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真实的梦幻上
14953000000008

第8章 UFO与自然现象

1.是中微子产生了UFO吗

给地球科学带来重大变革的板块理论,由于其动力机制一直悬而未解,故而被一些人称为不彻底的理论。同时,板块构造也并非是所有行星都具有的普遍现象,它描述的板块运动只是地球演化内在规律的一种表象,而不是最根本的东西。因此,要寻找一个最根本的地球演化的统一理论,甚至让它也适用于其他行星,就必须透过现象,抓住地球演化的本质。于是,有人提出中微子地球动力理论。这种理论撇开了板块理论惯于研究的地球表层(岩石圈)运动现象,深入地球内部,从研究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入手,揭示了地球演化的动力机制,解决了板块理论无法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地球的内部跟外层大气一样呈圈层结构。大气层的各种圈层是由于各种宇宙射线和不同频率的太阳辐射分别在不同的高度与大气层物质作用形成的。如大气物质吸收带电粒子形成电离层,吸收可见光和红外线形成对流层等等。如果没有宇宙线和太阳辐射,大气层就会因分子的热运动而逐渐趋向均一化,使圈层结构完全消失。同样,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也是外部射线与地球物质作用形成的。如果没有外部能量的维持,地球的内部圈层就不可能形成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保持相对稳定。那么,是什么物质深入到地球内部供给地球能量呢?它就是来自太阳的中微子。当然,其他粒子也有可能提供部分能量,但只有中微子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虽然理论推算,中微子与物质作用十分微弱,但目前关于中微子的理论与中微子的实验还不一致,太阳中微子失踪和中微子质量问题,就充分暴露了现有理论存在的缺陷。我们知道,中微子与中子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二者都呈中性,自旋为1/2,穿透力极强。有人认为,中微子也可被氢原子和电子减速成熟中微子,其反应截面大幅度增加,它在强磁性物质中,也能被散射而使其反应截面大大增加。这样,来自太阳的中微子入射地球后,便被地球物质散射、减速,最后吸收、释放能量。由于中微子的频率(能量)不同,因而,它被减速和吸收发生的深度也不一样,这就形成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例如,由于大洋海水(含氢多)对中微子的减速作用比陆地岩石对中微子的减速作用强烈,所以,在大洋下面,中微子经过较短的射程就变成了热中微子被吸收了。这就是洋壳为什么比陆壳薄,洋壳下的低速带为什么较陆壳下的低速带上移的缘故。由于外核的运动产生了地磁场,相当于外核物质具有强磁性,所以来自太阳的中微子经过长距离(2900公里的地幔)减速后,又被强磁散射,在此处被大幅度地吸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致使外核熔为液态。

中微子既然能被地球吸收并为其演化提供能量,那么,它也应该能被其他行星吸收。当然,中微子被行星大幅度地吸收,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如果行星的直径太短,密度太小,那么,当中微子穿越行星之时,与中微子“碰撞”的原子和电子数就不够多,其能量的消耗(减少)就不足以达到被行星物质吸收所需要的频率,即中微子能成为热中微子。这时,它就会畅通无阻地穿过行星而不被吸收。如果行星的直径和密度达到一定的数值,使得与中微子发生“碰撞”的原子和电子足够多,那么,中微子就可以被减速成热中微子,从而与行星物质发生作用。我们知道,地球大幅度吸收中微子的地方在地下2900~5050公里的外核处。倘若不考虑行星的密度,那么可以预见,如果某行星的直径介于2900~5050公里之间,那么中微子从一侧穿过行星时就会在另一侧的表面被吸收(发生反应),这种反应应该与地球外核一样,引起物质的熔融,从而在该行星的表面留下痕迹。比较太阳系各行星及其卫星,可以看到,水星、月球等天体的直径正好是处在2900~5050公里之间,所以,在水星、月球等天体表面一定留有物质熔融的痕迹。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水星、月球等天体上的环形山就是其表层物质熔融下渗或塌陷而形成的。当然,环形山的形成应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而决非一时所成。直到现在,一些环形山也应还在形成中。同时,环形山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剧烈反应和大面积物质熔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一些射电现象,发出红外光甚至可见光。像月球这样离我们很近的天体,如果有这样的发光现象,我们人类一定会有所察觉。事实也确实如此,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记录到月球发光现象(包括彩斑、雾气等)数以千计,只是人们一直不知道这些发光现象的真正来源而已。

