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养生诗话
14987900000031

第31章 嗜酒者的反思

老翁今年六十七,生平颇有刘伶癖。

学书学剑两无成,博得寒毡分半席。

官卑职散俸无多,苜蓿将来换三百。

晨朝一壶晚千钟,醉倒懵腾百忧释。

那知藉酒欲消愁,酒结成痂贮胸臆。

恍然自悟酒无功,愁不能销病来迫。

因之止酒保我躯,善酿何须说仪狄?

偶然宴赏来嘉宾,赌胜欢肠甘败北。

为我寄误王无功,醉乡可游不可溺。

这是一篇嗜酒者的反思,作者名叫郭瑞龄,是清朝的一个小官吏,因为学业不精,仕途不顺,年轻时便染上了嗜酒的癖好,每天早晚两顿饭餐餐杯中酒不空。原以为一醉解千愁,哪知道反而喝出一身病痛。于是决定改弦更张,不管是赴宴吃请,还是以酒会友,他都退避三舍,再不敢以能喝酒争胜逞强。并赋诗一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提醒友人:醉乡偶游不妨,切不可流连忘返、沉溺其中。

《战国策·魏策》记载说:“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从中可知,大禹是中国最早认识到饮酒过度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智者。

嗜酒、酗酒的危害,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有过许多痛切而又生动的描绘。如果说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还只是从心理感受层面意识到沉溺酒乡对人的危害的话,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用酒驱愁如伐国,敌虽摧败吾亦病”,已经深入到病理学层面认识饮酒过量对人体的危害。他将以酒驱愁比喻为一场得不偿失的消耗战,毙敌一万,自损八千。

现代医学将“酒醉”称为“急性酒精中毒”,将由于长期嗜酒的对身体造成的伤害,称为“慢性酒精中毒”。酒里头酒精的含量越高,对人体的危害越大。饮酒时,乙醇的饮用量超过75~80克,即可引起中毒(酒醉),如达到250~500克,则可能导致死亡。

“眼暗头风事事妨,绕篱新菊为谁黄?闲游日久心慵倦,痛饮年深肺损伤。”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九日寄微之》诗的开篇四句。诗人不仅认识到“痛饮年深”能伤肺,而且意识到自己视力的减退(“眼暗”),头痛病的不时发作,以及面对新开的鹅黄瓣菊花却提不起精神来观赏,统统是长期嗜酒导致的不良结果。

饮酒过度,不仅可以损害神经系统,使记忆力减退,而且对呼吸、循环、消化系统,对胃、肝等主要器官都有损害。甚至可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有5个儿子,名字依次为舒俨、宣俟、雍汾、端佚、通佟。《陶渊明集》中有一首《责子》诗,就是批评这五个儿子,一个比一个智力低下。

五个儿子,舒俨最大,十六岁;通佟最小,将近九岁。一个个不是懒惰,不好学习,就是智力低下。雍汾和端佚是双胞胎,十三岁连六与七都分辨不清楚。诗人找不到原因,不知道为什么几个孩子都那么笨?以为是上天成心和他过不去,因此整日以酒解愁。殊不知,诗人品尝的完全是他自己酿造的一杯苦酒。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大量饮酒对生殖细胞损害严重。尤其是醉酒后过性生活,受孕出生的后代,常常患有智力低下或先天畸形等疾患。在西方,这类的婴儿,人称“星期天婴儿”。其实,陶渊明晚年对饮酒过量的危害,亦有所认识。他在《止酒》一诗中说:“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明知不禁酒不利于身体健康,但还是一杯杯喝下去。诗人破罐子破摔,不仅因为身体已经产生了酒精依赖,主要是对生存的环境产生了厌弃。儿子们傻就傻去吧,说不定还因祸得福呢!比陶渊明晚将近七百年来到人间的又一个伟大诗人苏东坡,在他的第四个儿子苏豚满月时写过一首《洗儿戏作》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道出了陶渊明当初未道出的心里话。这首诗既是对宋代官场腐败的一种嘲弄,又是对前辈诗人陶渊明的一个慰藉。

宋代济州通判蔡齐好酒成病,每饮必醉。好友贾同(贾存道)知道后写了一首诗劝其戒酒,诗曰:

圣君宠重龙头选,慈母恩深鹤发垂。

君宠母恩俱未报,酒如成病悔何追?

整首劝诫诗只有寥寥28个字,但是却从两个方面指出了戒酒的必要和必须:一是“酒如成病”不仅身体健康受损害,届时将关系一生后悔莫及;二是对家对国报效的责任还没有尽到,就因酒误事,会成为千古罪人。

这一规劝,如棒喝当头、警钟鸣响,使蔡齐翻然悔悟,远离酗酒(“公大惭戒酒,终身未尝醉”)。诗词和友谊的力量,于此可见一斑。