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人脉投资课程
14960000000039

第39章 如何在不同圈子里游刃有余

口才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拥有了好口才,你就能在不同的交际圈子里游刃有余。

一个人交际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说话的水平上。因为言为心声,舌战便是心战,语言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心。

1954年,在日内瓦召开了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重大国际会议。美国代表团团长、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是一个顽固派,推行敌视和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他嘱咐美国代表团的成员,在会议厅或走廊上遇见中国人时不予理睬。日内瓦会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之后不久,杜勒斯离开了日内瓦。美国代表团改由杜勒斯的助手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将军任团长。周总理觉得美国代表团中并不是每个人对中国的态度都与杜勒斯一模一样,他决定直接同史密斯打交道。

有一次,周恩来走进酒吧,看见史密斯在柜台前正往杯子里倒咖啡。他径直向史密斯走去,伸出自己的手。

史密斯猝不及防,不由一愣,但还是迅速做出了反应。他左手夹着一根雪茄,急忙用右手端起咖啡,故意显示他的双手忙不过来。

尽管如此,周总理已把坚冰打破了。两人进行了短暂的交谈。

不久后,在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时,周总理正在会议休息室里与人谈话。史密斯走上前去向周总理问好,还说周总理的外交才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能结识周总理而感到高兴。

周总理回答说:“上次我们见面时,我不是首先向您伸出手吗?”

史密斯笑了,临走时,用肘碰了碰周总理的胳膊。——杜勒斯在日内瓦时,下过一道“不许同中国人握手”的禁令,史密斯不敢违抗,便以“肘”碰“胳膊”的变通方式表达了自己的问候。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与美国代表团打破坚冰的尝试获得了成功,为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铺平了道路。周恩来卓越的谈话艺术在国际舞台上写下了精彩的一页。

在人际交往中,语言是最简便、快捷、廉价的传递信息手段。一个说话得体、有礼貌的人总是受欢迎的。相反,一个说话张狂无理的人总是受人鄙视的。一个善于讲话的人,通过出色的语言表达,可以使人对他产生好感,可以与他人友好相处。而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往往会因自己与他人的沟通得不到改善而成为一个孤独的人。

社交是一个很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你怎样才能挥洒自如、灵活应对呢?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说话。在社交过程中,你该怎样开启你的嘴巴呢?

1.应清楚对方的身份与性格特征

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喜怒形于色”,和他可以侃侃而谈;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对他则应注意委婉地循循善诱。不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只一味地夸夸其谈,其结果必然是失掉了一个交谈对象。

社交场合的交谈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灵活巧妙的语言能够帮助你顺利打开人际交往的新局面。掌握了以上的交谈技巧,并将其成功地运用在社交场合,你便可以在社交中游刃有余。

2.应先了解对方的一些精力情况

在应酬当中,不同的人的思维方式迥然不同,你有你的观点,他有他的想法,交谈能否融洽则在于你话题的选择。如果你不了解他的情况,只顾自己一味地夸夸其谈,他肯定没有兴趣同你交谈;如果你知道他现在想要知道的、迫切需要了解的话题,同他促膝长谈,他肯定会耐心地倾听你述说的。

3.要常常保持中立,保持客观的态度

根据经验来看,一个态度中立的人,往往可以争取更多的朋友。对事物要有衡量其种种价值的尺度,不要顽固地坚持某一个看法;假若有必要对事情保守秘密,而你不能保守秘密,就会在很多事情上都出现过失。不要说得过多,要想办法让他人说话。如要对人亲切、关心,应竭力去了解他人的背景和动机。

假如在交谈中,不顾对方的心理变化,而一味地去将想法统统搬出来,那么,你是得不到他人的认同的,一厢情愿的谈话往往会让对方厌恶。

不该说话时说了,是犯了急躁的毛病;该说话时却没有说,从而失掉了说话的时机;不看对方的态度便贸然开口,叫做睁着眼说瞎话。

在交谈过程中,双方的心理活动是呈渐变状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和人交谈中应该兼顾对方的心理活动,使谈话的内容和听者的心境变化相适应并同步进行,这样才能让交谈的意图明朗化、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