根据以上讨论,不难看出,中微子被天体物质吸收的条件,是它必须进入天体内部,在天体物质间穿行2900公里(相当于地表到地球外核的距离)的路程。换句话说,如果中微子在天体内部飞行了2900公里的路程,那么,它就有可能被2900公里外的物质吸收。大家知道,我们的地球是球体状的,来自太阳的平行中微子束在进入这个球体后,它有一部分的方向不是指向球心(地核),而且平行地穿过地壳和地幔,不经过地核就从另一侧冲出地表。这部分中微子在地壳和地幔中飞行的路程则有可能刚好为2900公里。这样,当它冲出地表时,它就变成了易与物质发生作用的热中微子,进而与空气、云雾等物质反应,产生发光现象。这就是我们观察到的所谓不明飞行物。例如,上海的早晨,从该地区进入的太阳中微子,从西藏地区冲出地表(此时,西藏还处在黎明时分),就有可能与物质作用,产生发光现象。同时,西藏的傍晚,从该地区进入的太阳中微子,从上海地区冲出地表(此时,上海天黑不久),也可产生发光现象。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不明飞行物总是出现在凌晨前或傍晚后不久的原因。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所见的许多不明飞行物,其实与月球上的辉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2.钱学森来信:UFO与地震

1984年4月,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给《飞碟探索》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指出:“所谓飞碟是一个客观现象,即确有其事(也就是排除假象之外有真的),那么如何对它进行科学研究……(有人)认为很可能不是来自天外,而是发自地下,是地层断裂引起的。”钱先生在信的末尾又指出:“如果这方面有结果,那么UFO的科学研究会对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即地震预报做出贡献,那就是大事情了。”

查阅国内外为数众多的UFO目击报告发现,有一些UFO现象在时空上确与地震有关联,其表现有二:(1)空间上,一些UFO出现在地震多发区;(2)时间上,在某些大地震前的震中区正好见到UFO现象。例如,1992年4月15日美联社报道,美国地球物理学家约翰·德尔说,UFO可能是地震光形成的。他举例说:1951~1952年在墨西哥出现的几十次UFO现象都是在1年后发生3次里氏4~5级地震的震中区。另外,据报道,1995年1月17日,日本发生震惊世界的关西大地震,造成5000多人死亡。在救灾告一段落后,日本媒体陆续报道在事发当时,一位名叫中才的女教师在自家三楼阳台发现附近天空有三架倒三角形飞碟悬浮在空中。女教师在地震最强烈时,由三楼卧室冲到二楼母亲房间,看到母亲没事,又赶到三楼阳台想了解周围的状况,发现左邻右舍发生火灾,而山那边持续传来“咚!咚!咚!”的声音,三个橘红色倒三角形的飞碟仍在盘旋,后来,她家也起火燃烧,房舍全都烧光了。1989年12月27日,智利隆基万火山爆发并发生地震,事发前几天曾看到UFO多次出现,1991年2月17日上海地震也出现UFO现象。关于这种低空飘移的“UFO”现象即地震光的产生机制,约翰·德尔提出:在地震发生前几个月里,因地下岩层压力积聚,岩石被挤压和地下水流的变化导致地震光的产生。另据加拿大珀辛格指出:地震前,某种形式地下岩层中的张力能产生电信号,使岩层上方的一股空气柱产生电离而出现发光现象,当张力源在地下运动时,这种“光亮”现象也随着近地表上空飘移,成为一种UFO现象。

资料表明,大量地震事件中只有少数与UFO在时空上有关联。例如,明朝记载地震960余次,其中只有6次出现UFO现象,仅占地震总次数的0.62%;清朝记载地震570余次,其中只有3次出现UFO现象,仅占0.52%。此即说明,大量地震事件并无UFO出现。另一方面大量UFO事件大多与地震无关,例如,明朝有记录的48次UFO事件只有6次与地震有关,占UFO总次数的12%,清朝在23次有记录的UFO案例中只有3次与地震有关,仅占13%。当然由于明清时代的科学技术不发达,上述记录肯定欠全面。但据近代人们所掌握的UFO与地震资料看,上述结论仍然正确。事实是:不少智能型的飞碟案例是地学成因无法自圆其说的。例如有些飞碟追踪飞机、汽车、舰船,窥视军事核弹基地,飞行中主动升降、转弯及反航等。另外,在远离地表的高空甚至太空中,我们的飞行员、宇航员也遭遇到UFO,它肯定不是“地震光”了。还有,飞碟无翼、无声、高速、自旋、悬停、倒飞、垂直升降、直角转弯、突然出现、瞬间消失(隐形)、中断电讯等高难科技特征更是我们地球人类目前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我们若受此启迪而进行大胆尝试研究,将引起一场意义非常深远的科学大革命。

