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功母亲的80个教育法则
14954200000028

第28章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拉近的不仅仅是身高几十厘米的差距,而是父母和孩子心与心的距离,是一代人和另一代人的那条可深可浅的“代沟”。

有个小男孩,不愿进火车站候车厅,孩子的爸爸生气了,很严厉地训斥他,他在一旁低头不语。爸爸看孩子这样更加来气了,很大声地对孩子说:“你抬起头来,听我说话!”可孩子还是不理。

没过一会儿,孩子的妈妈过来了。看这样的情景,妈妈蹲在孩子面前,看着他的眼睛,低声地孩子说:“妈妈一直知道你是个聪明、懂事的好孩子,你告诉妈妈,你想回老家和哥哥玩不?”“想!”小男孩很高兴地回答。“回老家和哥哥玩,我们就要坐火车回去,那你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小孩想了一会,说:“我们现在要去坐火车了。”“我们坐火车要先进站,要等火车开过来,那我们现在先去候车厅等,好吗?”小孩很愉快地接受了,和爸爸妈妈手牵手进火车站了。

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父母二人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收到了不同的效果。妈妈采取蹲下来的姿态,和孩子是平等的,孩子觉得妈妈是理解他的,自然就收起了自己的敌对情绪,认真思考妈妈所说的话;而爸爸则采取居高临下的训斥方法,孩子看到爸爸气势汹汹的样子,会感到压抑和恐惧,有话也不敢说出来了。

如今,在很多的家庭中,教育孩子时,父母们早已习惯了站着说话,对孩子发号施令,把自己的思维和主观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很少考虑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当自己的愿望与孩子的想法产生碰撞的时候,父母们就会对孩子大失所望,然后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根本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

如果父母们蹲下来,蹲到和孩子一般高时再开口说话,情况又会怎样呢?至少,孩子肯定会认真地听你说话。蹲下来,不再居高临下,与孩子完全处于平等时,孩子才会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你——这就是孩子为什么喜欢把心里话对自己的朋友说,却不愿与父母说的原因。父母们知道,只有两头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中间的管道里来回流动,如果一头高,一头低,水就只能往一个方向流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父母与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

有一天,文馨回家晚了,妈妈帮文馨拿下肩上的书包,陪文馨吃饭,然后告诉文馨这是特意为她准备的。妈妈还告诉文馨,她已在窗口看了很多次,盼着文馨回来。

文馨说,她陪同学买东西去了,所以回来晚了,并向妈妈道歉。妈妈说:“孩子,妈妈知道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孩子,相信你不会惹麻烦,但妈妈牵挂你,担心遇到交通方面的问题或别的什么事情。以后,最好先打电话回来说一下。”

文馨高兴地亲了一下妈妈:“妈咪,你真好!”

妈妈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待孩子的过失,使孩子能感受到妈妈对她人格的尊重,感受到她与妈妈在地位上的平等。在父母们周围,有许多父母喜欢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孩子稍有失误,就对孩子进行指责和批评,这是不科学的。

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严,他们都希望父母能够给予他们尊重和平等。父母只有和子女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孩子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试一试:

1.忌用过激的语言

好的意识还得用好的语言来表达才行。父母的感情和孩子的幸福紧密相连,自然没有哪位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沉得住气。越是激动的时候,越有可能把不该说的话说出来。

2.跟孩子说话不宜罗嗦

有些父母教育费尽心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表面上看来,他们是在与孩子公开交谈,殊不知他们的某些话,恰恰是堵住了孩子的嘴巴和耳朵。最常见的弊病就是某些父母那种教条似的长篇独白,一开始就是:“当我和你一样年纪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子女对父母的这种表演评论说:“这种说教式的谈话,我们不喜欢。”其效果可想而知。

在说教面前,孩子往往是缄默不语,他们的眼睛朝高处看,心不在焉,无法接受父母的教育。类似“等你成家有了孩子后就明白了”这样的话已经成了某些父母的口头禅。一天要唠叨好几次,由于孩子是生活在此时此地,老是对他们提及未来的情况,不会有多大效果。有经验的父母认为:应该用现实的语言,举出具体的理由,说明你提出的主张。如不赞成孩子去出席某次舞会,不必提到许多“未来”的事情,只需具体说明,如:“我不让你去是因为你年龄太小,没人照看你,怕你出事”就行了。

3.语言一定要发自真心

凡是关系融洽的家庭,人们交谈时,语言都充满着爱心和亲切感,态度和蔼。而那种直来直去,不讲究方式的语言,用意虽好,也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具体的语言方式,因人而宜。

总之,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增强孩子独立意识的有效方式。蹲下来说话,不仅仅是一种行为的表现,还是一种教育观的体现。只有怀着崇高的责任心和热切的期望才能蹲下来;只有把孩子看作是平等的个体才能蹲下来。只有蹲下来,父母才能平视孩子,才能获得和孩子真正交流的机会,才能真正明白孩子心中所想以及他们行为的真正动机。

树立信心——插上理想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