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孝心:父母之爱比海深
14944700000049

第49章 风光丧葬不等于孝

“孝行,人之本务,万物之纲也。”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就是崇尚尊老敬老的美德,把奉行孝道作为为人处世的根本。人人都有父母,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情、哺育之恩,那是人世间最纯真的最无私的情感。

但是令人心酸的是,现实生活中不乏一些视老人如累赘的不孝子女。张老汉有四个儿子,可谓是儿孙满堂,按常理说七十多岁是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然而事实上却非如此,当儿子们陆续成家立业另立新居时,张老汉被独自留在了老屋,那时还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张老汉的行动有些不便起来,连做顿饭都极其费力,但是四个儿子却没有一个人提出将老父接回去照料,待老人无奈地主动提出之时,儿子们才决定接老人回去轮流照料。但没过多久,由于老汉实在不能忍受大儿媳整日的谩骂,就提出要去二儿子家住,二儿子当然不同意,说非要在老大家住满三个月后才能接纳;要去三儿、四儿家,均遭此“礼待”。最后老汉又回到了自己那间低矮潮湿的老屋独居,一日三餐四兄弟按照安排的顺序送过来,但老人吃的常是冷冰冰的饭菜。最为凄凉的是每当过年过节之时,除了饭菜外,老人根本见不到儿子们的踪影。

后来老人去世了。几个儿子竟为了显示出自己的“大度”和“孝顺”,办的葬礼隆重,祭品丰盛,还花费了三千多元请来法师做了三天两夜所谓的“道场”。

葬礼的全部花费约有两三万元,试想,如果这些费用用于老人平时的生活赡养上,那老人在世时的日子则会好过许多。如此“活着不孝死了孝”的“厚葬薄养”的做法实在是令人汗颜。

“孝”的本质是赡养,至于身后事,则贵在精神上的纪念。孝道要讲,孝心要尽,传统的养老美德不能丢,我们对老人养育之恩的最好的报答就是厚养并善待老人,对其生前以无微不至的关爱和体贴,尽力使之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终。老人在世时多多孝敬,丧葬、祭祀等活动尽量从简,就是对先人最好的孝心和纪念。倘若对老人生时不养,厚葬又有何用?又有多少“孝心”在其中?

厚养不是说一定要给长辈提供很奢华的物质生活,要知道,物质之外的精神赡养更能让老人感觉到幸福。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有些老人是不缺钱的,但他们依然感觉孤独,因为他们的精神并没有得到赡养。厚养应该是做晚辈的真正用心去爱长辈,也就是真正的孝了,那样,即使老人和你在一起过着并不富裕的日子,他们的感觉也是幸福的。

薄葬的意义在于长辈百年之后应节俭办事。周总理的骨灰撒在神州大地之上,简单而朴素,这非但没让总理的光辉形象受到丝毫损伤,反而更让人们对他的思念刻骨铭心!流于表面的风光葬礼于逝者来说毫无意义,更与孝无关,它所体现的是逝者子女的体面与能力,是他们在“孝”的旗帜下虚荣心的自我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