现在被人们统称为UFO飞碟的事件至少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未知自然现象形成的,其中包括地学成因的地震光现象,研究它也许可以应用到地震预测、预报上去,造福人类;另一类是某种先进于人类的外星人所制造、驾驶或遥控的太空飞船(探测器),研究它们不仅关系到我们的今天,更关系到地球人类的未来。若能通过飞碟研究发现地外文明并与之建立联系,那将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3.竺可桢的疑惑:“佛灯”是UFO吗

千百年来,我国的庐山、峨眉山、青城山等名山,一直流传着佛灯(又名圣灯、神灯)之说。历代文人和学者也屡有记载。在青城山主峰高台山顶的上清宫旁有神灯亭,可观看对面大山出现的神灯;峨眉山看佛灯的地方在金顶睹光台;庐山看佛灯的地方在大天池的文珠台。这些地方偶遇月隐之夜,山下黑沉沉的幽岩间,会突然涌现出十到数百点荧火光。火光时大时小,时聚时散,忽明忽灭,忽东忽西,或近或远,高者天半,低者掠地。古人把它们看成是过路的神灵或仙佛手提灯笼穿行在天地之间,这便是所谓的佛灯。据记载,“灯”的颜色有白、青、蓝、绿色等。

佛灯之谜吸引了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学者。1961年秋天,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竺可桢,曾特地将佛灯作为庐山大自然的三大谜题之一,向庐山有关研究所提出来,希望科学工作者能认真予以研究。

在对佛灯的研究中,有的说是山下灯光的折射,有的说是星光在水里的反射,有的说是一种大萤火虫在飞舞,还有的说是山中蕴藏着能发出荧光的矿石……而最普遍的解释是磷火说,认为佛灯即民间所说的“鬼火”,系山中千百年来死去的动物骨骼或含磷地层中所含的磷质,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作用,产生磷化氢和四氧化二磷气体,它们在空气中极易自燃,因为空气轻而随风飘动,所以出现闪烁离合的景象。由于磷化氢燃烧时光不强,所以必须是在没有月光的夜晚才能看到。

但研究者认为磷火说的漏洞也很多:一是磷火多贴着地面缓缓游动,不可能飘得很高,更不会“高者天半”或“有从云出者”;二是磷火的光很弱,庐山文殊台和青城山神灯亭的海拔皆在1000米以上,峨眉金顶海拔超过3000米,不可能看得那么清楚。1981年12月14日,庐山云雾所收到海军航空兵老飞行员郭宪玉的来信,他对佛灯的来源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看法,认为它是“天上的星星反射在云上的一种现象”。郭宪玉说,夜间无月亮时在云上飞行,飞机下面铺天盖地的云层就像一面镜子。从上往下看,不易看到云影,只能看到云反射的无数星星。飞行员在这种情况下易产生“倒飞错觉”,就会感到天地不分,甚至会觉得是在头朝下飞行。他由此联想到在夜晚,若有云层飘浮在大天池文殊台下,把天上的群星反射下来,就有可能出现佛灯现象。由于半空中的云层高低不一,飘浮不定,所以它反射的星光也不是固定的,也许在这个角度反射这一片,在那个角度就反射另外一片,从而映出闪烁离合、变幻无穷的现象。

然而,这种云反射星光的现象应该是相当普遍的,而佛灯却并非每处高山都能见到。就是在庐山、峨眉山和青城山上,也只有特定地点才会出现,可见这尚不足以定论。

必须指出的是:竺可桢当年在庐山提出的另外两个自然之谜,一是庐山云雾为何有声音,二是庐山雨为何自下向上跑。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这种声响和雨往上跑及特定地点出现的佛光,是否也是与庐山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呢?

