸顿足痛哭流涕者有之,大摆丧葬排场者有之,不惜重金造墓者有之,借丧葬之机大肆敛财者亦有之。似乎不如此这般折腾一番,就是不孝。

人死如灯灭,做自己该做的,问心无愧就是了。但是现实有时是无奈的,对于葬的问题不论是孝还是不孝都流行厚葬,因为许多人都有“厚葬薄养”的思想,尽管对父母生前的照顾未必周到,但葬礼一定要办得“风风光光”。正是这种追求体面的传统殡葬观念让很多人宁可去高价购买墓地,也不愿意采用更时尚、更简洁的“绿色殡葬”方式,生怕被人说没面子。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对殡葬影响不小,墓地要选风水宝地,大兴土木,还要为死者修个像样的“后花园”,似乎这样才算是尽到了孝心。

对于一个真孝子来说,只要在老人生前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老人得到最好的照顾,对于葬礼来说,无论是厚葬还是薄葬,都是一个孝子。而对于那些不孝的人来说,无论他把老人的葬礼办得多么隆重,在别人眼中他仍然是一个不孝子孙,他的脸面不会因一个隆重的葬礼而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