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运动就是一种探险,如果不是主动地迎接风险的挑战,便是被动地等待风险的降临。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同样一件事,因为存在一定的风险,甲经过细算,认为有51%的把握,便抢占时机,先下手为强,因而取胜。乙在谋划时十分保守,认为必须有90%甚至100%的把握才下手,结果坐失良机。
20世纪,网球锦标赛女子组半决赛在温布尔登举行,16岁的前南斯拉夫女选手塞莱丝与美国女选手津娜·加里森对垒。随着比赛的进行,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塞莱丝的最大对手并非加里森,而是她自己。赛后,塞莱丝垂头丧气地说:“这场比赛中双方的实力太接近了,因此,我总是力求稳扎稳打,只敢打安全球,而不敢轻易向对方进攻,甚至在加里森第二次发球时,我还是不敢扣球求胜。”
加里森却与塞莱丝恰恰相反,她并不只打安全球。“我暗下决心,鼓励自己要敢于险中求胜,决不能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津娜·加里森赛后谈道:“即使失了球,我至少也知道自己是尽了力的。”结果,加里森在比赛中领先一局,继而胜了第一局,后来又胜了一局,最终赢得全场比赛。
当遇到严峻的形势时,人们经常是小心谨慎,保全自己。而结果呢?不是考虑怎样发挥自己的实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样才能缩小自己的损失上。正像塞莱丝的经历一样,这种人大都会以失败而告终。
有些人之所以能够成为顶尖人物,正是由于他们勇于面对风险,勇于拼搏的缘故。美国传奇式人物、拳击教练达马托曾经一语道破:“英雄和懦夫都会恐惧,但英雄和懦夫对恐惧的反应却大相径庭。”
而一些所谓饱经风霜的成功者,他们似乎什么世面都见过,所以总对我们讲一些不可做这不可做那的理由。我们刚想到了好主意,一句话还没说完,他就像消防队员灭火般地向你泼冷水。他们总是极力劝你不要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以免自寻烦恼。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现实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举例来说,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在告诫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往往会浮现出“球掉进水里”的情景,所以,我们也不难猜出球会落在何处。
一旦我们遇到紧张的局面时,遇到令我们紧张的情况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所希望发生的事情上。不过,无论我们准备得多么充分,有一件事总是难免的:当我们从事某项新事务时,失误便会随之而来。
只要勇于冒险求胜,我们就能比想象的做得更好。在勇冒风险的过程中,我们就能使自己的平淡生活变成激动人心的探险经历,这种经历会不断地向我们提出挑战,不断地奖赏我们,也会不断地使我们恢复活力。
香港企业家陈玉书的自传中指出:“致富秘诀,在于大胆创新,眼光独到。譬如说,地产市场我看好,别人看坏,事实证明是好,我能发大财;反之,我看好,别人看坏,事实证明是坏,我便要受大损失,甚至破产;如果大家都看好,我也看好,事实证明是对了,则也仅仅能糊口而已。”
许多人不敢走冒险的捷径。他们熙来攘往地拥挤在平坦的大路上,他们不知道改道,一辈子也领略不到奇异、壮美的景致。他们平平庸庸、清清淡淡地过日子,直至走到人生的尽头也没有享受到真正成功的快乐,体验到挑战困难后收获成果的滋味。他们只能在拥挤的人群里争食,闹得薄情寡义也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这种人生是什么样的人生呢?
头脑精明的人,在冒险时已经做好了应付风险的准备。乾坤的扭转、生意的成功常常属于那些敢于抓住时机,适度冒险的人。有些人很聪明,对风险看得太清楚了,不敢冒一点险,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永远只能平庸过日。实际上,如果能从风险的转化和准备上进行谋划,风险就会显得并不可怕。
有限度地承担风险,进行一番拼搏,无非带来两种结果:成功或失败。如果我们获得成功,我们可以提升至新境界,显然这是一种成长;就算我们失败了,我们也很快可以清楚为什么做错了,以后知道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这也是一种成长。
鼓励尝试风险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培养个人不满足于现状、勇于进取的精神,也有利于提高个人对市场变动的敏锐感。一个人往往在冒险并盘算着该做什么时,成长最快。
一个人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增长智慧,还要永远保持冒险精神。自卑自贱、谨小慎微并不是成功者的品质;裹足不前、举棋不定,只能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被淘汰出局。只有拼搏,你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俗话说:“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人的潜能是无限的,繁重的工作中、无形的压力下,是真正发挥巨大潜能的好机会。登峰造极和碌碌无为之间只有很短的距离,关键在于你选择了什么、在追求什么。选择远方的人,他的人生注定不会太平庸。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都有自己的最佳位置,当你找到了属于你的最佳位置,你才能够更快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