无独有偶,在美国新泽西州毗邻长谷镇的一条铁路线附近,每到夜晚往往会发现低空中突然出现一团团神秘的光球,随风摇曳,到处飘游。起先,人们不明它的成因,便疑为“鬼火”。

1976年,“鬼火”的传说引起了一些科学家的注意,他们便成立了一个名叫“迹象”的研究机构,对“鬼火”的成因进行了探索。起初,他们怀疑,可能是铁路线上的钢轨在起作用,可是钢轨拆除后,“鬼火”仍然不断出现,这就证明“鬼火”与钢轨无关。后来,研究者们又把所有出现“鬼火”的地方全都标绘在地图上。这时,他们发现“鬼火”都出现在石英矿的断层带附近,显然这与石英的压电效应有一定联系。为了验证这一设想,他们使用了多种仪器来记录人工地震时可能产生的种种效应。

果然,当地震发生时,仪器记下了石英因受压而产生激变电压并伴随出现无线电波辐射。与此同时,红外摄像仪上则拍下了“鬼火”的真迹,从而证实了“鬼火”的产生确实与石英的压电效应有关。据此,他们认为,由于长谷镇附近的断层是一种活动断层,当断层发生错动时,地下的石英受到压力,产生压电电荷。电荷聚集到一定数量便会放电。若放电足够强烈,就会使近地面的空气大量电离,温度骤升,放出熠熠群光,出现一团团直径为5~100厘米大小的光球。

“佛灯”与“鬼火”产生的机制很可能是相似的。那么雨往上跑和断裂带上的位移是否也与这种放电有关呢?UFO无视地球的动力作用,也许是因为这些外星人已掌握了放电、辐射与引力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联系地光的成因来进一步弄清UFO的运动机制。

4.UFO与地光是一码事吗

有人将地光看作UFO或将UFO视为地光现象。UFO和地光两者容易混同并非偶然,也许弄清地光的成因,不但能将前面奇异的位移和“佛灯”现象得以澄清,更重要的是可将UFO与地光现象严格区别开来,并为最终弄清UFO运动机制提供线索。

地光是强地震前后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1975年2月4日傍晚6时许,辽宁南部海城与营口一带,虽然天色还未完全黑下来,但能见度已很低了,马路上已不能骑自行车,汽车也只有打黄灯才勉强行驶。突然,暗淡的天空豁然开朗,人们重新看清了道路,甚至能看清室内的物品。在海城招待所,人们甚至看到了满天的红光,后来又变为白光。这就是一种强烈地震的伴生现象——地光。

地光闪耀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轰隆隆的地声。如在海城地震前,在辽河职工医院,有人看见像电弧光似的一片白光,持续约一分钟,并伴有腥臭味;北镇赵屯公社,人们看到的是东南方的天空有两道很亮的白光,像拖拉机的灯光在晃动,也持续了一分钟左右,不久就听到了轰隆隆的地声。地光也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锦州铁路局,人们看到的却是火灾似的粉红色光亮持续了四分钟;在海城、营口和盘锦一带的许多地区,还有许多人看到从喷沙冒水孔和地裂缝中喷出火球状光亮,就像信号弹一样,不带尾巴,各种颜色都有。

地光形形色色的形态,归结起来可分为闪电状、朦胧弥漫状(片状)、条带状、柱状、探照灯状、散射状和火球状等等。就光的颜色来说,有红、橙、黄、绿、蓝等,但以蓝白色和红色较多,黄色次之。一般地说,片状光、带状光,以蓝色光居多;而火球、火团、火焰、火柱多为红色、红黄色和白色。不过,这不是绝对的,有时地光的颜色还随时间变化。

这些形态中与UFO最为近似的是火球现象。在196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罗萨镇连续遭到两次强地震的袭击。和其他地区的强地震一样,当地居民看到了多种地光现象,其中有许多是一种球形的闪光。例如,有人报告说:“发震时,头顶上方,向空中升起几道直直的光条。”“镇西方看到像火流星一样的光。”“看到了3米左右的火球,拖着红的尾巴,3秒钟移动了几米。”“看到火球从前右侧跑到左侧,在很短的时间内,由蓝色发绿,散乱地变成红色……”

