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家庭孩子少,家里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宝贝儿”转,过度的溺爱使一部分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他们只知道接受爱,认为别人的给予都是应该的,却不知道爱别人及如何去爱。不会关心别人,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及人际关系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从小培养孩子学会关心他人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从语言和行动上创造一切机会教育孩子。
俗话说: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要使孩子富有爱心,父母必须从自己做起,从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做。
有位妈妈曾伤心地说起这样一件事:
我的儿子上高三了,为了他读好书,家务活从来不让他沾手,我每天除了工作还要买菜、做饭、洗衣、收拾房间。一天,他爸爸在外出差,我生病了,躺在床上,浑身十分难受。儿子放学回来,看看锅里没有饭,只是冷冷地说了一声:我出去吃了。转身就离开了家。过了不久,他吃饱了回家就钻进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关上门,没过来看看我,也没给我带回一点儿吃的,一晚上再没走出房间的门。我伤心极了。我给了他丰富的物质生活,给他买“脑黄金”补品,买“好记星”学习机,请家教补课,唯独没有给他一个知恩图报、主动关爱别人的品质。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问题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都是在父母溺爱之下长大的,他们从未有过回报的实践,也就谈不上产生过回报的意识了。在他们看来,父母和别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需要感谢,更不需要回报。一家人围着自己转就好比地球围着太阳转一样,是自然规律。父母也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常怀感恩之心的道德教育,忽视了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所有的付出是无私的,是一种爱,也忽视了让孩子懂得回报。那么,父母应如何从小教育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呢?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互相关心,对长辈要体贴照料,对待亲友要嘘寒问暖,谁生病了,主动侍候;谁有困难,主动帮助。父母对别人主动、热情地关心,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外,爸爸妈妈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关心别人的故事和道理,编排一些关于关心别人的游戏同孩子一起做,使孩子逐渐理解和懂得关心别人是一种美德。
孩子开始和同伴们在一起玩耍时,常会出现争吵、打斗、抢玩具等不友好的行为。对于这些,爸爸妈妈应该正确对待,注意结合孩子的群体生活教育孩子团结同伴、关心同伴、互相友好谦让。有的爸爸妈妈怕别人欺侮自己的孩子,不让他随便交朋友,结果会使孩子形成孤独、自私的心理。孩子想不到别人,更不懂得关心别人,这对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孩子的认识能力比较低,知识经验少,需要成人在认识上给予帮助,行动上给予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告诉成人自己做了什么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事情,成人应及时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孩子的这种良好的思想行为。
此外,父母要善于利用移情作用,培养孩子种植、饲养的情趣,增进关心别人的感情。移情是人将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人的情感迁移到另一事物或另一人身上的心理现象。孩子总是这样认为,花鸟鱼虫等动植物也和人一样,都有思想和感情。因此,他们常把动植物当做人一样看待,跟它交谈,对它爱抚。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思想行为,鼓励指导他们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培养他们对花草、动物的珍爱之情。他们对动植物有了这种珍爱之情,往往也会对人产生同情、怜爱、关心之情。所以,指导孩子种植与饲养,培养他们喜爱花鸟鱼虫的感情,也是增进孩子关心别人的方法之一。
同时,父母应该经常让孩子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只有在孩子有了切身体验时,他们才能领会父母照顾他们的辛苦,从而知道体谅父母,尽自己的力量帮父母做事,为父母分忧解愁。还在上幼儿园后,父母应教育孩子关心别的小朋友,当小朋友摔倒了,要主动扶起来,并加以安慰。在这些行动中,孩子将会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要想别人善待自己,自己就首先要与人为善,关心、尊重别人。关心别人是社会的传统美德,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爱护既拉近人们距离,也让世界充满温馨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