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孝心:父母之爱比海深
14944700000057

第57章 先去私心,而后可以治公事

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放于利而行,多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无一不说的是一个“仁政”,而其中又以廉洁为核心。

“仁”是孔夫子道德观的核心,是做人和从政的根本。孔夫子认为,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至关重要的是要学会“爱人”,即处世要无私心。

“公则生明”,区区四字,其寓意却极其深远。公正、不偏私地对待问题、事情,则处理问题才能明智而正确;反之,主观色彩浓重,便不能无私地处理和认识问题。现实当中,人往往会受主观影响,而难以对事物做出正确明智的判断。要做到“公则生明”就必须彻底消除私心和物欲。

有一天下大雨把一户富人家的土墙壁淋坏了,其子认为若不修好,必会有人来行窃,邻居一老人也如此认为。当晚,富人家就遭窃贼光顾。富人对其子另眼相看,认为其聪明才智绝非一般人所能及,但却怀疑邻家的老人就是窃取之贼。由此可见,富人对于被盗一事,完全受其感情所左右,偏私地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把邻人作为怀疑对象。这样的判断很难认识到事实真相,更可能与事实背道而驰。所以一个人要做到廉洁高尚,就必须去除私心,克服感情上的远近亲疏。不能因对方是自己的朋友而不顾事实的真相对其全面维护,对其他的人有不公平的看法。做人做事不能只看表面,也不能选亲避疏,凡事要公平公正。

当然廉洁还要做到始终如一的坚持。“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作为北宋时期的一名官员,包拯做到了始终如一,时刻遵循着“清”的原则。他为官公正廉明,铁面无私,奉行“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的信条,被人们誉为“青天大老爷”。他勤勉有加、克己奉公、清正廉洁;备受百姓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在人民群众中树起了一座雄伟丰碑。

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身,如正人何?”我们不管做人做事都要崇廉以养德,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防微杜渐,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日后才能对国家和社会尽忠,对父母尽孝。

为人处世,贵在有德。若要处世,首先得学会“做人”。“做人”的意义在于,一个人的行为必须符合“人”所应该具有的道德风范,也就是以道德来律己,以道德对待他人。道德同样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一个拥有高尚道德的人,一个懂得孝养自己父母的人,应该是廉洁公正的,应该是阳光的,充满进取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