1976年,我国松潘地震时也有大量火球出现。仅8月16日晚发震前后,江油的一个社员就看到400多个火球。有人这样描述到:“我们先看见几处冒出零星的火球,以后越冒越多,难以计数。球刚冒出时有碗口大,当升高到10多米后,就变至簸箕般大;先是白色,后变为乌黑,还伴有响声。在白色的火光中,还有一股黑色烟雾在翻滚,同时闻到一种火药味。出现火球的范围估计约有3000~4000平方米,持续约15分钟。在火球发生的时候,收音机、罗盘、广播等均未出现任何干扰,也未发现物质的放射性增高。”

我国黄录基、邓汉增在研究火球时认为应区分两种类型:A型火球,通常在地震前不久和震时发生。它们主要出现在震中区,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也看不到来自地下的通道,总是突然出现在空中。球体大小不等,一般直径二三十厘米,红色居多,间有蓝色、白色,移动迅速,有时带有响声,同时可见到其他形态的地光。B型火球,是信号弹式或流星式的球状光体,发震前后都有,出现的范围也较广,但与一定的地质构造及地理条件有关,常直接从地面裂缝、冒水孔、河沟等处升起。上升高度一般为一二十米。球体大小较悬殊,小如鸡蛋,大如脸盆。颜色以红色居多,绿色次之,再次是白色或蓝白色。它们的移动速度较A型为快。有时随风飘忽不定,也常伴有响声,并往往带有一股难闻的气味,如硫磺味等。严重时,可灼伤人畜。

可见,火球具有随风摇曳和只能上升、无磁场干扰的特征,说明它与UFO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它的发光现象及有硫磺味产生等一些特征又与人们遭遇的UFO有相同之处。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地光现象已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特别是近代,它更是地震工作者苦心研究的对象。人们试图用不同原理来解释它。

1966年,前苏联塔什干大地震前几小时,塔什干上空突然发生了一次电子暴。天空中耀眼的白光像镁光灯一样,使人目眩。更令人奇怪的是,地震前后都有人发现,室内的日光灯“无缘无故”地自动闪烁。科学工作者也测到了电离层中电子密集度达到顶峰。

早在1961年,日本学者安井丰等在研究地光时,就注意到了大气电场的问题,后来他陆续研究了日本、美国等地的地震发光现象,于1972年提出了“地光现象是地震时剧烈的低层大气振荡”的看法。他认为:在地震区常会有以氧为主要成分的放射性物质,被从地里“抖”到大气中。特别在含有较多放射性物质当中、酸性岩石分布区和断层附近,大气中的氡含量将有显著提高(这一点已为实测结果证明),这也将使大气离子化增强,导电率增加。如果这时地面存在一个天然电场(这个电场可以由压电效应产生),那么就会发生向空中的大规模放电,使地光闪烁起来。大面积放电和氡蜕变时放出的射线都有可能激发荧光,使日光灯管闪亮。

另外,也有人用压电效应理论来解释地光。物理学的实验发现,许多晶体在受到挤压拉伸时,会在两个平面上产生相反的电荷,称为“压电效应”。压电石英就是一种具有压电效应的晶体。如果沿着石英晶体的垂直轴切制一个薄片,并沿薄片厚度的方向施加一定压力,这时薄片的两个受压面将产生不同的电荷,且电荷的密度与压力成正比。

美国的科学工作者为揭开地光之谜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据报道,他们在实验室里对圆柱的花岗岩、玄武岩、煤、大理石等多种试样进行压缩破裂实验时发现,当压力足够大时,这些试样会爆炸性地碎裂,并在几毫秒内释放出一股电子流。正是这股电子流,激发周围的气体分子,使它们发出微弱的光亮。芬克尔斯坦和波威尔认为,当石英在地壳岩层中作有规律排列时,如果沿长轴排列的石英晶体的总长度相当于地震波的波长时,就会产生地震等压电效应。若地震压力的压强为30~300帕,就有可能产生500~50000伏/厘米2的平均电场,这个电场足以引起闪电那样的低空放电现象,产生地光。

众所周知,石英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矿物之一。这些地光乃至“佛灯”和“鬼火”是否都与石英释放的电子流有关,以及这些地光是石英受压后释放的电子流,还是其他原因使其抛射电子流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