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的林源,特别淘气好玩。有一回,林源妈妈的朋友出差,把她4岁的女儿诗晨托林源妈妈照顾。中午的时候,林源妈妈让孩子们到卫生间洗手,过一会,听到卫生间传来了哭声,诗晨跑来告状说林源往她身上浇水。林源妈妈把她们带回房间,问明了情况之后,林源妈妈先让诗晨脱下湿漉漉的衣服,又让林源脱下自己的衬衫。林源妈妈拿起诗晨的湿衣服给林源穿上,让诗晨穿林源的衣服,然后叫她们坐到地毯上,听她讲故事。讲完故事之后,她问女儿,穿着湿衣服冷不冷,舒服不舒服。林源一个劲地摇头。她对林源说,你想一想,诗晨穿着这样的衣服会是什么感觉呢?林源难为情地低下了头。事后,林源主动向诗晨道歉,并拿出自己最心爱的玩具和诗晨玩。
故事中,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妈妈并没有直接责备,而是让孩子勇于承担自己惹的“祸”。林源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对诗晨产生了歉意,出于歉意还拿出心爱的玩具来与伙伴共享。妈妈让孩子正确面对了批评,用顺应的心态来接受了错误,在她小小的心灵上会留下一个恒久的印迹。
有的时候,批评往往直指人身上的缺点,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批评,他就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对于孩子来说,他在评论自己时常会出现偏差,原因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孩子如能经常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就能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爱学习的小军正在上小学五年级,是个聪明的孩子。由于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因此非常自负。在家里,小军觉得自己俨然已经是个大人;在学校里,小军也非常清高,不太愿意与成绩不好的同学一起玩,觉得跟他们在一起没什么意思。对老师,小军也不够尊敬,认为老师的水平不过如此,自己自学都能够学到很多知识。
有一次,妈妈在看到小军的一篇周记中表现出自己看不起同学的思想,他还提到了一次与数学老师发生的争执,原因是数学老师批评小军做作业不够仔细。妈妈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随即找小军谈话,妈妈说:“有人批评你,并不是他看不起你,而是他希望你进步。你看,他不批评你,你不会怨恨他,他批评你,你则会怨恨他,而他还是选择了批评你,原因就是他希望你进步。妈妈也一直是这么希望的。”此时的小军深受触动,自负的毛病在他的身上慢慢减少了。
上述的事例告诉父母,当对孩子进行批评时,要讲求方式、方法。那么,父母,如何让孩子欣然地接受批评?
1.批评过后要表达对孩子的感情依旧
批评过后,父母不要一直板着脸说话或不理睬孩子,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就应受到批评,但父母不会因为他做了错事就不爱他。实际上,孩子不爱听批评,问题还是出在父母身上。因此,在批评孩子时如果能注意上面这些原则,孩子通常就容易接受你的批评了。孩子学会了善待批评,那么批评也会跟表扬一样,成为鼓励孩子前进的动力。
有个孩子特别不喜欢做作业,妈妈怎么说都不听。一次,妈妈对他说:“你不写作业,妈妈就担心你基础打得不牢固,今后就会考不上好的大学。而妈妈老是担心你,就特别容易变老。”这个孩子害怕自己年轻漂亮的妈妈变老,就乖乖做起了作业。
2.不要总是打骂孩子
假如孩子每天处在打骂和训斥之中,就会变得麻木不仁,而且还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反正我是坏孩子,那就坏下去吧。”父母的训斥、打骂反倒筑起一堵高墙,阻断了亲子间的情感交流,父母没能让孩子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想问题,却增加了对父母的漠视和仇恨:反正你们不爱我,所以也不需要你们来管教我。相反,如果关键时刻用沉默代替语言,实际上是对犯错的孩子进行无言地谴责。在这个沉默的空间里,孩子卸除了被迫自卫的武装,有了很大的自我感受和思考的空间,并且受到强烈刺激,迫使他回想自己的所做所为,也对父母的痛心和难过产生深切的体会。一旦他能站在父母的立场思考问题,许多冲突就可以迎刃而解。
3.教给孩子接受批评的技巧
父母应教育孩子虚心接受合理的批评,甚至可以列出改进的办法或措施:不要对批评者反唇相讥,不要“自卫还击”,不要夸张等等,而应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冷静地分析出尽可能多的合理成分。
4.教育孩子实事求是地接受批评
当批评不符合事实,也应允许孩子做出解释,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心里却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引发种种事端。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而是要保持一种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